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女的誕生!百年難得一見的表演天才 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梅艷芳?

(本文節錄自三聯書店《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叛逆形象與社會變化

梅艷芳去世之後,常有人問:為什麼梅艷芳後繼無人?要回答這個問題,倒不如先思考:是什麼社會環境造就了梅艷芳?

當然,要找個有梅艷芳的演藝才能的人殊不容易。她自小登台,扮男裝,穿女裝,唱盡粵曲、黃梅調、粵語歌、國語時代曲,練就一身技藝;她18歲出道時已有十多年舞台經驗。另外,梅艷芳的可塑性也不可複製,她可妖冶、可中性、可時尚、可典雅,在舞台上、電影中都百變。學者張五常在專欄中稱她為「能歌、能舞、能演,盡皆精絕——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表演天才了」。

然而,當年梅艷芳領盡風騷,除了因為她的才藝與特質,背後還有社會大環境:這是明星與社會的微妙關係。一個社會什麼時候一窩蜂崇拜鐵漢型男星,什麼時候紛紛仰慕性感尤物,什麼時候開始不介意男星修眉護膚,什麼時候開始接受形象中性的女星,背後跟社會文化有莫大關係。流行文化從不孤立地存在,而跟政治、經濟、文化大環境相互依存。

如此說來,當年由徐小鳳、甄妮及張德蘭等女歌星領風騷的市場,為何會追捧一個濃妝艷抹的壞女孩?聽眾聽慣了「如夢人生芳心碎」(《京華春夢》,1980)、「莫憶風裡淚流怨別離」(《舊夢不須記》,1981)及「難辨你的愛真與否,緣盡我可以輕放手」(《隨想曲》,1983)等典雅歌詞,為何會接受「why why tell me why 夜會令禁忌分解」(《壞女孩》,1986)及「紅唇烈焰極待撫慰」(《烈焰紅唇》,1987)這些情慾歌詞?這一定離不開跟香港社會文化發展的關係。

分析梅艷芳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當時香港性別社會的變化。經濟方面,香港自六十年代起工業化,大量女性外出就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女性投入工廠工作,在八十年代初,女性已佔製造業勞動人口一半以上。她們的收入大幅提高,月薪中位數由1986年的2,000港元增長到1991年的4,500港元。在1986年,香港每一千個女性只有3.7人月薪在1.5至2萬,這數字到了1991年提升到27.7人;至於月薪在2至3萬的香港女性,在1986年每一千人只有1.5人,但到了1991年有16.8人。在亞洲四小龍時代,越來越多香港女性經濟獨立。有了工作的女性亦延後步入婚姻,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從1981年的23.9歲推高到1986年的25.3歲,到了1991年達26.2歲。

在政治權益上,香港在1970年廢除納妾,實行一夫一妻制,邁向性別平等。在七十年代,隨著社會進步,女性權益被提上日程。1977年,多個團體聯合組成「香港保護婦女會」發起反性侵犯運動,提倡相關的公眾教育、社會服務及法律修訂。到了八十年代,各種團體紛紛出現,關注議題包括性暴力、家庭暴力、基層婦女、性別教育、同工同酬、女性參政、生育自主權、夫婦分開評稅,以及傳媒中的女性等。在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蓬勃,社會福利改善,女性地位大大提升。再加上殖民時代的香港一早西化,對西方的進步價值觀亦有一定程度的接受,社會漸接受獨立女性。

你看不見的幕後!6位女歌手告訴你音樂界性別歧視多嚴重!

在香港,當女性的地位迅速提升,在西方,女權運動已有過百年歷史,已為女性爭取過平等教育、政治權利、經濟機會等。以美國為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權運動風起雲湧,以各種行動爭取改革,而各種流派的女性主義思潮(例如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及基進女性主義等)之間的辯論亦非常熱絡。到了八十年代,西方女權運動在各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同時,流行文化出現了高唱情慾、表演大膽、特立獨行的麥當娜(Madonna),她備受社會爭議,同時也贏得一些女性主義者的支持。

梅艷芳出現的背景,內有香港本身的社會變化,外有西方女權運動與流行文化的進程。當女性的社會角色有顯著變動時,大眾對流行文化的期待亦會有所調整,市場會呼喚、生產一些可以反映當時趨勢的女星。換言之,就是口味轉了。在當時香港,女性走進職場開始獨立,社會上亦有不少為女性爭取各種權益的聲音,同時,歌影視作品中較傳統的女性形象——例如忍氣吞聲的賢妻良母或是斯文大方的女歌星——的受歡迎程度下降,觀眾轉而尋找他們更能認同、更能反映社會趨勢的女星去追捧。

好萊塢傳奇女星洛琳白考兒辭世 瑪丹娜暢銷金曲「VOGUE」提及黃金時代巨星皆殞落

有學者指出,明星是性別想像的器皿和風尚變化的晴雨表,女星形象折射出女性在社會的位置,並提供更新方式。某種女星當紅(例如性感尤物或中性女人),正是說明了社會在期待怎樣的女性,而大眾對女星喜好的變化背後就是性別文化的發展。社會變了,女星形象亦會更新。從這個角度看,梅艷芳是絕佳的器皿及晴雨表,因為她的形象正正反映了香港當時的社會文化。

手機和化妝品妳選哪一個?亞莉安娜面對「性別歧視」提問 她的反擊可能超乎你想像的成熟!

在梅艷芳走紅之前,香港已有《號外》雜誌呈現形象多元的女星,電視劇已有汪明荃代言的女強人,而羅文亦已在歌壇作出性別形象的突破。到了梅艷芳的時代,全新女性形象破土而出。這不只反映在梅艷芳的歌曲,還體現在她的電影。

八十年代是香港一個特殊的文化時刻(cultural moment),當社會劇變,文化轉型,呼喚的是一些有別於過往的明星。後來,梅艷芳後繼無人,除了因為再難以找到有她的才藝的歌星,也因為流行文化市場變了,社會環境亦不同了。

從男女裝壁壘分明到無性別混穿!設計師為何也得懂社會觀察?

她「天塌下來也不管」

八十年代的梅艷芳重新定義了女性。她1982年參加新秀唱《風的季節》(1981),沉厚的聲線令她有「徐小鳳第二」之稱,但同時她亦展示了個人特質。當時是座上客的香港作家林燕妮賽後馬上寫:「本屆優勝者梅艷芳有『天塌下來也不管』那種瀟灑風格。」比賽評判黃霑第一次見她已是「驚為天人」,更給了她滿分。他這樣描述她:

「青春的臉,帶著點不知哪來的慓悍,好像胸有成竹,把握十足似的。『哈!很有信心!』我看見她在台上一站,先擺姿勢,心中忍不住讚嘆:『鎮得住台呢!』然後,她開腔了,唱徐小鳳名曲《風的季節》。聲音低沉,和青春形象絕不相稱。但嗓子共鳴極好,節奏感亦佳,感情也濃烈,連咬字吐句都很有法度。」

不只是桃樂絲,也是美國同志的偶像!傳記電影回顧茱蒂嘉蘭悲劇性的一生

飛女的誕生!百年難得一見的表演天才_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梅豔芳?_梅艷芳1982年贏得新秀大賽。.jpg
梅艷芳1982年贏得新秀大賽冠軍。(圖/三聯書店)

林燕妮看到她的淡定,黃霑看到她的台風與歌藝,而事隔多年之後,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更看到了她初出道就有的時代感:「梅艷芳年輕,樣子很『寸』,有種『梅艷芳式』的眼神,是個很特別的新人。梅艷芳是很現代的,好像是一個『飛女』在台上唱徐小鳳的歌。事後回看,是由她引爆出了另一個時代。」這個「飛女」——即是日後的壞女孩——究竟如何用劃時代的女性形象引爆一個時代?

男人更花枝招展!《真寵》翻轉你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八十年代初,無綫屬下的華星開始唱片業務,初時推出過資深藝人何守信及沈殿霞等人的雜錦碟,也出過陳美齡的唱片,但很快就另覓新路,舉辦新秀歌唱大賽發掘新人。根據黃霑所言,當時香港樂壇是個悶局。他在首屆新秀大賽結束後表示:「我們需要人才,樂壇沒有高潮對任何人也沒有好處。現時香港沉寂的樂壇,正等待一新突破,這群新秀絕對有力量去求突破。」

新秀大賽跟當時的一般歌唱比賽有所不同,無綫會為參賽者排舞及包裝,選的是有綜合才能的新人,更有參賽者因為要跳舞而「驚到震」。然而,這正好讓梅艷芳一展所長。華星的轉向,也是廣東歌的改朝換代,因為華星很快就捧出了跟上一輩歌星截然不同的張國榮及梅艷芳——兩個足以定義一個新時代的巨星。梅艷芳在首屆新秀勝出,正正為華星——也為香港樂壇——翻開全新的一頁。

都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7位曾經窮困潦倒追逐演藝夢的好萊塢巨星!

買書做公益: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邀請您透過此連結購書,由此所得的收入將全數捐贈給香園基金會

飛女的誕生!百年難得一見的表演天才_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梅豔芳?_夢伴此城3D_cover.jpg

(本文節錄自三聯書店《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一書,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台灣沒有時尚?或許可從選舉文化開始改變
華服金曲憶梅姑 百變梅艷芳逝世十週年紀念
從青少年次文化發掘主流趨勢!促進改變的趨勢翻譯者Helen Job
【設計師看電影】穿著裸露=性別歧視?古又文認為這邏輯成立的關鍵是?
貓王重生!美特效公司Pulse Evolution讓搖滾之王Elvis Presley重返表演舞台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