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國琳,跨領域工作者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第一大致命傷是將「文化產業」及「創意產業」兩個產業綁在一起,取名為「文化創意產業」變成同一產業,所以正名為「創意產業」是政府首要任務。第二大致命傷是部門多頭馬車管理,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單獨掌管英國創意產業,台灣卻由文化部、經濟部及內政部三個部門掌管台灣文化創意產業,造成權責不分,甚至是資源重疊及浪費,因此第二大任務,便是將所有的創意產業歸到「文化部管轄」,由單一部門來掌管。
1997年英國工黨勝選上台後,取消原本負責文化藝術事業的「國家文化遺產部」(Department of National Heritage,簡稱DNH),讓新成立的「文化媒體體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 Sport,簡稱DCMS)取代。英國將散落在各地的獨立創意工作者及零售商聚集,並結合具有影響力的傳播媒體,催生一個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意產業。
英國政府指定由單一部門文化媒體體育部管轄,帶領整個創意產業發展,並與其它部門單位及下級單位合作,負責創意產業的整體發展與管理,單一部門領導,是英國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主因。另外英國為推動商業活動創新,在2009年成立一個部門叫「商業創新技能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簡稱BIS)。
也就是英國「創意產業」歸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管理,「商業創新」歸商業創新技能部。「商業創新技能部」在2016年被英國新任女首相德雷莎梅伊(Theresa May)宣佈與能源與氣候變遷部(Department of Energy & Climate Change,簡稱DECC)合併更名為「商業、能源暨產業策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 Industrial Strategy)。
多頭馬車管理的台灣文化創意產業 反觀台灣,2012年5月20日進行了政府組織重造,文化部正式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的業務範疇,除原文建會之業務外,並納入行政院新聞局出版產業、流行音樂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事業,擴大了文化部對文化創意產業轄管的範圍。並且將文化創意產業分到文化部、經濟部、內政部三個部門管轄。
■文化部掌管: 視覺藝術產業、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流行音樂及文化內容產業。
■經濟部掌管: 廣告產業、產品設計產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數位內容產業、創意生活產業歸在底下管轄。
■內政部掌管: 建築設計產業(指從事建築物設計、室內裝修設計等行業),歸在底下管轄。
時尚設計歸經濟部管轄?建築設計歸內政部管轄?台灣舊有的產業政策制訂思維,綁住台灣創意產業發展 我們可以發現,台灣政府一直以來有種既定的產業思維模式,那便是希望透過「產業」提昇,來帶動經濟發展的目的,所以要從產業端回頭來思考,從產業端的需求,制訂產業政策。
如此思考模式,某方面是正確的,且應該這樣做,包含產業界的人比較了解產業問題,也較了解需求面問題,因此「文化創意產業」也順理成章地走這種政策制訂的陳舊思考模式。
過往的產業政策,紡織業屬經濟部工業局業務範疇,台灣也在推運動機能型布料,也想讓設計導入機能性布料,或許因此原因,讓時尚設計歸到經濟部管轄。
另外,經濟部國貿局底下的外貿協會,一直以來,都在協助台灣禮贈品廠商在海外參展及接單,也因此,商品設計,順理成章歸到經濟部底下掌管。我們再來看,台灣資訊產業在國際上具知名度,經濟部工業局也一直在推廣台灣工業設計;經濟部的資策會在推數位發展,也因此,產品設計與數位設計,同樣地這塊都是歸經濟部管轄。
或許也是因為內政部營建署一直以來都是管理台灣建築法規,也負責建商及營造業務,以及掌理工程及技師人員,同樣的思考邏輯,建築設計(包含室內裝修設計)也自然歸內政部底下。
這樣的產業思考模式導入到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二個災難。
從產業端發生的問題,並提出新產業政策是對的,但,這種執行方式對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問題很大。比方說,像經濟部長官或是幕僚,不論哪個政黨,幾乎都是商學背景出身,商學背景掌管經濟部是天經地義,問題在官員很少真正接觸及了解時尚或其它設計產業的情況。
個人將「台灣時尚設計歸到經濟部管轄」這個問題點作為案例,來為檢視台灣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部門歸屬問題點在哪裡,而且影響是什麼,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英國時尚設計歸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管轄,台灣時尚設計歸台灣經濟部管轄? 2013年,台灣文化部長到倫敦參訪,熱血的倫敦中央社記者主動和我說:「文化部長要來倫敦,你覺得我可以怎麼幫台灣服裝設計師?」那時真的很感謝她要幫台灣設計師發言,而且是主動幫台灣時尚產業發問,因為要挑戰長官。
我回答說:「若可以的話,能否請您幫我們請教部長,有什麼較明確政策,可以幫台灣服裝設計師及時尚產業。」後來倫敦中央社記者真的幫我們詢問了,部長回覆說:「因為時尚設計歸經濟部所管轄,不屬於文化部管轄範疇。」部長的回覆沒錯,台灣文創政策就是這樣制訂,時尚歸經濟部管轄,不歸文化部。
其實,文化部,有補助時尚設計的專案計劃,經濟部工業局,也有補助時尚設計的專案,看起來,時尚產業兩個部門都在關心,但對時尚產業發展來說,補助時尚設計師,只是其中一小部份,還要有其它的政策規劃,同時推動,才能讓台灣時尚產業得到全面性照顧。
例如,台灣時尚設計到底該歸哪個政府部門掌管較適合?是要歸經濟部,還是歸文化部?台灣時尚火車頭應由哪個單位來負責?是由紡拓會來帶領,還是另外成立一個類似英國時尚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簡稱BFC)的台灣時尚協會來領導?另外,台灣的時裝週是否應該成立?還是仍維持Taipei In Style TIS台北魅力展,仍然混雜著紡織布料一起展出?以及台灣時尚教育(包含職校及大學教育)是否能銜接得上幾乎快要斷層的打版與裁縫師?這些其實就是台灣時尚產業政策的點、線、面問題。
@nat_mass, @nadja.swarovski & @97crush open the #FashionAwards 2016 red carpet #Swarovski British Fashion Council(@britishfashioncouncil)分享的貼文 於 2016 年 12月 月 5 9:49上午 PST 張貼
@nat_mass, @nadja.swarovski & @97crush open the #FashionAwards 2016 red carpet #Swarovski
British Fashion Council(@britishfashioncouncil)分享的貼文 於 2016 年 12月 月 5 9:49上午 PST 張貼
搭在紡織底下被推廣的台灣時尚 1975年歐洲經濟共同體(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簡稱EEC)為保護其會員國紡織工業,決定對紡織品主要供應國家(包括我國)施行進口設限及諮商談判,由於當時我國與歐體各國無外交關係,政府為維持我國紡織品在歐洲市場之利益及能有民間機構代表政府與其進行談判,乃輔導紡織業者捐助基金於1975年11月25日設立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簡稱紡拓會)。
紡拓會成立後,為配合國內紡織業發展需要,逐步擴大業務範圍,陸續增加市場拓銷、設計研發、流行資訊分析、產業電子化、人才培訓、經貿商情蒐集研析、機能性紡織品驗證、刊物發行、產地證明書簽發及產業服務等業務。
紡拓會究竟負責些什麼? 紡拓會協助台灣紡織業者拓展海外市場,功不可沒,也有好成績,紡拓會目前是隸屬經濟部工業局底下。紡拓會主要任務是拓展紡織,不是拓展時尚,目前紡拓會也成立時尚行銷處,也就是台灣時尚是掛在紡織底下推廣,這樣的推廣模式,很難期待會有很好的作為。
我接觸過的紡拓會同事,真的蠻努力在做事,但因為他們是財團法人,要自己找經費,經費也一直不夠,人手也不足,所以工作同仁一直都做得很辛苦。
紡拓會近期做的事情不少,包含舉辦TIS台北魅力展,不定期邀請國外買家或專家來台灣演講或是欣賞設計師作品發表。紡拓會也成立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舉辦新人獎,目前也開始向國外徵件,並得到不少迴響。
紡拓會目前也積極和許多國許時尚組織合作,像是「Asia Fashion Collection」時尚計畫就是一例。紡拓會與日本Parco百貨、Vantan設計學院,以及香港貿易發展局、韓國時尚協會等國際組織結合,在2013年發起Asia Fashion Collection計畫,每年推選各國代表設計師,共同進軍國際舞台發表最新力作。
這個活動也和紐約時裝週(New York Fashion Week)合作,並列為紐約時裝週的官方表訂活動(On Schedule),像設計師吳日云(Austin Wu)、莊承華(Athena Chuang)、設計雙方人組Crypsis、張朔瑜(Ceci)等,都透過這個活動登上紐約時裝週,Asia Fashion Collection也有在Taipei In Style及東京時裝週展出,個人覺得這個活動是紡拓會目前辦最成功的策略聯盟方式。
另外,紡拓會也帶台灣設計師到倫敦Pure London、巴黎Who’s Next展、東京Rooms’s Link、香港國際時尚薈萃及新加坡Blueprint展,最近則和上海時裝週合作,讓台灣設計師登上官方表訂活動,不少設計師都曾透過紡拓會的協助,在國外參展。很多人不知道更早之前,在李登輝前總統時代,紡拓會也透過一些經費補助,讓台灣前輩設計師,到法國展出,也邀請到法國總統夫人蒞臨參觀。
只是紡拓會做這麼多事,被駡的聲音,一直沒有停過,個人覺得,因為紡拓會不是一個專責推廣時尚的單位,他們過往的國外人脈資源及參展經驗是在紡織產業,當要推廣台灣時尚品牌到國外,自然有許多限制,包含要重新建立時尚界人脈,重新了解時尚界運作方式、重新找到對的人及有經驗的人,幫助台灣時尚在國際推廣,包含在國外找到當地有影響力的時尚界人士,這些其實都需要金錢去執行,所以,一直沒有經費的紡拓會,當然會被綑綁住,被駡得也很無奈。
另外,紡拓會底下只有一個時尚行銷處,人力自然有限,當他們同時有國內與國外活動要執行時,自然無法分身做得很好,所以應該要重新檢討,紡拓會適不適合執行台灣的時尚產業推動,若不適合執行,是否應該再獨立出一個單位來全力推動台灣時尚產業,而不是讓人感覺像兼著在做。
台灣時尚設計歸經濟部管轄原因,是因為紡拓會歸經濟部,而且紡拓會在推紡織,希望透過時尚設計來帶動台灣紡織? 台灣將時尚設計歸在經濟部底下,這樣的部門責任歸屬原因在哪裡,只有當時參與政策制訂的小組成員才知道,是否因為經濟部工業局底下的紡拓會是在推動台灣紡織產業,而且希望藉由時尚設計來強化台灣在國際很有競爭力的機能型布料,才將時尚設計歸到經濟部底下管轄,若是這原因,個人覺得是很有檢討空間。
經濟部講求數據,許多老闆也是以數字來講求一切,我們來看台灣一些傳統紡織廠,不少也曾成立自有品牌,後來很多是因為不能忍受短期內無法看到品牌的營收成效,銷售數字與投入成本不成比例,後來一個一個結束自有品牌經營。
英國推動紡織和推動時尚,是分開推動 英國最有資格將時尚設計和紡織產業,併在一起推廣,它是工業革命源頭,當時為革新紡織業,發明紡織機,使棉紗產量迅速提高,讓英國紡織業產生了變化,並開啓日後的「工業革命」。
依這樣的歷史淵源,英國最適合將時尚設計歸在英國「商業部」底下,但英國並沒如此做,也不認為能這樣做,若將時尚設計和紡織歸類在一起,並且由英國服裝工業協會領導,只會扼殺英國時尚產業發展。
不論推廣紡織或是時尚設計,英國有幾個重要單位陸續成立,比如說,英國服裝工業協會(British Clothing Industry Association,簡稱BCIA)於1980年底立;1983年,英國時尚火車頭—英國時尚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簡稱BFC)也跟著成立。1999年,另一個英國重要組織—英國時尚紡織協會(UK Fashion and Textile Association,簡稱UKFT)也成立,UKFT成立宗旨乃為英國紡織產業發聲、代表英國時裝與紡織產業,並協助企業更有效率地在英國國內與海外市場從事紡織貿易。
不管推英國製造或英國紡織,他們把時尚設計特別拉出來,因為英國覺得時尚設計是屬於美學,不能和凡事講求數字導向的紡織工業混在一起推廣,也不讓沒美學概念及涵養的政府商業部門去管理時尚設計。
Good news! This continued rise in exports is due to a number of effects including an increased interest in heritage UK manufacturing, the creativity of British fashion designer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UK as a key apparel trading hub. Export is a huge part of UKFT"s activities, utilising the largest amount of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P grants of any industrial sector. In fact, many of the British brands showing at Paris Fashion Week are grant supported. . #export #british #fashion #textile #economy #uk #designer #ukmanufacturer #ukmanufacturing #grants #finance #fashionindustry #textiles #TAP #tradeshow #trade UKFTorg(@ukftorg)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3月 月 1 4:51上午 PST 張貼
Good news! This continued rise in exports is due to a number of effects including an increased interest in heritage UK manufacturing, the creativity of British fashion designer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UK as a key apparel trading hub. Export is a huge part of UKFT"s activities, utilising the largest amount of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P grants of any industrial sector. In fact, many of the British brands showing at Paris Fashion Week are grant supported. . #export #british #fashion #textile #economy #uk #designer #ukmanufacturer #ukmanufacturing #grants #finance #fashionindustry #textiles #TAP #tradeshow #trade
UKFTorg(@ukftorg)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3月 月 1 4:51上午 PST 張貼
英國成立獨立運作的BFC英國時尚協會成為時尚領頭羊 目前台灣時尚產業歸經濟部管理,而且看起來是由紡拓會來領導時尚設計。
我們來看英國,時尚產業除由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管理,而且很早就另外成立獨立的BFC英國時尚協會成為時尚領頭羊。
BFC是一個獨立且為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簡稱NPO),最大目的是讓英國時尚工業與設計師商業達到最好平衡,並讓經驗、知識與資源分享出去。BFC由工業贊助商、商業贊助商、倫敦市長(Mayor of London)、歐洲區域發展基金會(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等單位贊助支持。
BFC有五大使命及六大活動。五大使命包含商業(Business)、教育(Education)、創新與數位科技(Innovation and Digital)、投資(Investment)、聲譽(Reputation);六大活動包含倫敦時裝週(London Fashion Week)、倫敦男裝週(London Fashion Week Men’s)、時尚獎(The Fashion Awards)、倫敦展示間(London Show Rooms)、倫敦時裝週節(London Fashion Week Festival)以及時尚論壇(Fashion Forum)。
#LONDONshowROOMS Paris opens today in a new venue until 7th March. Showcasing AW17 collections from British designers including @ashleywilliamslondon, @martajakubowski, @mimi.wade, @richardmalone & @ryanlostudio British Fashion Council(@britishfashioncouncil)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3月 月 1 3:51上午 PST 張貼
#LONDONshowROOMS Paris opens today in a new venue until 7th March. Showcasing AW17 collections from British designers including @ashleywilliamslondon, @martajakubowski, @mimi.wade, @richardmalone & @ryanlostudio
British Fashion Council(@britishfashioncouncil)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3月 月 1 3:51上午 PST 張貼
台灣掌管時尚設計的經濟部官員很少看時尚設計雜誌,較常看管理及經濟相關雜誌,對業界生態也陌生 經濟部官員或幕僚,他們或許知道Louis Vuitton、Gucci、Prada、Dior這些國際大品牌,但對這些品牌現任主設計師是誰,並不是很了解,不少人對John Galliano、安特衛普六君子、Maison Margiela、Raf Simons、Jil Sander的背景,也不甚了解,更何況較年輕的設計師像J.W. Anderson或Stella McCartney是誰,更是有距離。
另外,政府對國外四大時裝週是哪幾個、四大時裝週發表順序、一年發表幾季,甚至時裝週的重要性,也不是很清楚。
在紡拓會還會看到一些國際中文版的時尚雜誌陳列,但經濟部長官及所屬幕僚對國外有哪些重要時尚媒體,概念也不甚了解,台灣經濟部官員很少接觸時尚設計雜誌,較常看管理及經濟相關雜誌,接觸《Vogue》、《ELLE》、《Marie Claire》、《Harper’s Bazaar》國際中文版的機會原本就不多,何況沒有中文版的《WWD》、《W Magazine》、《Dazed & Confused》、《Another》等等,這些更少接觸。
之前也有看一些財經記者及官員,把古又文說成從小愛玩芭比娃娃,並且幫歐巴馬夫人設計禮服(其實是吳季剛,不是古又文),甚至有些人連王大仁(Alexander Wang)是誰,也不是很清楚,其實時尚不是只有設計師及模特兒,背後還有一群你看不到的人,他們是打版、裁縫、彩妝、髮型、攝影、造型師、舞台燈光、配樂、美術設計、在校實習生等;國外更有專門的銷售經紀公司、媒體公關公司及模特兒經紀公司協助,此外還有時尚媒體、通路商、布料商等。
不懂產業背景的經濟部,掌管時尚設計產業,似乎有問題。
因為多頭馬車,所以有愈來愈多博覽會的出現,造成資源浪費 政府部門多頭馬車管理文化創意產業,也出現資源無法整合、經費重覆浪費的情況。我們來看,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歸到三個部門,文化部、經濟部及內政部,尤其是文化部掌管八個項目,經濟部掌管六個項目,也就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差不多是切開給這兩大部門掌管,熟悉政府政策的人應該會知道,期末會有一個成果報告,而成果報告除了要有書面之外,更要有執行的活動成果,自然而然,大型展覽是發表成果最好的方式及場域,因為看的到人潮、展品、還有媒體報導。
每年,文化部要拼成果發表,經濟部也在拚成果發表,因為立法院將審查他們的成果,這會影響隔年預算編列。
我們來看,台灣現有的大型展會,像是台灣文創博覽會(由文化部掌管)、台灣設計展(由經濟部掌管)、台灣藝術博覽會(由文化部掌管)、台灣文創藝術博覽會(由經濟部掌管)等,愈來愈多大型展會出現,但參展廠商重覆出現,展品內容大同小異,觀眾也差不多是同樣的人,好像只有策展人、展間設計,陳列方式及展覽名稱不同而已。
台灣文創經費幾乎被文化部及經濟部兩單位瓜分,因為經費分散,台灣的博覽會或設計展,只能辦得像區域展,也因缺乏國外具影響力的設計師或品牌參展,展覽也就不太具國際影響力,只能吸引國內媒體關注,無法吸引國外媒體主動來台之意願。其實主辦單位,也都編列預算邀請國外媒體,但經費資源分散情況下,能邀的國外媒體及買家也有限,能否邀到具份量的國外媒體及買家,也是問號。
政府應該把博覽會和設計展合併,舉辦真正具國際規模的展覽,若能辦得像倫敦設計展、米蘭設計展、巴黎家俱家飾展那樣盛大,另外也可以找國外專業策展人和台灣策展人聯合策展,雙策展人在國外是很常見的事,我們才有機會吸引更多外國廠商來台參展,才有經費及機會邀請重量級國外媒體及買家來參觀,這樣,也才有機會拿到真正的國外訂單,我們到這些展場看,參觀面孔仍以台灣人居多,看起來就真的只是國內盛會,感覺有點像放煙火給自己人看。
另一怪現象,文化部掌管的台灣文博會,讓經濟部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承辦,也就是文化部的經費預算最後還是進到經濟部口袋(雖然台創會外包給協力廠商),有點意外,文化部是真的找不到可執行展覽的民間企業單位嗎?如果真找不到,已經發展15年的文化創意產業,就真該被檢討了。
學學英國的單一部門管理,台灣的創意產業應該全部歸到文化部掌管 根據文化部2016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中所揭露的數據,從營業額及成長率可以看到,台灣的文創其實已經有很大的瓶頸:
而在這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的第18頁也寫道,「近幾年商品及服務淨輸出皆有兩位數以上的成長率,而文創產業外銷比重不高,且非民生必需品之特性使外銷收入亦受國際景氣變化影響;此外,民間消費的成長力道也低於GDP成長率,2015年民間消費成長力道僅1.71%,為2009年金融海嘯後新低點,因此文創產業營業額成長幅度不如整體GDP。」
如上所述,文創發展目前遇到很大問題,看似蓬勃發展,但實際營收成效不如預期,除歸究國際景氣不好原因,愈來愈多奇奇怪怪的文創名詞陸續出現,包含文創夜市、文創小吃、文創豪宅等等,而且地方政府及企業也以文創之名,申請補助,但很多都只是掛文創之名,行補助之實,這些經費,都是人民納稅的血汗錢。
個人覺得,多頭馬車的行政部門管理,才是效能不彰,經費浪費最大原因。
政府應該重新思考,除了文化創意產業要重新正名為創意產業之外;另一個重點,便是將所有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全部歸到文化部管轄,學學英國的創意產業,由單一部門管理,不能再多頭馬車,不僅行政效能不彰,許多經費被白白地浪費,理所當然,發展15個年頭的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成效自然有限。
具有商學、媒體研究及藝術設計的學術背景。曾與攝影前輩謝震隆、翁庭華學習傳統攝影及暗房,喜歡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懷念小時候在戲棚下觀看野台布袋戲及歌仔戲並且吃著把噗的童年。英國留學期間為欣賞英超聯賽 (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樂部球場擔任清潔人員。
專長:藝術與時尚策展、時尚藝術經紀、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領域合作、品牌管理與整合行銷、傳統及當代攝影。
責任編輯:Ivana Yang 資料來源:紡拓會、文化部、Shutterstock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