藝術家

海至《光約》 溫柔訴說愛的約定

這是日本漫畫《深夜食堂》的劇情,也是藝術家「海至」的同名作品。創作當時他白天照顧罹病的母親,海至只能在晚上畫圖,完成時分享至臉書已近深夜—就像「深夜食堂」一樣—「當貼文分享出去便有喜愛的朋友上線在底下聊天互動,就好像我的作品是心的宵夜,讓人以此補充心靈能量」。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18/08/28

點燃視覺真實的心火—藝術家楊勛台灣首個展

觀看楊勛作品時,強烈給觀者像是攝影作品的既定印象,但攝影與繪畫兩者之間的關係始終與藝術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18/07/26

觀念至上:觀念本身也可以視為藝術品嗎?

一九六七年,美國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在重要藝術雜誌《藝術論壇》(Artforum)中寫道:「當藝術家以觀念創作作品時,意味著他已預先規劃並決定好所有細節,執行本身只是例行公事。」這篇名為〈觀念藝術短文集〉(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的文章發表過後,「觀念藝術」這個詞彙便開始廣為流傳了。
By 典藏藝術網  |  2018/07/21

制度之內與之外 李明學的邊界計畫

邊界BOUNDARY,是藝術家李明學參與「洪建全基金會/覓計畫PROJECT SEEK」舉辦「問問題計畫QUESTION PROJECT」所發表的個展。作為一個非營利的藝術場域,覓計畫創意總監張淑征和團隊,不斷地試圖啟發社會中的多元價值觀及可能性。隨著問問題計劃今年的主題「Certain or Uncertain?(確定或不確定?)」,藝術家藉由「保存期限」這個人造的社會框架,進行了一系列生活界限的探討活動。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18/06/30

「我就是個在做選擇的人」—認識新銳藝術家邱世軒

由中傳文化藝術基金會發起,委託藍騎士藝廊(Bluerider ART Gallery)代為辦理的「2018 Bluerider OPEN 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畫」,在入圍決選藝術家中,出現了不少位極具未來發展潛力的清新藝術家作品。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18/06/21

101電梯廢鋼纜化雕塑 康木祥作品登紐約

台灣雕塑家康木祥《重生》(Rebirth)系列七件作品在紐約曼哈頓時尚特區(Garment District Alliance)揭幕亮相;該系列作品以台北101大樓電梯退役鋼纜打造而成,藝術家將冷硬的廢棄鋼纜轉化為線條柔軟、象徵生命初始之胚胎造型雕塑,作品一登場立即引起路人駐足圍觀。此次展覽是康木祥的作品首度在北美曝光。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1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