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初,藉由一場跨國時尚論壇的機會,我們與入選美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FDA)「新銳設計師培育計畫」(Fashion Incubator)的男裝設計師Daniel Dugoff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談。他不僅是2016年美國《富比士》雜誌「30位30歲以下菁英」藝術設計類的得主,更以過來人的身份,為我們揭示了時尚產業光鮮糖衣下的真實面貌。
與其焦慮等待,不如即刻行動
對於許多懷抱夢想的年輕設計師而言,創立個人品牌是一條充滿未知與挑戰的道路。Daniel Dugoff也不例外,但他坦言,對他而言,「推遲計畫所帶來的心理負擔,遠比實際執行來得更加巨大。」
Daniel Dugoff形容自己是個「計畫控」,當一個計畫已然成形,卻無法付諸行動時,他會陷入不斷反覆思索與規劃的焦慮之中。在2013年秋天,他正處於這樣的十字路口:一邊是穩定的全職工作,另一邊是即將投入大筆資金製作第一個系列(2014秋冬系列)的個人品牌。他回憶道:「我如果要再等下去,那將會是沉重的心理負擔,因為我本來就是個容易焦慮的人。」
當時的他,年輕、沒有家庭負擔,擁有最大的彈性去承擔風險。「我也覺得當時有一點壓力,必須在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創立品牌,因為我沒有任何責任……我還沒結婚,沒有小孩,沒有這些外在的負擔。現在回頭看,那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正是這股「不得不發」的迫切感,推動了DDUGOFF品牌在2014年正式誕生。
金錢、人脈與銷售:獨立設計師的三大課題
時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生意。Daniel Dugoff在訪談中直言:「創立一個時尚品牌非常困難,也非常昂貴。即使你用最經濟節制的方式去做,前期依然需要投入大筆的資金。」
即便他幸運地能夠以自有資金啟動,預算仍然是他必須精打細算的關鍵。「我的預算真的很少,我必須嚴格遵守,而這直接決定了我的第一個系列能呈現多少款式、使用多少布料、甚至每塊布料有幾種顏色。」
他進一步解釋了獨立品牌與大集團在資源運用上的天壤之別:「作為一個小品牌,你必須對資源非常精打細算。我曾在一些大品牌工作過,你可以不斷地反覆修改設計,直到把它推上伸展台。但對我來說,一旦我買了這季的布料,那就是我這季的全部預算,我沒有反悔的餘地。」
他回憶道,因為想做數位印花,這佔去了預算的一大部分,所以其他部分就必須更加謹慎。這種在有限資源內,創造最大價值的思維,貫穿了他每一季的設計與營運。
除了資金,他在業界的歷練也為他累積了寶貴的技術與人脈。在2013年創立個人品牌前,他曾在Marc by Marc Jacobs擔任男裝技術設計師(Menswear Technical Designer),也曾在Patrik Ervell和Derek Lam實習。「我很擅長技術設計,懂得如何與工廠溝通、與版師合作。實習時也接觸過公關、辦公室管理等瑣事。」然而,他坦承,整個流程中他最陌生的就是「銷售」。「說真的,我唯一沒有親身做過的事情就是銷售。所以創立品牌後,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如何去銷售我的系列。」
他的第一季,是從紐約一個小型的男裝商展(Man Show)開始的。「我站在那裡三天,盡可能地和所有我能接觸到的人交談。」最終,他獲得了布魯克林兩家精品店的訂單。從2家到7家,再到10家,Daniel Dugoff始終小心翼翼地控制著品牌的擴張速度,「我希望能夠掌握品牌在每個城市的樣貌。」
CFDA的洗禮,以及時尚裡的建築靈魂
入選CFDA與W飯店合作的「新銳設計師培育計劃」,對Daniel Dugoff而言,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機會」。這個計畫不僅提供商業指導,更贊助設計師前往全球W飯店所在的城市進行「靈感之旅」(Inspiration Trips),而Daniel Dugoff正是為此來到台北。
「CFDA相信我們懂得如何設計,但他們要教我們的是商品規劃、銷售與營運。」導師們的慷慨指導,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財務報表與銷售紀錄,找出哪些可行,哪些需要調整。例如,他敏銳地觀察到男性消費者的特殊習慣:「我發現,那些讓男士們不用進試衣間就能試穿的單品,賣得最好。男人對於脫下褲子去試穿這件事,有著特別強烈的抗拒心理。」這個發現,讓他開始思考如何將重心轉移到上衣類的產品。
面對時尚產業高度依賴外界評價的特性,他有自己的應對之道:「你必須對自己做的事情抱有信念,相信它值得你付出努力。有時候批評是具建設性的,你可以吸收並帶著它前進;但有時候批評只是為了批評而存在,你得學會讓它隨風而去。」
他同時也學到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建立一個國際品牌絕非一蹴可幾。那些所謂『一夜成名』的品牌,通常也撐不了太久。我正在學習如何以一種可管理、可持續的方式,去緩慢地建立這間公司,讓它能長久地走下去。」
Daniel Dugoff的設計,被他自己定義為「非基礎的基礎款」(unbasic-basic),講求在日常舒適的基礎上,增添獨特的設計細節。這與他深厚的建築學背景密不可分。他畢業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建築系,並曾遠赴倫敦、在頂尖的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擔任訪問學生。「在建築學院時,建築與雕塑的區別之一,在於建築必須能容納『人』。從這個定義來看,時尚就是建築,因為時尚包覆的是人的身體。離開建築學院後,我意識到我想在比『建築物』更小的尺度上工作,但我依然可以將所有相同的設計理念與流程,從建築應用到時尚上。」
熱情是燃料,但現實感讓你走得更遠
當被問及給有志創立品牌的年輕人的建議時,Daniel Dugoff的回答很直接:「如果你想做,你必須是『真的、真的』很想做這件事。」
他形容這份工作,遠比外人想像的要艱辛。「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設計師,是因為你覺得這是一個光鮮有趣的職業,那你就錯了。你其實像是在戰壕裡作戰一樣。」
最後,他笑著給自己下了個註解,這或許也是所有獨立設計師的心聲:「當我壓力大到不行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這終究只是衣服(it’s just clothing),我又不是在動手術救人的醫生。我們盡力做到最好,但也要保持現實感。畢竟,生活還要繼續。」
Daniel Dugoff的故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時尚創業的真實地圖。它充滿挑戰,卻也因為那份純粹的熱情與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而顯得格外美麗動人。
採訪:BeautiMode 資料來源:W Hotel
【設計師的一天】Daniel Dugoff的紐約時尚日常 設計師出走潮 肇因於「時尚過熱」?!八位時裝設計名師現身說法 台灣創作者如何在紐約立足?時尚攝影師Silver Chang分享關鍵態度 為何幫派份子非Ralph Lauren Polo不偷?紐約盜賊集團元老成員現身說法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