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自助餐」的梅艷芳,為何過世近20年仍然觸動人心?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梅艷芳像是個buffet(自助餐),每個人喜歡她的地方都會有點不一樣。」文化研究學者、《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作者李展鵬表示。

提起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藝人,許多人都會立刻想起梅艷芳,儘管她於2003年逝世至今,已過去近20年,但或許是因為她無與倫比的演藝成就,以及總是在大事件發生時,出現在鏡頭前呼籲大眾為社會盡力,即使到今天,梅艷芳這個名字,仍然能在許多人心中掀起漣漪。

被媽媽打巴掌,仍不放棄唱〈壞女孩〉-挑戰女性傳統形象的梅艷芳

「曾有位記者訪問一位已經成為媽媽的梅艷芳粉絲,她表示,小時候每次唱〈壞女孩〉,就會被母親打巴掌。但是她不管,就是想辦法繼續唱,但這也說明了,梅艷芳是不被長輩鼓勵的偶像。」提起梅艷芳對香港的意義,文化研究學者李展鵬認為,梅艷芳從出道、走紅,以及逝世,媒體與社會對她態度的轉變,其實就可以看出香港社會在六、七〇年代經濟起飛後價值轉變的過程。

宛如「自助餐」的梅豔芳_為何過世20年仍然觸動人心?14.jpg
文化研究學者、《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作者李展鵬。(圖/BeautiMode)

「我自己沒有這種情況,因為我的父母比較開明,不會管我聽誰的歌。」李展鵬說,「但我特別記得,有一位長輩很不喜歡梅艷芳,他曾提到梅艷芳會用一種很凌厲、挑釁的眼神看鏡頭,這非常令人討厭,而我是到了長大以後,讀到性別研究的觀點,才明白這背後代表的意義。」

李展鵬解釋,梅艷芳的眼神之所以會引起這種反應,是因為過去在香港媒體上出現的女星,多半都是溫和、賞心悅目,不具侵略性的,但梅艷芳的形象與她們不同,她不願只當一個賞心悅目的女人,而是回過頭來反抗男性凝視女性的目光,這令許多人感到非常不安。

她壞,她慘,她強!她在罵聲中走紅 「壞女孩」梅艷芳的身世與形象

在爭議中成長-巔覆美感的梅艷芳

梅艷芳出道的一九八〇年代,正值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同時也是瑪丹娜(Madonna)、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邦喬飛樂團(Bon Jovi)大紅大紫的時代,這些歐美音樂人除了演唱之外,皆非常重視舞台造型,也間接令香港流行樂,從過去只是靜態地在台上演唱,逐漸轉變為極為重視舞台表演,歌曲、舞蹈、造型必須全方位規畫、配合,當時藉由歌唱比賽出道的梅艷芳,也在設計師劉培基的幫助下,嘗試了許多大膽、誇張的造型,巔覆了一代香港人對美的認知。

華服金曲憶梅姑 百變梅艷芳逝世十週年紀念

「香港作為當時兩岸最開放的地方,吸收西方流行文化的速度非常快,而在這方面,劉培基是很重要的人物,他把西方的舞台風格帶進香港,很快就掀起了風潮,因為當時兩岸三地,完全沒有梅艷芳這種女星。」李展鵬說,「那個時候,他們想的經常不是這個新形象是否能取悅觀眾,而是想要把新的事物帶過來,有時也要冒著被批評的危險,所以整個八〇年代,梅艷芳的聲望可以說是在爭議中成長,而這對香港的審美影響非常大。」

宛如「自助餐」的梅艷芳_為何過世20年仍然觸動人心?3.jpg
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汀(Central Saint Martin)的劉培基,是梅艷芳百變形象的幕後功臣。(圖/BeautiMode)

除了劉培基的創意之外,梅艷芳本人勇於嘗試、創新的精神,也是令她成為華語世界時尚指標的關鍵,早在走紅初期,她就曾向媒體透露,她自己非常喜歡研究時尚,而且登台時的妝容,多數都是自行打理。

「梅艷芳本人很早就曾經告訴記者,她非常喜歡看時尚報導,看見雜誌上的創新,就會想嘗試,所以那些當時很新潮的造型與誇張的化妝,除了唱片公司的企畫外,她自己其實也功不可沒。」李展鵬說。

宛如「自助餐」的梅艷芳_為何過世20年仍然觸動人心?1.jpg
展出於2013年《他 Fashion 傳奇 Eddie Lau 她 Image 百變 劉培基》回顧展的1986年《梅艷芳(妖女)》的專輯封面造型,劉培基以印度紗麗為藍本,為梅艷芳設計了阿拉伯女神造型。(圖/BeautiMode)
宛如「自助餐」的梅艷芳_為何過世20年仍然觸動人心?2.jpg
劉培基為梅艷芳1990年「百變梅艷芳夏日耀光華演唱會」所設計的開場服裝,上半身鑲滿寶石,輕盈的流蘇裙隨著節奏舞動,具有立體的效果。(圖/BeautiMode)

剛強、溫柔,還是脆弱?

前衛、百變的形象,以及多且廣的歌曲、影視演出,讓梅艷芳本人以及她所影響的事物,成為極具意義的研究對象,李展鵬指出,透過仔細分析梅艷芳在世時媒體對她的報導,以及她過世之後,港澳、中國、台灣等地媒體緬懷她的切入角度後,人們可以很快地發現,不同立場、背景的人與社會,都可以從梅艷芳的生命中,找到令他們產生共鳴之處,更加印證了梅艷芳的豐富面貌。


「梅艷芳像是個buffet(自助餐),每個人喜歡她的地方都會有點不一樣。」李展鵬說,「她是個非常豐富的人,有人喜歡她親密愛人、溫柔軟弱的樣子,有人喜歡她前衛的樣子,有些人把她連結到香港社會運動,也有人把她連結到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彼此間的差異非常懸殊。」

香港的女兒

梅艷芳2003年底因子宮頸癌逝世,在她辭世前,香港先後因SARS疫情、張國榮過世,以及反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23條的七一遊行,早已籠罩在「愁雲慘霧」之下,隨著她的生命在12月終結,導演關錦鵬在她的葬禮上表示,梅艷芳的離去,似乎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後梅艷芳時代」的香港,與從前再也不一樣了;而也是在這時,媒體開始以「香港的女兒」來稱呼梅艷芳。

「一開始是葉蒨文說,每次香港只要發生任何事,梅艷芳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很像是香港的一個寶貴的女兒一樣,後來許多媒體就開始書寫她與香港的連繫。」李展鵬說。

「而在2003年之後,香港的確踏上了很不同的路。」李展鵬說,「或許是因為這樣,許多人開始把梅艷芳這個藝人的命運,與這座城市連結,認為她就是香港的代表。」

梅姑會贊成還是反對?梅艷芳與社會運動的爭論

近年來,隨著香港2014年雨傘革命,以及2019年6月因反對《逃犯條例》修正草案而爆發一連串大規模遊行示威與嚴重警民衝突,負面情緒與記憶大量累積的結果之一,就是到了2019年底,許多香港人開始懷念起昔日總是離不開公眾事務的梅艷芳,但對於梅艷芳對於2019年以後的香港情勢會有何看法,卻莫衷一是。

「雙方都拿她來彼此爭論,在網路上罵戰。」李展鵬表示,「在這一點上,梅艷芳也是一個buffet,有人認為梅艷芳一定會支持民眾抗爭,也有人認為一定不不會支持,特別是她的徒弟何韻詩非常投入這場運動,然後就引發更多討論,雙方的見解非常懸殊。」

她的一生彷彿是香港的興衰史!香港的女兒—梅艷芳

宛如「自助餐」的梅豔芳_為何過世20年仍然觸動人心?12.jpg
李展鵬認為,從梅艷芳出道、走紅以及逝世,媒體與社會對她態度的轉變,就可以看出香港社會在六、七〇年代經濟起飛後價值轉變的過程。(圖/BeautiMode)

採訪攝影:BeautiMode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飛女的誕生!百年難得一見的表演天才 怎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梅艷芳?
永遠的瑪丹娜!法國龐克女作家維吉妮德龐特談天后 「態度是修整不出來的!」
蘭蔻取消香港歌手演出惹爭議 何韻詩:「向強權屈服了一次,就只會是無止境的後退。」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