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標案是面照妖鏡!文創產業被照出哪些問題?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臺北時裝週的出現,帶動臺灣時
尚產業的正向發展,然而時尚產
業與影視音產業整合旗艦計畫即
將屆滿四年,完成階段性任務,
也讓臺灣時尚產業面臨另一項重
大挑戰。

本專欄提供多方意見交流,反映作者觀點
BeautiMode站在中立公平的立場,歡迎各界專業工作者發聲


作者 莊國琳
臺灣宜蘭人,跨領域工作者。從小在單親媽媽的裁縫機底下長大,曾協助臺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Johan Ku)及陳劭彥(SHAO YEN)登上國際時尚舞台。近期則輔助周裕穎(Just in XX)常玉系列至紐約時裝週之國際行銷策略方向,及旅英服裝設計師黃薇(Jamie Wei Huang) SS19倫敦時裝週企業募款、媒體宣傳與商業推廣。媒合李維錚(Jenn Lee)與倫敦Dyelog Showroom合作及品牌發展定位諮詢、協助郭瑋(INF)AW21紐約時裝週及臺北時裝週之創意發想、微電影拍攝及整合行銷方向。輔導簡君嫄(C JEAN)品牌建構策略、國際時裝週參展諮詢及王子欣(Claudia Wang)臺北時裝週SS22行銷策略與品牌推廣建議。

踏入時尚圈之前,在藝術界打滾多年。在琉璃工房工作期間深受執行長張毅說過的一句話:「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影響,對文化保存與推廣存著使命感。在大趨勢畫廊工作時,協助當代藝術家如李再鈐、莊普、吳天章、陳界仁等相關展覽策劃及作品銷售推廣,對藝術的廣度、深度以及藝術市場有更全面的了解。

具有商學、媒體研究及藝術設計的學術背景。曾與攝影前輩謝震隆、翁庭華學習傳統攝影及暗房,喜歡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懷念小時候在戲棚下觀看野台布袋戲及歌仔戲並且吃著把噗的童年。英國留學期間為欣賞英超聯賽(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樂部球場擔任清潔人員。

專長:藝術與時尚策展、時尚藝術經紀、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領域合作、品牌管理與整合行銷、傳統及當代攝影。


4年前,在立委吳思瑤、蘇巧慧辦公室及資深時尚工作者孫正華努力下,透過多次公聽會舉辦,終於說服時任文化部長鄭麗君點頭,學習國際時尚大國,由文化部接手時尚產業,爾後鄭部長及李連權次長積極整合政府各部門,包含經濟部、教育部、科技部、原住民文化委員、客家委員會、甚至四處拜會民間廠商及相關單位,與設計師及產業工作者開會,找錢又找人,對時尚產業推動之積極,前所未見,之後端出「四年時尚產業與影視音產業整合旗艦計畫」,投入史上最大筆經費,除了舉辦臺北時裝週、成立時尚產業PO(Project Office)專案辦公室,亦提供時尚跨界活動補助,獎勵設計師出國參展等等,挽救奄奄一息已經長達30多年的臺灣時尚產業,令很多人感覺到時尚產業終於有改變的希望。

臺北時裝週從成立之前,就有很多人公開揶揄,甚至私下批評反對,覺得臺灣完全沒有成立的必要,文化部只要給設計師錢出國參展就好,紡織界有些人則覺得,把紡織顧好就夠了,反正臺灣設計師沒有什麼產值,在很多人眼中,設計師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們完全不懂什麼叫服裝生意,只懂設計出自己覺得開心就好的設計。

在保守勢力冷眼旁觀,等著好戲看的人冷嘲熱諷,甚至極度唱衰情況下,文化部努力排除及克服困難,臺北時裝週也終於看到成果,慢慢成長。當初說三道四的人,看到國際報導數量逐年增高,國際能見度及版面也慢慢變大,質感亦每年提昇,藝人參與的意願與程度也愈來愈高,整體效益逐漸出現,有些唱衰的人,更一反常態,先後主動參與報名臺北時裝週的活動,甚至開始投入爭搶標案及文化部時尚計畫補助案行列。


然而時裝產業另一重大及真正挑戰才正要開始,文化部初期4年計畫經費即將用罄,現任部長李永得是否會如業界一直擔心的將便宜行事,不敢像前任部長鄭麗君勇於承擔時尚產業改革的使命,再把時尚產業推廣的球丟回給經濟部,由紡拓會舉辦臺北時裝週,讓臺北時裝週重回TIS台北魅力展活動的年代。

還是李永得部長將更進一步跟上國際,再多聽產業意見,有遠見及國際視野地再度端出另一個最重要的時尚旗艦計畫,那就是成立具公正性的NPO國家級時裝品牌中介組織,讓臺灣紡織和時尚(時裝)品牌正式進入專業分軌推動、學習國際時尚大國的時裝體系(Fashion System)運作方式,例如美、法、義、日、韓等,讓紡織工業與時裝設計品牌展開既專業分工,卻又高度密切合作的時裝產業運作模式。很多人高度期盼新的專業中介組織除了能接替標案,運作臺北時裝週的任務,甚至學習國際由中介組織全面整合推動時裝產業發展,制訂正確的產業制度及推動策略,讓臺灣的時尚產業走向另一個劃領域的產業新紀元分水嶺。

從韓國的前車之鑑看一次性標案背後的眾多問題
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首爾時裝週從2000年正式推出,一開始即以標案進行,歷年搶標單位組織規模,甚至都比近期臺北時裝週得標公司大許多,有的更是全球知名公司,例如:2008年得標的Cheil Worldwide第一企劃,是三星集團旗下公司,為韓國最大和世界第19大廣告及創意企劃公司;2009年得標的是MEGA Communications整合行銷公司,2010年得標的是Daehong Communications整合行銷公司。

2011年底至2012年初,韓國時裝界爆發重大官商勾結貪污弊案風暴,此事件在當時也受到大批媒體關注,首爾時裝週差點停辦,標案貪污弊案引起韓國時裝界全面檢討,設計師及當地媒體更公開抨擊政府內部缺乏專職人力,缺乏時尚產業知識,得標單位只懂辦大型熱鬧活動,但對時尚產業推動及運作細節一知半解,對問題認知更明顯缺乏,砸大錢卻根本吸引不到國際專業媒體及買家目光。

首爾市政府受到韓國媒體及時裝界大力抨擊後,政府單位開始了整頓計畫,首先,關掉貪腐的首爾時尚中心(Seoul Fashion Center),臨時找來主辦紐約時裝週的IMG協助首爾時裝週活動,設計師更私下發起自救,被稱為「亞洲Alexander McQueen」的韓國第一代國寶級服裝設計師李相奉(Lie Sang Bong),帶頭號召成立韓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Korea,簡稱CFDK),展開與首爾市政府既合作又對抗的運作方式。


2013年首爾市政府將推動時尚產業的任務,改由另一政府單位的首爾設計基金會(Seoul Design Foundation,簡稱SDF。臺灣有人翻譯為首爾設計財團)執掌,自此,正式開啓了由官方單位的首爾設計基金會SDF及韓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K聯合執行的首爾時裝週。

亂象一:不專業領導專業
提起標案,似乎臺灣每個產業的標案都會發現問題,今年四月,花蓮太魯閣號撞工程車事件,造成49人死亡和247人輕重傷,是台灣災難史上死亡人數僅次於1948年新店溪橋火燒車事故的鐵道事故,死亡數超過2018年普悠瑪列車脫軌事故近三倍。出事後得標公司為維護自身利益,更一副事不關己。追究下來更發現廠商出現借牌投標的長期弊病,其實工程界「黑道圍標,白道綁標」常為人所詬病,工程界更有「皮包公司」,也就是「空殼公司」搶標,拿到標案,再分包、轉包。由於每個單位都想賺一手,因此常發生偷工減料,導致工程品質低落的情況。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表示,自己在2011年擔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時,注意到機場跑道永遠修不好,調閱招標文件後才發現,得標廠商是主要從事港灣工程,從未做過機場跑道,卻因最低標而得標。李鴻源口中說的「做港口的跑來做機場」,正是不專業領導專業的執行情況,而這樣的狀況在臺灣的文創產業會是例外?

臺灣文創產業15+1項目,各專項很多幾乎都缺乏專職大型公正的NPO中介組織推動及整合,只能以「標案」進行,標案固然幫政府解決不少問題,也衍生許多隱藏性問題,更常被批評是阻礙產業進步的關鍵。

不少人說,臺灣的時尚旗艦計畫甚至很多重大標案,像極了中國推動晶片產業的補助情況,吸引很多利益至上和產業毫無相關的單位之目光。中國出現一堆建築、服裝、水泥、海產與汽車零件等跟晶片業毫無淵源的公司,為搶政府補助,很多人都能搖身一變,頓時成為晶片(中國稱芯片)專家或是說組成最堅強專業團隊發展晶片。據中國時報報導,中國芯片相關企業7.2萬家,其中深圳1.3萬家、廣州0.6萬家、上海0.4萬家,是擁有晶片企業最多城市的前三名,其實不管是中央或地方,中國被許多芯片公司不曉得坑了多少錢,很多芯片廠更是長年的爛尾樓。

亂象二:養出水準參差不齊的投標專業戶
政府各產業標案中可以發現,有些投標公司是優質且有理念的專業公司,他們想透過政府標案改變政府官員的不專業想法,企圖讓產業更美好。但有些公司長期靠標案為生的單位,在業界評價及競爭力不高,也沒有什麼成功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或作品,他們因為擅長拿標案,卻能成為政府眼中及口裡的專業單位。

臺灣各個角落及各式標案似乎都存在著花蓮太魯閣號撞工程車事件的「李義祥們」,他們長期靠政府大大小小的標案為生,且不在意品質好壞,反正拿標案對他們來說如同吃飯一樣,很容易,媒體更說,「李義祥們」就在你我身邊,因為這是我們的日常。

一些長期靠標案為生的公司,在民間風評極差,慣老闆習性時有耳聞,畢竟臺灣圈子很小,身邊有些朋友甚至曾在這種類型的公司上班過,有些長期壓榨年輕人免費或是低薪幫他們工作,加班不給加班費,過年不給年終獎金,自己口袋明明很滿,卻總是對外哭窮,不管景氣好壞,總是同樣一句話和員工說:「景氣這麼差,大家要共體時艱,年輕人不要太在意薪水,是我給你們機會學習成長」。慣老闆總以不切實際的夢想打發他們。

有些慣老闆則早已設定標案總經費先扣下幾成利潤,利益至上,錢老早就往自己的口袋裡放,有經驗的人一看就知道執行品質非常不理想,反正好壞政府也看不懂,另外媒體也常報導,有些發生標案弊案的公司,非常了解如何在結案時,用盡各種會計科目,灌人頭,灌費用,買發票,進行單據核銷,從中獲取更大的利潤,卻不容易被查到,但他們始終能符合政府要求的KPI。

有些標案公司過往經驗也完全沒有民間時尚產業推動實績,只有政府的藝文活動標案,或是民間非時尚相關活動,例如動漫、跨年煙火等活動,也沒有待過時尚產業一天,怎麼可能會了解業界真正問題及產業如何推動?有些更沒有在民間甚至國際做出的傲人實績,怎麼可能會辦得出產業真正需要的專業時尚活動性質?民間無法獲肯定的公司,卻能獲得政府的肯定加持,很多人不解。

很多前輩更說,其實只要在google上查一下所有投標公司的公司網站及「臺灣採購公報網決標公司資料庫」,就可以一清二楚了解這些搶標的單位做過哪些民間企業的活動及政府標案活動了,更可以了解他們累積標案金額是多少,知道他們過往都在標什麼活動了,其實就能知道他們的專長是什麼了。

亂象三:圈外人化身圈內人的慣用套路 — 簽訂大量標案MOU
在臺灣各種文創計畫的標案中,常常看到一些非產業工作者,也就是所謂的圈外人,透過大量簽產業工作者的合作意向書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搶標,化妝成為產業工作者的奇特情況。標案變相在比誰的MOU簽的多,標案單位簽了一堆MOU,更容易營造自己背後有專業團隊在後面支持的假象。

事實證明,很多MOU經常形成變相的無意義背書,因為很多簽MOU的單位或是個人,從頭到尾根本都沒有參與,形成門面或看板性質,但這卻是長期靠標案為生的公司容易拿到標案的原因之一,因為很容易讓評審誤以為他們真的是找來專業團隊在參與,更重要的是,標案有個特殊奇景,這些單位明明沒有產業的專業知識與Know-how,只要搶得到標,就能成為該產業推動計畫的領頭羊,非常可笑,也非常可悲,產業更是非常可憐。

亂象四:為求搶標不擇手段的黑函攻擊
或許因為標案金額夠大,文化部時尚計畫標案的檯面上及檯面下爭奪動作非常多,在第一屆臺北時裝週標案投標的截標日當天,在收件終止時間的前一個小時,出現令人驚訝的黑函,甚至在第一屆臺北時裝週標案的簡報當日,再次在立法院到處發送。

精準的發送日讓人聯想黑函來自爭取利益分配的組織,黑函內容抺黑中傷攻擊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及其他投標單位。看過黑函的人就會發現其中漏洞百出,由於當時某一位國寶級當代藝術家正在舉辦服裝藝術跨界展,黑函裡捏造李次長護航這位德高望重的當代藝術家的工作室拿到跨界展覽補助案經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看起來像是真的,卻是移花接木、破綻一堆的造假內容,非常高明。

一來這位國寶級當代藝術家的高度,根本無須政府護航,二來服裝藝術跨界展之補助申請單位工作室負責人,完全是張冠李戴,硬把國寶級藝術家工作室抺黑成為某一投標單位主標人所擁有,故事情節宛如政治選舉操作情況之惡劣,黑函出現除了把這位國寶級當代藝術家的人格打落地之外,更想直接摧毀臺北時裝週的成立,令人心寒。

有不少業界工作者懷疑是圈內人「網內互打」,不希望文化部主導時尚產業,不想產業進行革新,因為既有利益會被革除掉。由於李連權次長正好是負責時尚產業計畫的政府單位執行負責人,爭取利益分配的組織似乎刻意想利用黑函手段毀掉時尚產業改革的推手,黑函出現後,當時幾乎使整個時尚推動計畫喊停,李連權次長也因為這件事,被文化部內部政風單位調查,當時時尚產業的人更擔心才要開始的計畫就要被喊卡,樹苗都還沒有長出來就直接被毒藥毒死而枯萎,所幸最後經過長時間的調查,能夠還李連權次長個人名譽的清明,更重要是沒有讓時尚計畫蒙上莫須有的污名。

若李連權次長當時因為這件事被抹黑中傷下台,缺少李連權次長在政府各部會的努力穿梭,積極整合資源,臺北時裝週應該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正向發展,很有可能早就夭折,胎死腹中。接手李連權次長的執行時尚計劃的人選,也有可能再次受到黑函抺黑而中箭,誰接手誰就被潑糞,因此臺北時裝週很有可能草率地舉辦就好,之後文化部可能又退縮回去,並且將時裝週主導權交回到經濟部的手裡。

內行人都知道文化部時尚產業旗艦標案計畫推動其實阻力很大,且隱憂重重,除了圈外人與圈內人搶成一團之外,更有反對改革的人從中作梗破壞,所以有人就說,大家覺得臺灣政治圈非常黑暗,難道時尚界就比較高尚。

標案是門好生意?
有人說,文化是門好生意,也有人說,時尚是門好生意,但更多人說,政府計畫標案才是一門好生意。合作的公司會倒,廠商會跑,再怎麼不景氣,除非政府倒了,不然永遠都有政府標案。而這些長期靠標案為生的公司,有些資本額不大的公司,經年累月下來的累計金額,早就破了好幾億元。

很多競爭力強的專業公司或是團體單位,民間的案子已經夠忙做不完,加上複雜的政府標案規定,以及繁鎖的結案程序,他們完全不想和不懂又常裝懂的政府單位打交道,導致口碑良好的專業單位,完全不想和政府做生意。有些人說,一些比較沒有競爭力的公司,因為在激烈的商業市場之中,不易生存,就開始專門經營標案這塊大餅,反正只要搞好政商關係,就容易拿到標案,標案的的確確會看到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這些專業單位總覺得政府標案的水很深,跳下去這池水,可能會被一些長期靠標案為生的公司,使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骯髒手段,而被淹死。這些專業單位打從心裡就覺得一定搶不過那些長年靠標案為生的單位,因為這些靠標案為生的公司經年累月在政府內部打交道,四處私下結織當過政府標案的評審委員及官員,所謂見面三分情,標案公司深知評審才是最重要關鍵。

會搶標、擅寫標案計畫書,竟成臺灣推動文創產業最重要的專業?
國外所謂產業專業,是指在產業長期的工作經驗之訓練與養成,臺灣因為標案,會搶標、擅寫標案計畫書,居然成為臺灣推動文創產業最重要的專業?

長期靠標案為生的單位,擅長和政府官員打交道,知道如何在什麼場合四處結識曾經擔任過標案的評審,因為他們深知評審才是決定關鍵,而臺灣的評審幾乎就是那些老面孔,因為能找且有意願參與政府計畫的專業人士是真的有限,政府的口袋名單也常常是這些人在輪替。

評價及水準不一樣的標案公司,甚至沒有產業工作經驗的公司,因為擅長拿標案,卻能負責產業推動的執行,令很多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一些資深工作者私下批評,擅長搶標常常成為政府推動文創產業最重要的專業,真正具備專業知識及擁有產業實際工作經驗幾十年的資深單位,居然會被沒有產業實際經驗的單位領導,成為合作協力單位,只因有經驗單位不擅長拿標案,或是沒有把握拿到標案,不擅拿標案的民間專業公司在很多政府標案中似乎是無用。

有時有些資深工作者,更淪為計畫書的背書單位,或提案審查會議審查時的人形立牌,熟悉標案的人都知道主標公司才是真正和政府的對口單位,有些重要的閉門會議,得標公司才有機會與政府官員開會,標案的經費結算更是由主標的得標單位和政府會計部門對接,得標公司才是真正影響政府計畫執行的關鍵承辦單位,有些得標單位錯誤的觀點更會影響政府執行方向。

催生缺乏中心思想的利益共生體
標案是臺灣推動文創產業慣用手法,不少標案公司並非時尚產業工作者,不少前輩私下表示,在沒有時尚旗艦計畫標案前,從未看這些單位關心過時尚產業生死,也未見他們搖旗吶喊,高呼時尚產業上中下游要團結,更沒有見過他們協助產業及設計師發展的身影。業界資深工作者就表示,很明顯他們是看上大筆時尚計劃預算經費而來,因為Money talks。

很多標案幾乎都是臨時成軍的團隊,有些單位更被批評為是利益結合,而不是靠理念結合的團隊,缺乏共同理念與產業的中心思想,私底下早就分配好各自的利益。很多靠標案為生的單位,並沒有什麼中心思想,哪裡有好處就往哪裡鑽,更明顯的是,只要金額夠大的案子就標,從此開始化身成為那個產業的產業工作者,開始成為最關心那個產業生死的單位。標案,雖說只要符合資格,人人平等,但標案常容易吸引不少從未關心時尚產業的非產業工作者前來搶標。

經驗與人脈資源難以傳承累積
文創產業的標案最常被垢病的問題就是,經驗無法傳承,人脈資源更無法累積,因為新的得標單位需要再花時間去經營,自己也曾聽聞有些上次得標的公司在這次落選沒能拿到標案之後,會故意刁難新的得標公司,未將相關資料確實移交給下一個得標單位,一些種種的小動作或許是想故意讓新的得標單位出糗,或是讓新的單位無法即時運作,而挨政府駡,這樣下次就有機會再輪到他們得標。

標案的招標規格未必符合業界期待
有些文創標案,常見到一些僵硬化需求限制且不符需求的招標規格,加上很多都是趕鴨子上架的標案說明書,而且要求投標公司在很短時間就要把標案計畫書寫出來,更要求廠商要在很短的準備期把活動執行出來,有些時間倉促到令人不可思議,甚至有時候常常被質疑為內定的限制性招標方式。

投標專業戶和政府間的微妙依存關係
不管是哪一黨執政,常常耳聞有些計畫案是因為立委或議員希望看到情況改善而推出的,或是這個計畫的經費被其他計畫給佔用了,但是仍要執行,計畫經費只好縮水,因為標案金額不大,常遇到無人投標情況,政府有時常需要靠這些標案公司救火,才不會面臨無人投標造成流標冏境。

政府很有可能因這些標案公司的救援成功,讓政府官員覺得欠他們人情,有可能在某些計畫之中,就會再找他們來還人情,讓他們有標案可能,政府和這些長期靠標案為生的標案公司,其實常存在著很多微妙的關係。

盤根錯節的臺灣時尚產業問題
時尚產業問題盤根錯節,根深蒂固數十年,絕非單單透過標案就那麼簡單能解決臺灣所有的時尚產業問題,臺北時裝週的標案也只能說是政府單位暫時解決設計師商業發表及交易平台問題而已,也因為標案,發現諸多新問題。

臺灣時尚產業問題眾多,包含打版師及裁縫師的嚴重老化斷層、年經人只想做名聲好聽的設計師,此外有些學校教育方式與產業有不小的脫軌。時裝界存在著的#Me Too事件時有所聞,模特兒受到不公平工作待遇,包含超時、過瘦、職場言語霸凌以及性騷擾,不只模特兒,年輕設計師、彩妝師、攝影師等,被產業資深工作者言語霸凌,甚至威嚇也是時有耳聞,而時裝品牌有可能會遭遇未知的系統性風險,像COVID19新冠肺炎或是之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但臺灣目前並沒有專責單位可以協助。

活動性質的標案,或許能解決短期的急迫性問題,或許能夠滿足政府要求的KPI,但標案並非萬靈丹,也不是特效藥,很多看不到的錯綜複雜產業問題,是無法那麼簡單靠標案就能解決。

自己的產業自己領導
有些時尚產業的前輩說,我們會看到圈外人或長期靠標案為生的公司,帶領臺灣電影界、表演藝術界、流行音樂界或古典音樂界高呼產業要團結的口號,然後進行搶標案嗎?答案似乎是沒有,都是由業界人士帶頭,但臺灣時尚界卻正在發生。

身邊很多人非常難理解一些從未待過產業的圈外人,卻能對政府及媒體說出頭頭是道,但卻是一口似是而非的產業觀點,而且有些人居然能夠帶領產業人士搶不同產業的標案,有些人更呼口號說,他們能帶領產業發展,且能成為推動產業的領頭羊,而政府居然也能相信,這些人忘了他們的錯誤觀點會影響很多人的生活家計,或許我們是多慮了,因為他們根本不在乎,反正自己的名聞利養最重要。

有人說,有些人因為拿到標案,他們就是產業工作者了,因為他們辦過活動了,而且他們很努力在參與這個產業的活動了,其實在國外,不是沾上邊就是屬於產業工作者,產業工作者指的是專門靠這個產業的工作進行為生的單位或個人。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是因為標案才進來這個產業搶資源,是否真的有心協助這個產業,及關心這個產業?若真的關心,為何有大金額的標案才跳進來關心,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政府面對文創產業推動常會面臨到一個最大的問題或是困境,那就是當出現問題時,因為沒有中介組織可以處理這個產業的問題,常常也只能以丟出標案的急救章手法,或許有些標案會有幾年的旗艦計畫,但很多都只能臨時解決眼前的問題。當這種臨時性的急救章出現短期成效時,有時候更會有一種投機取巧的聲音出現,目前用標案進行的不錯,每年用標案就好了,省得麻煩,政府官員甚至立法委員也不會去協助產業找出背後的真正原因及核心問題,究竟是哪裡出錯。

時尚旗艦標案計畫出發點是好的,但也標出產業核心問題,那就是缺乏專業且公正的大型中介組織推動時尚產業發展,令人擔心的是,此問題不解決,臺灣未來很可能會走向韓國首爾時裝週標案弊端的道路上。其實不只時尚產業,臺灣文創產業各項目皆然,常會發生一些在民間競爭力不強,但卻因擅長搶標案為生的單位,改轉向靠爭搶標案營利,透過大量簽該項標案的產業工作者之MOU進行搶標,其實這是臺灣文創業的問題與悲哀。這就是為英國創意產業產值會一直增加,臺灣文創產業產值遲遲無法提昇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臺灣時裝品牌中介組織的應有任務
臺灣時尚產業的問題眾多,舉辦臺北時裝週只能說解決本土設計師的商業發表平台問題而已,未來更會面臨臺北時裝週如何國際化、國際交流與招商問題,政府應更長遠及全面思考。未來要成立的這個中介組織,任務只有單純推動臺北時裝週,還是政府應想得更全面、更深遠,要讓中介組織主導更多時裝產業重責大任,而非短視近利,避免未來發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情況。

據了解,文化部有意跟上國際腳步,改以中介組織方式主導臺北時裝週,目前考慮以「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或「台北書展基金會」的組織運作模式。但,臺灣新的時裝品牌中介組織,只有舉辦臺北時裝週的一項任務而已嗎﹖

成立臺灣時裝品牌中介組織,除了可以終結令人垢病的時尚計畫標案,除了可以執行臺北時裝週的活動,甚至可以讓這個中介組織進行更多的時尚活動或時尚計畫。中介組織成立,也可以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品牌政府補助案,中介組織更可以不受政府法規的限制,尋找更多民間資源贊助與支持,例如成立時尚基金,投入專業人才培養及新銳輔導。

臺灣時裝品牌常常在國外單打獨鬥,未來可以透過中介組織,學習英國時裝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簡稱BFC)成立Designer Showroom或是韓國組織的Concept Korea模式,集體帶領設計師走向國際,避免單打獨鬥。同時也可以學習國際其他中介組織的做法,讓臺灣新的時裝品牌與他國時裝品牌彼此學習與交流合作。


未來臺灣新的時裝品牌中介組織也可以學習BFC,小至資源經費的補助,大至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從業人員操守道德都可提出指引規範。例如:協助大專院校時尚科系找經費資源、甚至設立時尚獎學金、中輟生的學習課程,幫助有心朝向時裝產業發展的弱勢家庭青年學子;成立時尚基金,支持新秀品牌發展、推動設計師的在職教育,尤其是商業及品牌知識養成,並且可以和學校合作,開設短期時尚相關課程給有興趣的人學習等;公告Positive Fashion(正向時尚)政策,甚至可以公布有問題的模特兒經紀公司及黑心買手店,因為有些買手店會惡意向設計師扣款或是不付款。臺灣新的時裝品牌中介組織更應學習BFC與專業單位合作,進行產業的長期深度專業研究報告。


英國為推廣時裝產業,設立許多優秀人才的工作簽證,甚至居留身份之申請獎勵,例如國外設計師、國際模特兒、國外優秀時尚攝影師等等,英國時裝協會BFC會和政府相關單位開會討論,制定簽證取得的相關法規,甚至與英國的簽證單位共同審核外國專業人士的工作簽證,但臺灣似乎沒有專責的時尚單位負責。

舉個例,2018年,設計師周裕穎便曾收到瑞典Boras織品學院服裝設計系學生來函,表示有意前往公司實習,設計師電洽政府核發工作簽證時,卻被投審會以資本額不到五百萬元擋關,並連三次以「設計歐美才是頂尖,我們臺灣又不是…」,當時周裕穎和其妻子童怡瑋(小白)曾對此事表示無奈。

另外像這次COVID 19疫情慘重,多國的時裝中介組織,像英國時裝協會BFC、法國的高級訂製與時尚聯合會(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簡稱FHCM)、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ouncile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簡稱CFDA)等,紛紛推出協助設計師,尤其是新銳品牌及一些產業工作者的政策,包含貸款、經營策略調整甚至心理諮商,協助產業工作者度過難關。


學習國際時尚大國運作時尚產業模式
包括英、法、義甚至韓國等世界時裝大國,都是由文化部主掌時尚產業,並由時裝品牌中介組織協助政府推動產業運作,即使沒有文化部的美國,仍然是靠時裝品牌中介組織進行時裝品牌的推廣,英國更是紡織由英國紡拓會(UK Fashion & Textile Association,簡稱UKFT)負責推動,時裝品牌推動是由英國時裝協會BFC負責,紡織品牌與時裝品牌由不同的專業人士分開進行。

世界四大時裝週是由四大時裝品牌中介組織運作,四大時裝品牌中介組織更負責多項任務的推廣,包含時裝週及時尚相關活動舉辦、時尚產業商業及專業教育、國際交流、募款招商、社會責任、國際時尚專業人才引進、本土產業工作者權利保障等等。

文化部主辦臺北時裝週,不少人誤以為時尚產業歸文化部管轄,其實仍由「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主導整個時尚設計品牌產業發展,這個可能是全球唯一的產業運作方式,已經錯誤了30多年。以代工思維的委託製造(OEM)及委託設計製造(ODM)來引領自有品牌(OBM)發展的時尚產業,最大的根本亂源及問題並沒有解決,若不透過立法院進行文創法修訂,改由文化部主導,時尚產業將永難翻身,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

有人說,政府會將時尚產業推動主導權至今仍歸在紡拓會手上,不敢調整的最大原因似乎是在臺灣紡織產值大,設計品牌產值小,產值大的紡織廠擁有較大話語權,因為他們幫臺灣創造外匯存底。相反的,很多設計師品牌仍嗷嗷待哺,爭搶文化部補助,補助更是很多設計師最重要經費來源,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收入,沒有補助,設計師的海內外活動幾乎停擺。

此外,或許政府仍需靠紡織廠贊助設計師或是時尚活動,政府亦欲推動紡織廠創品牌,但政府及立委們都忘了,紡拓會成立的目的及責任是紡織拓展,不然怎麼會叫紡織業拓展會(簡稱紡拓會),紡織不是設計師品牌,設計師品牌推動更不應是其業務範疇,政府及立委們或許因為產業大小的原因,而不敢將時尚設計產業歸到文化部底下,更忘了,設計師品牌產值可以慢慢提升,且需要時間養成,不能只看有形的直接營收數字,英國會列出「間接」、「誘發」及「催化性」經濟效益數字分析,很多時尚大國不像臺灣亂無章法,英、法、義甚至韓國,都是設計師品牌及紡織分開推動的。

臺灣無法跟上國際的主因
臺灣由紡拓會主掌時尚產業仍是現在進行式,政府及立委長期「為產業而產業、為教育而教育」的思維,難以跟上國際產業的運作脈動。歐美時尚大國皆由「文化部」主導時尚設計產業,臺灣為推動紡織,把時尚產業放在經濟部,但時尚產業不是化工產業,是文化產業,時裝更不是化工品,是文化商品。臺灣時尚產業要由「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改為「文化部」主掌的議題,如同故宮博物院要由「教育部」改隸「文化部」管理,體育署要由教育部改獨立升格為「運動部」,建築設計要從「內政部營建署」改為「文化部」管理,在保守勢力及既得利益團體反對,還有非理性問政的政治對抗氛圍,將難如登天。

政府及立法委員似乎沒有發現為何長年投入大量的經費補助或扶植,甚至推出旗艦計畫,但整體文創產值一直出不來,甚至衰退。之前曾撰寫過文創產業的多頭馬車問題,英國是由文化部主掌整個創意產業,臺灣是交由文化部、經濟部、內政部三個部門運作文創產業,另一重要原因是英國創意產業每個項目都有單項的大型中介組織運作,臺灣各項目缺乏專責的大型的專業NPO中介組織,臺灣走韓國的方式,以文策院及臺灣設計研究院統籌職掌,這種方式有好有壞,將在後面的文章提出說明。

其實不只時裝產業的中介組織要成立,臺灣的文創產業各項目都應該成立公正獨立且大型的專責NPO中介組織,但為避免落入臺灣各項運動協會的弊端,甚至成為家族企業,中介組織應該要有獨立的法務單位,所有事情都必須透明化,財務報表更應每季或每年對外公開。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於民國九十九年二月公布迄今已逾十年,現階段立法院雖然有立委提出進行修訂方向,很多人覺得臺灣是時候一次大大整修與調整文創產業過時的組織與法規,很多修訂,雖然遭到保守勢力及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困難重重,但最好能一次到位。

個人覺得時尚產業應再召開新的公聽會,目標有二:

第一、時尚設計產業應學習國外時尚大國,儘速歸文化部管轄,若能將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建築設計,同時改歸文化部掌管,一起進行產業政策修改,不再多頭馬車運作,才有翻轉未來的機會。

第二、文化部協助時尚產業成立「NPO國家級時裝品牌中介組織」,文化部應投入經費及資源支持中介組織運作,至於中介組織組成方式,可以再研擬。

此外,立委在修正文創法時,應將「文創產業」應正名為「創意產業」,文創產業這模糊不清的名詞,應重新正名。

責任編輯:Ivana Yang
照片來源:臺北時裝週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臺北時裝週停看聽及文化部的下一步
臺北時裝週已進入穩固期!文化部李連權次長:它是臺灣時尚的正能量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文化是門好生意?別把文化產業看小了!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台灣時尚產業為何難以發展?多頭馬車管理成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第二大致命傷!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