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開發背後的貪婪!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還原-土地之歌」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近年來,社會對各式議題的關注與日俱增,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藉由議題性的展覽,呈現更多元的聲音。「還原-土地之歌」展出8位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引自去年10月開始在二二八紀念公園舉辦的「還原-土地之歌:凱道部落藝術接力駐地行動」,表達對土地開發、自然破壞的隱憂。

揭露開發背後的貪婪!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還原-土地之歌」_(7).jpg
藝術家與開幕嘉賓合影。(圖/非池中藝術網)

「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保護國際組織

在此次展覽中,環境開發與背後的權力拉扯,是藝術家主要關懷的對象。他們大多居住在花東地區,眼見蘇花鐵路穿透山脈、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爆發開發案、亞洲水泥挖礦…等爭議層出不窮,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喚起觀眾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為台灣工藝師按讚!故宮參展文博會 揭露聯名服裝設計師周裕穎幕後故事

揭露開發背後的貪婪!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還原-土地之歌」_(6).jpg
伊命.瑪法琉與他的作品《穿透》。(圖/非池中藝術網)

美術館廣場外,矗立著卑南族藝術家伊命.瑪法琉的雕塑。他以大型木雕組構成山脈的象徵,彎曲的水管穿過雕塑,就好比快速開發下的產物。人們追求便利與快速的交通,以炸山洞的方式開闢道路,「回饋就是用土石流來把人帶走」,是人與環境拉扯後的代價。

揭露開發背後的貪婪!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還原-土地之歌」_(4).jpg
饒愛琴和她的作品《標記.放線》。(圖/左:非池中藝術網;右:台北當代藝術館)

饒愛琴用紅色棉線、旗標布滿展間,棉線彼此糾纏,難以將它們解開。她說明,「這件作品在講的,是人們很喜歡做記號、劃範圍,這是你的、我的、他的…人從來只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土地不應該被劃分成誰的東西。」在線與線的交界處,劃分出許多範圍,甚至是一處處陷阱。早期人們為了求溫飽,才會設立陷阱;現在卻越設越多,在貪婪中得不到滿足。 

饒愛琴形容,在創作的過程中,自己也逐漸被困在作品裡。「人其實不用那麼複雜的」,當你要的太多,反而越容易陷在自己產生的麻煩裡。

來自「國王的禮物」!這個雲朵是Loro Piana頂級羊毛做的?

揭露開發背後的貪婪!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還原-土地之歌」_(5).jpg
王郁雯和她的作品《大風吹》。(圖/非池中藝術網)

另一件攸關著權力鬥爭的作品,則是王郁雯的《大風吹》。她以蠟將小型電風扇封存,放置在板凳上,在膠帶的纏繞下彼此交錯。電風扇被封存後,將無法發出公平正義之聲;作品隱喻人們習於佔據自己的位置,為了保留一席地位,私底下互相觀望,或是在檯面下糾結、使出各式各樣的舉動。

揭露開發背後的貪婪!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還原-土地之歌」_(2).jpg
林琳《結繩記事系列-我家山上有座游泳池、海上飄來的白色惡靈》。(圖/非池中藝術網)

林琳的創作經常與神話元素結合,這次則以盛裝魚兒的水泥盤,隱射亞洲水泥開闢太魯閣山區礦場,對外宣稱「挖山可以養魚」的言論。

展亭計畫走出英國,蛇形畫廊落戶北京

揭露開發背後的貪婪!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還原-土地之歌」_(1).jpg
劉曉蕙和她的作品《有河氏》。(圖/非池中藝術網)

揭露開發背後的貪婪!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還原-土地之歌」_(3).jpg
劉曉蕙《有河氏》。(圖/台北當代藝術館)

居住在花蓮的劉曉蕙,則拍攝水連溪從水源地到出海口的景觀,創作六頻道錄像。劉曉蕙希望還原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和河流共處的最初狀態,作品取名《有河氏》,一個人扮演著河邊的居住者,並以景觀裡的橋樑,象徵人與自然之間交流的媒介。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潘小雪表示,從去年的「羅莎的傷口」、「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到今年的這檔展覽,都反映了當代館對社會的關懷,這也是國際藝壇都在進行的面向。不過,如何以當代藝術的方式,將還未落幕、還未下定論的議題呈現給觀眾,也是展覽籌劃的一大挑戰。

(本文經《非池中藝術網》網站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失竊28年… 美國博物館砸千萬重金懸賞名畫
回味香港時光!華裔設計師Daniel Wong攜手台北W飯店 展現舌尖上的狂野美學
借物少女的夢幻房子!日本袖珍屋藝術家Kiyomi巧手打造指尖上的「迷你微型世界」
走訪草間彌生創作故鄉!圓點女王《ALL ABOUT MY LOVE 私の愛のすべて》大型展覽亮相故鄉松本市美術館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