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壞,她慘,她強!她在罵聲中走紅 「壞女孩」梅艷芳的身世與形象

(本文節錄自三聯書店《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她壞,她慘,她強

從一出道,梅艷芳就不只是「一個會唱歌的新人」那麼簡單,當年的娛樂新聞為她複雜的公眾形象奠下基調。

贏得新秀歌唱大賽冠軍之後,梅艷芳備受注目。首先,她表現出色,《明周》報導她的分數「贏亞軍幾條街」,記者寫她在台上那種「話之你」(編按:「話之你」為粵語,意指「不管你」)的神態甚富現代感。但是,被談論不只是她的才藝,還有她的身世,《新知》這樣寫:「有十年的跑碼頭經驗,她當年捱過不少苦頭」,是個「走慣江湖的醒目女」。《明周》也寫她「18歲給人感覺冷靜成熟」。十多年的歌齡不只是數字,還帶來許多想像:「跑碼頭」及「走慣江湖」等字眼暗示她背景複雜。香港在七十年代初開始推行小學六年免費教育,到了1982年梅艷芳出道時,「小孩必須先讀好書」已是社會共識。一個初中就輟學、還要在夜店打滾的女孩,自然被投以異樣目光。

果然,負面傳言很快就跟隨這種想像而來,出道不到半年,已有傳她有三歲大的私生女、是「道姑」癮君子,以及她媽媽當年開辦艷舞團等等。她表示因手臂太瘦不好看,不喜歡露臂;在那個紋身不被接受的年代,又傳她左右兩臂有龍虎圖案紋身。她自己說:「最衰嘅嘢我都冇走雞,(編按:「最衰嘅嘢我都冇走雞」意為「最壞的事情我都沒有錯過」)又說我紋身,又說我吸毒,又說我煙不離手。」而且,「說我媽媽搞艷舞團,說我懷孕說我墮胎。上兩個星期,還有人說我自殺。」這種新聞,後來形成一個把她寫成「壞」的論述框架。

她一出道,就有訪問讓她細談童年往事。她自述自小唱歌經驗:四歲接受歌唱訓練,七、八歲到處表演,九歲學歌舞,扮書生花旦、跳民族舞,但她並不享受這表演生涯,怨恨自己讀書少。她說:「我的童年和別的小孩不太一樣,所以我羨慕普通小孩子的生活。」在學校,同學用奇異眼光看她,令她感覺孤立:「我沒法和同年齡的孩子溝通,她們在我眼中變得幼稚、無知。」於是,她害怕孤獨及沉靜。

《漢娜的遺言》勾起霸凌回憶 賽琳娜戈梅茲稱迪士尼頻道「全世界最大的高中」

這些報導突顯她舞台經驗豐富,另一方面,童年辛酸一直在她的報導中揮之不去。在她第一次演唱會之後,《明周》訪問她一家三口,她表示曾經有人對她說:「你想紅呀,第二世啦。」梅媽媽亦道出她以往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女兒,被人欺負,姐姐梅愛芳也說她見盡「白鴿眼」。舉行28場演唱會之後,《新知》重提她自小為生計所逼,「童年際遇辛酸、淒涼,早年喪父慘痛」。這種新聞,後來成了一個強調她「慘」的論述框架。

同樣的素材也有截然不同的詮釋,《明周》亦曾從正面論述她的童年:「此人樂天而剛強,主要是她並非富貴順境中長大的孩子,六七歲便演唱賺錢,唱完酒家轉遊樂場,小小年華跑碼頭,這環境中培育長大的女孩,當然和一般家庭的女兒大有不同。」她的辛酸經驗,造就一個「樂天而剛強」的獨立女性。這種新聞,後來形成一個強調她「強」的論述框架。

女神卡卡用成就來證明一切!大學時期慘遭霸凌甚至有臉書「妳永遠不會成名」社團!

在她人生的最後幾年,傳媒多次重現梅艷芳的童年,調子悲苦亦夾雜豪情。2000年,梅愛芳患癌去世,《明報》請梅艷芳憶述往事,她提到兩姊妹從小就苦,後父時常出言侮辱,她們甚至會在睡前放木棍在床邊去防範他。記者又寫,她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主導姐姐身後事的不是她姐夫,而是她本人,一反中國傳統。童年雖苦,但她性格剛強,後來更儼如「一家之主」。

出道初期,關於她身世的報導鋪陳了往後數十年的幾種論述:第一,她的複雜背景間接引來不少私生活的傳聞,為日後沒完沒了的負面新聞拉開序幕,一代緋聞女王誕生,這種形象與後來《壞女孩》(1986)的流行相輔相成;第二,她的坎坷童年塑造滄桑淒涼的女性形象,《孤身走我路》(1986)及《歌衫淚影》(1985)等歌曲及電影《胭脂扣》(1988)都跟這「天涯歌女」形象關係密切;第三,她的豐富歷練又為她建立了強者形象,再加上後來傳媒經常報導她性情豪邁爽朗,電影《英雄本色III夕陽之歌》(1989)就發揮了她的大姐大特質。她壞,她慘,她強,這三種形象在她早年的報導中有了雛形。

飛女的誕生!百年難得一見的表演天才 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梅艷芳?

形象差,欠觀眾緣

梅艷芳雖有負面新聞,但因為歌曲受歡迎,紅得很快。初出道時,她有徐小鳳的影子,《新知》記者為她著急:「現在全世界都叫梅艷芳另創風格。」然後,她很快就建立個人風格。得獎後半年,被派去參加東京音樂節,記者說她「鎮定大方的台風確是十分突出」。當時,劉培基為她置裝,白色棉襖、黑皮褲配白披肩,《新知》讚她有「說不出的瀟灑味道」,而且是「東西合璧」,「顯出不平凡的氣質」。

出道短短一年,《新知》就寫:「(她)已是樂壇一個熠熠新彗星,她的光芒、聲勢,蓋過不少老牌歌手。」出道三年多,《金電視》指她成了樂壇天之驕女,又打本給兄長開狗場,投資製作公司,成了草蜢經理人,預言她會很快成為商界及娛樂界女強人。1987年3月,《新知》報導香港收入最高的四位歌星,梅艷芳榜上有名,是「眾天王中唯一女將」。到了1992年,她已準備淡出舞台,但《明周》報導她仍是納稅最多的香港女星。翌年,繼續有報導她納稅達300萬之多。不過,這些雜誌較少直接提到她的歌影作品,記者更感興趣的是從側面寫她的豐厚收入、高額稅款、生意投資,以及用多少錢買了多少房子等。

小賈斯汀和海莉鮑德溫「明星夫妻豪宅」有多棒?展示一整排KAWS收藏品潮到出水!

她壞,她慘,她強!她在罵聲中走紅_「壞女孩」梅艷芳的身世與形象_梅艷芳在第十二屆東京音樂節得到兩獎。.jpg
梅艷芳在第十二屆東京音樂節得到兩獎。(圖/三聯書店)

梅艷芳很快打出名堂,但她其實是在罵聲中走紅的,除了負面新聞,關鍵問題就是形象。《新知》報導,她首張個人唱片《赤的疑惑》首天就賣了七萬張,但記者卻寫:「可能太早出道,氣質總沾著點江湖氣,不夠純,這就令觀眾看得不順眼」、「外形經常受人彈」、「沒有觀眾緣」,連她自己都說:「我知道自己的型很有問題」、「她們(觀眾)很喜歡我的歌,但卻不喜歡我的人」。更有人說,她沒有化妝時像個「仙姑」(吸毒者)。究竟她的形象問題何在?「江湖氣」、「不夠純」及「仙姑」等字眼指涉的是她的身世與氣質——她從一開始就不是乖乖女。

梅艷芳這樣評價自己:「我一向跟靚女這兩個字扯不上任何關係的」。出道三年,她漸為觀眾受落,《金電視》寫她初出道被批唱歌時「樣子有如苦瓜」、「化妝過份誇張似『死魚』」,但後來的造型卻成風潮,她領先用紫色唇膏,時髦女性紛紛效法。(編按:「受落」為粵語,意指「接受」「接納」「受歡迎」。)

永遠的瑪丹娜!法國龐克女作家維吉妮德龐特談天后 「態度是修整不出來的!」

 

雖然出道不久就有劉培基為她設計造型,但梅艷芳自己亦表示喜愛鑽研形象。1985年8月,她向《明周》表示愛看時尚雜誌及時裝表演,對新事物很好奇,家裡有很多書,記者描述她「短短的歐陸流行髮型,蒼淡的化妝色調,只有她夠膽量夠份量化」。翌年她又說:「我每分鐘都在構思一些新的形象與觀眾見面。」記者則說她「帶動年輕人的潮流,什麼殭屍色的唇膏也是她的標誌之一」,語氣是半褒半貶。

走紅之後,她的化妝及造型仍不斷受爭議。1986年4月,《金電視》問她會否擔心嚇走歌迷,她說做藝人要給觀眾新鮮感。同年,《新知》指出有人說她形象不討好,但她「自己有自己的喜愛,決不會把形象隨便更改」。1988年9月,她說幸好自己不漂亮才能百變,她不要求全世界都喜歡她,否則不能有突破。面對質疑,她表現我行我素。

華服金曲憶梅姑 百變梅艷芳逝世十週年紀念

1990年,她有段時間改變路線,形象變得高貴成熟,她自言那些紫色銀色化妝及奇裝異服已成過去,《新知》記者讚賞這個「正常的梅艷芳」令人更覺舒服。但她顯然不甘平淡,在1991年底的演唱會中,她以大膽舞姿配合七彩假髮與性感造型,就被樂評人馮禮慈批評演出充滿性挑逗,是「意淫」。當時香港有空間讓她成為天之驕女,但不接受她形象的仍大有人在。她的前衛造型不只是時尚,更是令社會大眾有「壞」的聯想。

時尚界最愛壞女孩!Sarah Snyder堪稱「90後穿搭女神」!

這種形象配合著《妖女》(1986)等歌曲,既帶來關於她私生活的想像(壞女孩的戀聞必多),亦令傳媒擔心她難找結婚對象(男人不愛這種女子)。1986年8月一則傳她跟吳君如是同性戀的新聞,以及1990年6月一篇相士忠告她要退出娛樂圈才找到歸宿的文章,便分別配上她穿性感露臍裝及一臉誇張濃妝的照片;這類新聞配上她的造型,加強了論述效果。1991年5月,《壹周刊》問她真人其實有多壞,這恐怕是當年很多觀眾的疑問。她說自己不壞,只是性格野性、反叛、怕被控制,愛玩愛喝酒,而在成長過程,她亦一直在對抗,包括嚴厲的媽媽及看不起她的後父。

她的一生彷彿是香港的興衰史!香港的女兒—梅艷芳

買書做公益: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邀請您透過此連結購書,由此所得的收入將全數捐贈給香園基金會

飛女的誕生!百年難得一見的表演天才_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梅豔芳?_夢伴此城3D_cover.jpg

(本文節錄自三聯書店《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亮相不到20秒,做這麼辛苦幹嘛?舞台華服背後的創作者心聲
逗笑時尚惡魔、兩季橫掃40場秀!你應該認識的四位新秀模特兒
凱特溫絲蕾自曝曾因身材遭霸凌 「不要為自己是怎樣的人而道歉!」
熱愛自己的黑皮膚!Models.com年度模特兒Adut Akech:無論賺多少錢,我依舊是個難民
原本她才是格雷女!「龍后」自爆當年因裸戲而拒演《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女主角 背後的辛酸是...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