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5季後,臺北時裝週的下一步?時尚觀察家孫正華:建立靈活機制,讓本土時尚遍地開花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臺北時裝週從2018年起已舉辦5季,
但外界的批評與質疑卻使始終不同消弭,
針對這些意見,時尚觀察家孫正華認為,
文化部其實可以透過簡單的制度修正,
讓臺北時裝週變得更靈活,進而帶動本
土時尚產業的發展。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受訪者 孫正華
時尚媒體人、作家、節目主持人兼製作人。輔仁大學織品行銷系畢業,政治大學商學院管理研究所。自1997年起,主持年代電視台《流行追蹤》、年代新聞台《FASHION NEWS》、及TVBS-G台《流行前線》、年代電視台《風格時代》等藝術、時尚、設計資訊節目。《是我》(C'est moi )雜誌副總編輯、《ET TODAY摩登玩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東西》雜誌創意總監。著有《風格時代》(聯合文學)、《FASHION TAIWAN》(天下文化)。

臺北市時裝協會理事長、文化部107年「時尚跨界協力輔導計畫」主持人、教育部「108年度海外菁英培育計畫」時尚委員、教育部「108年設計戰國策」時尚委員、文化部「109年臺北時裝週」諮詢會委員。


臺北時裝週自2018年起,隨著《時尚跨界整合旗艦計畫》的執行正式開跑,至今已邁入第五季,除了最初兩年一年舉辦一次,以及原訂於2020上半年舉行的2020秋冬季因疫情而被迫取消之外,從2021春夏、2021秋冬,到日前才結束的2022春夏季,臺北時裝週在時程上,已正式和國際時尚界接軌,也讓參與臺北時裝週的本土設計師品牌,在國內、國際市場均獲得相當的關注,不過即使如此,時尚界並非完全沒有批評的聲音。

從籌備期開始,臺北時裝週就面臨許多不同的意見,例如政府與民間資源難以整和、文化部以「標案」的形式發包時裝週主辦權,造成籌備期短暫、經驗難以傳承、企業競標引發「門戶之見」的問題,以及文化部在審核品牌資格時有失公允、時裝週舉辦過程太過「中央集權」等等。

針對這些批評,臺北市時裝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臺北時裝週發起人(公聽會陳情代表)孫正華表示,臺北時裝週是在2017年8月2日,在立法院辦理的時尚產業公聽會「製造業?設計業?接軌國際挽救時尚產業邊緣化!」後確立舉行,而今它已進入穩定期,文化部作為一手摧生臺北時裝週的大家長,其實可以開始思考,是否能透過制度的調整,為國內時尚產業建立更為靈活的機制,促進時尚產業整體的提升,將推動品牌的發展與新銳設計師孵化的概念拆分。

「下個階段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開放制度引導臺北時裝週走向商業機制,也就是說,當政府的支持經費減少,時裝市場的力量,應該要能讓臺北時裝週持續擴展。台灣的本土時尚品牌產業的產值大約是500億,雖少但是有能力撐起臺北時裝週,但文化部現在的制度還是幫設計師省事的概念,幾乎與時裝產業脫鉤,所以才會引發相關爭議。」

「文化部似乎也一直期待,靠幾乎全外銷的台灣紡織產業來協助時尚產業,但是台灣紡織業雖然極善製造管理與現金實力雄厚,但是將品牌發展事務託付給紡織業者,紡織業界也看不懂。如果可行,當年力鵬大手筆投入史上最強紐約+東京設計團隊的FN.ICE早就成了。」

完成5季後,臺北時裝週的下一步?孫正華:建立靈活機制才能讓本土時尚遍地開花_1.jpg

回歸初衷,接軌國際,協助臺北時裝週建立永續商業運作機制

2017年最初在談「製造業?設計業?接軌國際挽救時尚產業邊緣化!」這個議題時,大家一致認為,臺灣時尚若要蓬勃發展,必須協助品牌面向國際,因為本身市場規模不夠。所以應該先舉辦臺北時裝週,在國內比武,才有走向國際的基礎。」這是當時的思考脈絡。如今,臺北時裝週已經舉辦了5屆,此時文化部主導臺北時裝週成形的任務已然完成,在下一個階段,應透過運用策略,為臺北時裝週建立合適的永續商業機制。

區分「品牌」與「設計師」的概念

曾擔任107年第一期「時尚跨界協力輔導計畫」計畫主持人的孫正華認為,要建立合適的商業機制,文化部釐清「品牌」與「設計師」的差異格外重要。一般而言,從時裝設計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進入設計師職涯分為三類,一是進入紡織產業成為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的設計師,二是進入國內通路品牌擔任設計師,三是自行創立品牌。而在由設計師創立品牌的中,還可以再區分為目標為發展批發零售的品牌,以及只做訂製、專案接單的設計服務型設計工作室。

孫正華指出,目前文化部在制定方針時,對於通路品牌、設計師品牌、設計師的概念區分並不清楚,從四大時裝週的本質來看應聚焦於「品牌批發零售業」,而設計師的工作是負責創意內容生成,如果沒有釐清其中的區別,會爭議不斷。若以出版業比喻:作家(設計師)、作家創立的出版社(設計師品牌)、投資人創立與作家合作的出版社(通路品牌)、印刷公會(製衣公會)、造紙公會(織布公會),需要的策略支持是完全不同的。(註:Louis Vuitton即為投資人營運的通路品牌)

完成5季後,臺北時裝週的下一步?孫正華:建立靈活機制才能讓本土時尚遍地開花_2.jpg
2017年8月2日立法院時尚產業公聽會「製造業?設計業?接軌國際挽救時尚產業邊緣化!」;前排中央為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左6為立委吳思瑤、右6為孫正華。(圖/孫正華)

靈活應用現行制度、重新檢視《時尚跨界整合旗艦計畫》資源配置

至於如何漸進式建立商業機制?孫正華認為,最簡單的方式是從整合「臺北時裝週」與「時尚跨界活動國內補助」開始著手。此方式較成立中介組織靈活,因為目前品牌秀名單為「設計師與設計師品牌」報名並通過評審制度,與四大時裝週慣用「設計師品牌與通路品牌」依照市場影響力互推後繳交會費進入公會的本質不同。如果「設計師與設計師品牌」上一屆在評審名單內,這一屆沒有,還可以繼續在中介組織內嗎?需要釐清的細項將非常多。

根據文化部公布的資料,日前結束的2022春夏臺北時裝週預算金額約為6000萬元,而文化部補助國際時尚跨界活動的金額,四大時裝週官方日程補助上限為150萬元(實體發表),非四大時裝週之歐美地區動態展演則是120元萬元(實體發表),亞洲及其他地區為70萬元(實體發表),這樣的補助規模,對於出國舉行四大時裝週官方日程展演團隊來說極為拮据,文化部可以透過整合臺北時裝週、時尚跨界活動補助的資源,在現在的預算中,提高國際一級展演補助的比例,畢竟通過國際評委團取得台灣在國際時尚產業頂級盛會曝光並不容易。

此外,臺北時裝週本身,其實也可以與「時尚跨界活動國內補助」整合;從第一屆起,「設計師與設計師品牌」想要參與臺北時裝週,必須向文化部提出申請,通過評審制度後,展演形式以官方標案的得標提案概念為主,不論是場地還是媒體公關,既然得標廠商握有6000千萬執行費用理應全部負責。

建議經費合併至「時尚跨界活動補助」後,文化部可以不論國內動態、靜態展演,都整合至「臺北時裝週」的旗幟下,於臺北時裝週期間內舉行展演,如此不僅能將展演形式主辦權交還給品牌,省去政府招標的爭議、單一得標單位的龐大壓力,而且更能促進本土品牌與傳媒、策展製作公司等等外環產業蓬勃發展。同時,在此制度下,預估「非官方」的會外展也將蓬勃發展,從國際的經驗來看,四大時裝週、米蘭家具展的會外展創意,常常也是創造國際聲量的焦點。

「如果我們最初推動臺北時裝週的目的,是要協助品牌走向國際,那麼目前文化部將《時尚跨界整合旗艦計畫》整體經費資源分為『臺北時裝週』與『時尚跨界活動補助』的切割比例是否能重新檢視?因為未來時尚產業發展的第二個四年一定要更好。」

建議整合臺北時裝週、時尚跨界活動補助的優點

優點一:促進時裝週外圍產業發展

要打造一場香奈兒的時裝秀所需要的,並不只是設計師,而是包含劇場設計師、秀導、音樂、燈光、妝髮、模特兒等大量人才的投入,設計師雖然是品牌創意靈魂,但是並不是形成品牌力的全部。

將臺北時裝週的參與品牌,從現行的向文化部提出申請、通過審核,再由競標獲得時裝週主辦權的廠商負責場地、攝影、媒體公關的方式,改為將「臺北時裝週」與「時尚跨界活動補助」整合,讓品牌自行委託導演製作決定展演的形式,不僅能有更多品牌參與臺北時裝週,更多創意團隊將被導入活動,能加倍強化品牌的競爭力、帶動時裝週外圍產業的發展、提升臺灣時尚產業的整體多元形象。

優點二:促使臺北時裝週遍地開花

以「時尚跨界活動補助」的形式評選參與臺北時裝週的品牌,不但能有更多品牌加入,群聚效應也會讓無意願爭取補助的品牌,也在臺北時裝週期間,舉辦展演與其他活動,會內展(通過文化部評審),以及會外展(其它無意願爭取補助的品牌)凝聚,使臺北時裝週成為一場真正的台灣時尚界盛事。

優點三:臺北時裝週為臺灣品牌走向國際練兵場

將時裝秀的主辦權交還給品牌的作法。對品牌而言也是培養與導演、製作人、公關溝通技巧,以及接洽買手的良好機會,這些皆是進入國際展會必需要對接的工作項目,目前由文化部一肩扛起,不但壓力龐大,其實也剝奪了品牌進入完整實務的機會。品牌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與需求,舉辦伸展台發表、靜態展覽、小型發表會、派對等多樣化的活動,令臺灣時尚的樣貌更豐富、更有層次。

優點四:擴大專業時尚媒體參與

以「時尚跨界活動補助」的形態辦理臺北時裝週的另一項優點,是相對靈活,文化部可以藉由補助,讓不是時尚品牌的媒體,如康泰納仕(Condé Nast)、赫斯特(Hearst)、城邦集團等,皆深度參與,輪值舉辦開幕、閉幕式,由媒體自行邀請成立兩年內的新銳設計師品牌參加,如此一來資金不雄厚、經驗也相對不足的年輕品牌,不但可以累積展演經驗,也可以得到媒體的關注,而超過二年的品牌即不再稱之為新銳,需要進入時尚跨界活動補助的評選機制。

時裝週日程如何協調?

而對於該如何將所有獲得「時尚跨界活動補助」的品牌,整合至臺北時裝週的招牌之下,文化部可以透過制定明確的補助規則來達目標,例如,文化部可以指定時裝週舉行的期間(無疫情需考慮國際媒體與買家行程),要求通過審核的品牌,自行彼此協調辦秀時間,透過協商、抽籤的方式,產生時裝週日程。

效仿三金擴大評審團規模,杜絕審核不公的指控

而對於臺北時裝週在評選時有失公允,傳言文化部控制50%以上評審名單的批評與疑慮,孫正華認為,可以參考三金的評審機制,廣邀日報月刊資深專業媒體、百貨通路、買手店以及其他資深產業界人士,將評審團規模從現行的15人左右,擴大至30至40人,藉由將所有臺灣時尚相關產業界人士納入,來消除臺北時裝週審核不公正的疑慮。

「會有這樣的質疑,主因就是評審委員太少了,媒體、百貨通路、買手店每個領域選一名,而這一名被解釋由文化部長來最後勾選,業界疑慮很多。」孫正華說,「由1-5屆品牌秀品牌聯合提評審團名單,把具共識的產業界各方人士都納入評審團,而非由文化部長來勾選,外界自然就比較不會產生審核不公正說法。」

同時由參與品牌廣邀百貨通路、媒體、買手店、廠商組成的大型評審團,除了較為公正外,也可以透過評審的過程,間接讓新銳品牌被業界人士所認識,促進本土時尚界的正向循環。

完成5季後,臺北時裝週的下一步?孫正華:建立靈活機制才能讓本土時尚遍地開花_3.jpg

簡化文化部行政成本,預算用在刀口上

此外,孫正華也指出,臺北時裝週在與「時尚跨界活動補助」整合後,可以將現行的一年審核兩次,簡化為每年一次,而且可以同時審核參與臺北時裝週以及赴國外動靜態展演的品牌,這樣除了節省文化部的行政成本外,也能讓品牌不需每年準備兩次審查資料,有利於品牌進行較長期的營運、行銷規畫,若品牌通過審核但後續未取得進入國際展演資格,當然無法結案。不過,這種一年只審核一次的制度,自然比現行作法,更需要規模較大,更能杜絕質疑的評審團陣容。

臺北時裝週的初衷

據美國時裝協會發言人透露,疫情前每季紐約時裝週平均有181場秀以及308場品牌活動。紐約時裝週為紐約帶來9億美元的觀光經濟效益,無論是比起美國網球公開賽(8億美元)、紐約馬拉松(4.4億美元),還是橄欖球超級盃(5.5億美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還要多。據紐約經濟發展公司的數據分析報告指出,每年紐約時尚業帶來的薪酬值達110億美元、20億美元稅收。除此之外,時裝週的生態系統還能夠激發設計師的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家的管理能力,並能吸引世界各地有天賦的人才到紐約發展。

「拿國外來當願景,很多人會覺得我們做不到要實際一點。但要有願景,才有機會,當我們談願景,表示我們對自己的能量有信心,如果不談,我們要選哪條路?」

「我們投注了許多時間心力,希望看到的,是臺北時裝週能夠永續發展,而不是在某一天,政府預算刪減就一切歸零。」孫正華說,「但如果文化部繼續把設計師都照顧得太好,商業機制就無法發展,外圍產業、會外展自然也無法成形。」

「目前的臺北時裝週,每季大約有15、16個品牌可以通過審核參與,但如果將臺北時裝週與跨界補助的預算整合,同時評審團規模擴至最大,那麼品牌可能高達30、40個。」再加上20、30品牌在會外展。她說,「每個品牌將有不同的展演競爭方式,臺北時裝週自然可以吸納更多策展製作人才加入,以匯聚創意能量讓國際旅客、傳媒、買手驚喜,我們才有機會回歸初衷。」

採訪編輯:BeautiMode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service01@beautimode.com

臺北時裝週停看聽及文化部的下一步
防疫女神當時尚大使!賈永婕助陣 臺北時裝週聚焦本土創意實力
6個品牌,一種態度!臺北時裝週以永續大秀開場 彰顯本土生命力
臺北時裝週已進入穩固期!文化部李連權次長:它是臺灣時尚的正能量
一場表演、兩種體驗 由科技串連成就「異地共演」的臺北時裝週開幕大秀
砸重金升級硬體、打造沉浸式首航派對!2020臺北時裝週有了這些改變,那明年呢?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