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

(本文經《典藏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_(9).jpg
卓納畫廊負責人大衛卓納。© 2017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圖/典藏藝術網)

一趟紐約之行,拜訪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讓我們看到成功畫廊主卓納的身影,更從訪談的過程中,勾勒出藝術產業的未來,不但無國界,更沒有不景氣問題。

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_(1).jpg
大衛卓納與典藏社長簡秀枝,於紐約辦公室合影。(圖/林亞偉)

這是一個財富分配極度不均的世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在高端的富有世界,也許真有富不過三代的咒語,在傳承交棒過程中,沉浮跌宕明顯,確實有許多經營不善,子嗣不肖,財富面臨重分配;但,這些財富只是換手,不是消失,舊的有錢人下去,新的有錢人馬上冒出來。

人一有錢,物質生活、排場尊榮之外,很快就出現精神上的飢渴,與社群參與的需要。每年6月間,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的舉行,牽動全球富豪的藝術朝聖。貴賓晚宴彷彿互相點名,誰被邀請,成為國際社交與顏面問題。藝博會預展,就是身分實力的較勁,好作品,好藏家,快速配對。如果要打入這個所謂的頂級富人圈,品牌認同是關鍵。大衛卓納終於讓自己站在「準備好了」的高崗上,自信迎人。

2017年12月18日,卓納畫廊負責人大衛卓納在紐約雀爾喜的頂樓辦公室,接受典藏團隊訪問,爽朗自信的言談舉止中,透露他樂觀積極的領導風格,讓人才聚集,讓藝術家信賴,更讓收藏家忠誠相隨,大家在這個高來高去的昂貴產業中,分頭登峰造極。

收藏,是一種創作的延續 非典型藏家李錦明

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_(7).jpg
大衛卓納十分自豪於自家出版的呂克圖依曼斯畫冊。(圖/林亞偉)

藍色襯衫,合身剪裁的深色西裝,53歲的大衛卓納,帶著明星般的氣質,喝著加了糖的咖啡,捧著自家出版社精編的專書,強調他的畫廊事業,其實是教育家的佈道工作,推廣藝術專業美學,遠大於錢來錢去的買賣交易。

遠離德國科隆家鄉,到美國紐約發展,他沒有否認幼時來自畫廊主父親的耳濡目染,讓他比一般人更早認識什麼是藝術,但也讓他心存戒心,要走出和父親完全不同的藝術人生之路。

論個人特質,卓納在德國科隆出生,隨著早年開過畫廊、辦過科隆初級藝博會的父親耳濡目染,極珍貴的啟蒙資源。接著面對父母婚姻的離異、再婚,跨洲際的家庭遷移,他有更深刻的親情體驗與視覺調整。年少輕狂,曾是出色足球手,樂愛爵士樂,待過唱片公司,然而,他沒有成為運動家或音樂人,而是主修音樂科系,愛好深度閱讀,自學建築美術;加上德國人精準的民族性,以及185公分英挺俊秀的身形,十足的明星架勢,當佇立在人群中,他總是佔上優勢。

卓納對自己的定位,一個藝術美學推廣教育者,遠多於畫廊主。在卓納高挑寬敞的展覽空間裡,團隊非常認真地為作品找到最好視角,打出最合適燈光,製作最鞭辟入裡的圖錄,邀請最犀利評論家作分析。這些努力,藝術家感受最直接,也是能否長期合作的基礎。其次,機構或美術館,隨時以美術史的角度,挑優選良,追蹤可以合作或收藏標的。卓納旗下藝術家群,經常被邀請安排到各地美術館與機構展覽,直接、間接為私人收藏家。卓納不談市場,但市場總是悄然跟進。

史上最貴近現代書畫!白石老人《山水十二條屏》9.315億人民幣拍出

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_(2).jpg
19th Street, New York © 2017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圖/典藏藝術網)

卓納畫廊快速崛起的秘密武器,是優質穩定的畫廊團隊。從找到對的人才,到營造一個宜人的工作環境,然後以信任、授權、分享成果,讓員工成為真正事業伙伴。目前畫廊內擁有工作逾20年,以及近20年的4位老員工成為合夥人,包括經營倫敦畫廊的Angela Choon、來自荷蘭的Hanna Schouwink、來自法國的Bellatrix Hubert,以及來自美國水牛城的Kristine Bell。

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_(3).jpg
20th Street, New York © 2017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圖/典藏藝術網)

良禽擇木而棲,該團隊中有許多在加入卓納之前,本身已經是中小規模畫廊的老闆,例如倫敦的Chris D Amelio,原本自營畫廊生意已經15年;也是畫廊老闆的Rodolphe von Hofmannsthal;以及香港畫廊新面孔許宇(Leo Xu),也是上海Leo Xu Projects創辦人;Jennifer Yum則是前紐約佳士得副總裁、戰後及當代藝術部日間拍賣主管,應驗了人才的群聚加成效果。卓納很有先見之明,早早聘請精於管理的麥肯錫顧問Suki Larson加入公司結構的整合,重建員工薪資制度及勞逸相符的利潤分配。在當代藝術中,空間也是話語權所在。卓納雖不是國際規模最大,家數最多的畫廊,但空間的鋪陳,甚具特色,有利於突顯他的藝術美學品味。他邀請設計師Annabelle Selldorf,在老街廓中築起全新5層樓,不但為畫廊獲得多個建築獎項,也讓卓納把一級、二級市場以空間作切割。這個安排,藝術家與作品受到保護與尊重。2017年9月,卓納又在紐約曼哈頓上東區東64街34號再加建,近7千平方公尺的新空間,專為特別企畫展、私人觀賞及歷史項目而設。卓納代理多位極簡藝術家作品,找到空間的絕配,隨時可以作出純粹度高的好展覽。

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_(4).jpg
69th Street, New York © 2017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圖/典藏藝術網)

至於倫敦卓納畫廊,以十八世紀喬治王朝時期留下的古蹟建築為主,就位在倫敦梅菲爾區格拉夫頓街24號,悠悠古意,意境十足。而在亞洲市場插旗,選擇嶄新的香港中環的H Queen’s大樓。這是由思聯建築(CL3 Architects)的建築師及藝術家林偉而設計的24層大廈,以開放空間、多元化功能、環保及節能為重點,滿足展覽與娛樂需求。

趙無極顛峰狂草領銜驚豔收藏圈 佳士得亞洲區副主席張丁元全面解析

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_(5).jpg
Grafton Street, London © 2017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圖/典藏藝術網)
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_(6).jpg
H Queen"s, Hong Kong © 2017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圖/典藏藝術網)

卓納連續在國際專業評選中,躋身為在最重要畫廊之一、最有影響力藝術產業人物、甚至最受藝術家歡迎的畫廊等,不求自來的桂冠,林林總總,成為一份慶祝25週年慶,最驕傲的賀禮。

卓納畫廊旗下擁有57位藝術家,不論是已經過世的成名大師,還是日正當中的中壯巨匠,抑或年輕創意新秀,都能在國際藝術平台,站上一席地。許多藝術家作品幾乎是一畫難求,都是拜品牌認同之賜。例如,2017年12月在紐約卓納畫廊卸展的草間彌生(Yayoi Kusama)作品悉數訂光;另一展間,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4件一組,每件重達82公噸的超大雕塑,已和機構進行最後的議價。正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展出的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以及即將作為香港開幕展的米凱爾波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都是私人收藏家或機構、美術館,積極洽購收藏的標的。

12月中旬才結束的巴塞爾邁阿密藝博會,開展第2天,卓納就傳出售罄捷報,卓納眼中,是如何維持住頂尖品牌形象,而不是擔心國際買氣。

2009年美債危機之後,所有事情分崩離析,藝術作品價格下跌。當時大家憂心不已,但藝術界的結構,絲毫未受動搖,大家還是飛去瑞士參加藝術展,在貴賓晚宴中露面。卓納說,藏家也許沒有買作品,但他們在那兒,還在網絡連結之中。卓納稱藝術品是最奢侈貨品,他說,「沒有人像我們一樣如此頻仍銷售昂貴物品⋯。」、「這個行業,正處在黃金時期」。他舉例,1993年創業之初,世界上大概只有100、200家畫廊和數百個收藏家,而現在至少是1、2千家畫廊和數千個藏家,彷彿「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我們前進」!

中國大陸崛起,他開始觀察,近年透過參加上海西岸與ART 021藝博會,更貼進在地市場;十九大之後,中國展現更多自信,更重視文化藝術活動。卓納繼紐約、倫敦之後,選擇香港落腳,絕非偶然,他看到亞洲的機會。中國的發展,讓國際畫廊不敢輕忽,但資訊審查(Censorship)與金流的管控,是外商頭痛問題所在。香港是亞洲的紐帶,金流網路、基礎建設,功能相對周全,最能在區域間作輻射狀布局。

身為來自台灣的藝術媒體人,也邀請大衛卓納延伸香港行程,到台灣走走。他沒有拒絕,甚至認為,台灣與香港距離很近,民主化過程、自由市場機制,與歐美國家相近,認知上完全沒有距離。將來亞洲之旅,希望以交朋友的方式,認識台灣更多藏家,同時尋找與台灣機構、美術館對話,展開可能的合作項目。

當Paul Smith遇上川久保玲 時尚頑童與前衛大師珍貴對談內容曝光

風就在我們背後推著_(8).jpg
大衛卓納於理塞德塞拉展覽現場。(圖/林亞偉)

2019年元月Magnus Renfrew要到台北舉辦藝博會,卓納些許訝異,立即露出對老朋友的信任笑容。他以「一定參加」來肯定對Magnus專業的信任。也許透過來台參加藝博會之便,說不定會成為卓納接觸台灣市場的敲門磚,就像他參加上海西岸與021藝博會一樣,成為對中國大陸投石問路、廣結善緣的開始。

(本文經《典藏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色彩,原來如此】魔幻神秘又奢華!皇室御用色—紫色的故事
女皇衣櫥曝光!透過展覽一窺伊莉莎白二世九十年來的訂製服風華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