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將至還是再進化升級?看臺北時裝週未來的挑戰

by BeautiMode 2021/11/23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臺北時裝週的出現,帶動臺灣時
尚產業的正向發展,而臺北時裝
週仍有不少優化空間,未來還可
採取哪些創新作法,才能帶領臺
灣時尚產業走得更長更遠。

本專欄提供多方意見交流,反映作者觀點
BeautiMode站在中立公平的立場,歡迎各界專業工作者發聲


作者 莊國琳
臺灣宜蘭人,跨領域工作者。從小在單親媽媽的裁縫機底下長大,曾協助臺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Johan Ku)及陳劭彥(SHAO YEN)登上國際時尚舞台。近期則輔助周裕穎(Just in XX)常玉系列至紐約時裝週之國際行銷策略方向,及旅英服裝設計師黃薇(Jamie Wei Huang) SS19倫敦時裝週企業募款、媒體宣傳與商業推廣。媒合李維錚(Jenn Lee)與倫敦Dyelog Showroom合作及品牌發展定位諮詢、協助郭瑋(INF)AW21紐約時裝週及臺北時裝週之創意發想、微電影拍攝及整合行銷方向。輔導簡君嫄(C JEAN)品牌建構策略、國際時裝週參展諮詢及王子欣(Claudia Wang)臺北時裝週SS22行銷策略與品牌推廣建議。

踏入時尚圈之前,在藝術界打滾多年。在琉璃工房工作期間深受執行長張毅說過的一句話:「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影響,對文化保存與推廣存著使命感。在大趨勢畫廊工作時,協助當代藝術家如李再鈐、莊普、吳天章、陳界仁等相關展覽策劃及作品銷售推廣,對藝術的廣度、深度以及藝術市場有更全面的了解。

具有商學、媒體研究及藝術設計的學術背景。曾與攝影前輩謝震隆、翁庭華學習傳統攝影及暗房,喜歡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懷念小時候在戲棚下觀看野台布袋戲及歌仔戲並且吃著把噗的童年。英國留學期間為欣賞英超聯賽(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樂部球場擔任清潔人員。

專長:藝術與時尚策展、時尚藝術經紀、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領域合作、品牌管理與整合行銷、傳統及當代攝影。


今年是臺北時裝週4年來舉辦方式最突破的一次,除鼓勵設計師到主場地之外獨立辦秀,並首次於双融域AMBI SPACE ONE與策劃5G時裝活動,同時結合多間店家合作Taipei Fashion Week Only餐飲或商品銷售活動。

最令眾人感動的莫過於資深媒體人盧淑芬,以獨立策展人之姿,結合她在時尚媒體工作長達30年資歷及近期在輔大博物館研究所進修習得的博物館策展理論,策劃了臺灣有史以來首次的專業大型臺灣服裝史展覽《時裝時代・時代時裝》,為臺灣說出了自己的服裝故事。尤其她說出一句話,讓很多長期關心臺灣時裝產展發展的人為之動容:「我們希望這個展覽只是一個起點…臺灣時裝產業不是少數人的事,也不是設計師的事,是時代的事,更是未來的事。」可惜的是,這場具歷史意義的服裝史展覽,不是在博物館或是美術館舉辦,總統及副總統也沒有出席。

《時裝時代・時代時裝》展出近40多位臺灣設計師的服裝作品。(圖/臺北時裝週)
《時裝時代・時代時裝》展出近40多位臺灣設計師的服裝作品。(圖/臺北時裝週)

長期觀察臺北時裝週的人發現不少令人憂心之事,一些設計師基本功不扎實、服裝系列水平不完整,有些作品甚至與學生設計相去不遠,今年仍出現設計師與國外設計師設計結構高度相似情況,內化程度要再加油,另外有些設計師很會行銷,也很懂得如何製造話題,不過整個活動執行下來非常混亂。一位常跑國際時裝週的資深時尚媒體人語重心腸私下表示:「有些設計師忘了自己的初衷,也沒看清自己能力,很多時候看起來就像大雜燴。」

這季#Damur捷運快閃秀對臺灣來說,可以說是新穎的,設計師想透過這種方式,讓臺北民眾有新的時尚體驗。國外時裝週裡不少設計師都曾在電車發表,包括倫敦、紐約、柏林,甚至中國哈爾濱時裝週在2019年的啟動秀,也是在地鐵車上舉辦,今年九月東京時裝週的Kolor其實也有做過,另外像義大利品牌Moschino 也曾以這種手法舉辦過。


不過#Damur發表過程出現了不少狀況,包含現場音響壞掉,背景音樂完全消失、動線規劃、轉換場地到百貨公司廣場再表演及秀後的After Party,看似很多元,似乎有些凌亂。文化部一位親自參與活動的時尚顧問私下表示,「一連串的活動安排,感覺執行得有點吃力,暴露出不少問題。」更有人直言:「這種猶如學生系學會在求熱鬧、搞聲量的行銷曝光手法,其實交予服裝科系即將畢業之學生就可以辦得起來,或許會辦得更有聲有色。」另外,一位長期在四大時裝週發表的設計師則建議:「在許多條件看起來都不是很ready的情況下,#Damur回歸到臺北時裝週主場地辦秀,會是較理想的方式。」

年輕設計師創新辦秀及衝撞體制的勇氣,值得鼓勵與肯定,但當一位設計師還沒有能力成熟到可去執行他企劃書上的秀時,是否暴露出更多的問題呢?是政府訂定的標準出問題?評審團沒有嚴格把關?還是根本問題出在設計師過於高估自己辦服裝秀的能力,並且是小看臺灣粉絲的熱情?亦或是政府急著訂出需要有一半的設計師在主場地之外辦秀的政策,如同趕鴨子上架的計劃出了問題呢?亦或是主辦單位在監督及管控上不像英國時裝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BFC)那麼到位?

此外,品牌秀期程太長,Taipei Fashion Week變成Taipei Fashion Double Week,只有16場品牌秀,期程長達2星期,或許因疫情關係無法吸引國際買主及媒體來台,文化部想讓每個設計師都有黃金時段辦秀,但這並不利未來正常運作,畢竟買家不可能在臺灣停留長達2星期之久。執行標案計劃的樺舍全媒體亦出現嚴重缺失,最重要的日程表一開始居然不是放在首頁,而是放置在不易找到的頁面,等活動開幕被告知這問題後,才緊急把日程表,改放在官網首頁。其實公告時裝週官方日程表(Official Schedule)並且對全球發佈訊息,擁有獨立的頁面及欄位表格,才是各大時裝週主辦單位的最重要任務。

臺北時裝週的影響力:超越伸展台

線上媒體《Fashion United》2018年8月有一篇文章《時裝週的影響力:超越伸展台》(The impact of fashion week: beyond the runways)提到,「在15到20分鐘的走秀之後,無論是在未來六個月內,還是在幾週內,時裝秀影響風格、色彩、紡織品設計、印刷技術、材料甚至美容趨勢。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國家採用時裝週概念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品牌想要參與它所創造的影響力光環的原因之一。」

文章內更提到,「根據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數據,時尚是一個價值1.2兆萬億美元的全球產業,美國每年在時尚上的花費超過2,500億美元。這個數字尚未計入其他產業受它影響而產生的額外收入。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簡稱NYCEDC)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紐約,時裝週每年為這座城市帶來近9億美元的收入。影響不僅限於紐約,倫敦時裝週透露,時裝每年為英國的GDP貢獻超過280億英鎊,在時裝週舉辦期間,英國首都接待了來自70多個國家的5,000多人,其中包括買家、名人、記者和其他行業參與者。」

很多臺灣的經濟學者、立委、政府官員,並不知道時裝週會帶來哪些全面性的經濟影響力,當臺北時裝週的設計師品牌產值出不來,就面臨時裝週總經費被大刪的情況時,倫敦時裝週早已跳脫傳統思維,品牌秀當然是核心,但看上的是如何透過整合性行銷(Total Branding Solution),結合百貨、賣場、店家的促銷活動、並促使選品店(Select Shop)、博物館及美術館主動或被動性策劃時裝展、影城或公共空間播放時尚電影,並與觀光、餐飲及電商結合打出London Fashion Week only的促銷活動,它已走向全面性消費、甚至帶動全英國的觀光產值,英國是以節慶行銷的概念行銷倫敦時裝週,誘發「全面性經濟效應」。

只要進行的方向是對的,臺北時裝週絕對是整合臺灣商業活動的最佳國際宣傳平台首選。如同倫敦時裝週緊密與觀光部門長期合作,未來臺北時裝週更應緊密結合交通部觀光局,結合名人或明星與臺灣設計師的服裝進行代言,成為觀光大使,為臺北時裝週進行國際宣傳,臺北時裝週國際能量及帶動全方位經濟產值,是值得期待。

臺北時裝週未來可嘗試作法

1. 以臺北時裝週之名參加倫敦時裝週數位發表

首爾時裝週今年以「Seoul Fashion Week」的名義,參與倫敦時裝週的數位發表,讓Seoul Fashion Week的名字出現在倫敦時裝週,無獨有偶,日本亦以類似手法,東京時裝週將Tokyo Fashion Award 2020年六位得獎設計師的作品,透過倫敦時裝週,進行國際宣傳。臺北時裝週明年其實可以採相同策略,可以是臺北時裝週概念影片或是時裝設計新人獎(Taiwan Fashion Design Award)得獎設計師的作品,報名參加Digital數位活動,讓臺北時裝週Taipei Fashion Week的名字在國際曝光。

2. 可開設Taipei Fashion Week Podcast

倫敦時裝週開設了自己的London Fashion Week Podcast,邀請設計師或是時尚產業的相關工作者談談產業經驗,並且放在官網上讓大家點閱收聽,臺北時裝週其實可以仿效。

3. 可與臺灣工藝發展中心合作時尚配件

臺灣時裝產業的推動,政府幾乎只強調機能型布料,長期忽略多元的時裝工藝,這非常不利設計師的全面性發展。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百年前,臺灣很早就有精緻刺繡工藝文化,連橫《臺灣通史》曾提到:「臺灣婦女刺繡精巧,贏過蘇杭等地。」到了日治時代,「洋服」開始出現在臺灣,原本被重視的婦女刺繡技術,因取消纏足,開始上學,婦女進而體驗洋服,洋裁逐漸在民間流行,原本被重視的婦女刺繡技藝,也在此時漸漸失傳。

日治時期曾出過一本工藝發展書籍《安平縣雜記》,描述日治時期前,臺南地區的手工藝,書中列出一百多種工藝行業,種類相當多,舉凡與一般常民相關的都包括在內。日治時期蓬勃發展的工藝項目包括棉織、草帽等,可惜現在一個一個消失,在精品世界裡,所謂的工匠(Artisanat),類似日本的職人,是法國非常重要的行業,約莫38,000家精緻工藝品的生產公司,其中的匠師們都擁有獨特技能。當臺灣還停留在時裝工藝似乎只有特殊布料開發觀念時,應多參考法國及義大利推廣時尚工藝的策略。

時尚結合工藝常見到很令人驚嘆之火花,Gucci竹節包幾乎是經典IT包,夏姿亦開發玉鐲包,其實臺灣工藝發展中心有很多很棒的傳統工藝資源,只可惜從來沒有好好結合時尚的力量。文化部其實可以透過臺灣工藝研究所(臺灣工藝發展中心前身),讓服裝設計師與臺灣在地工藝結合,開發時尚精品,包含媒合國寶工藝師、年輕職人或是金工設計師,進行跨界合作的時尚商品設計,並在臺北甚至國際時裝週曝光,臺灣工藝研究所是屬文化部管轄,文化部很可惜沒有整合此重要的工藝寶庫。

之前工藝所的Yii計劃,走工業及產品設計家居生活路線,紅遍國際,最終面臨量產時無法接單之冏境。或許文化部與工藝所可另開一個「時尚Yii計劃」,有別於過往只著重在家俱或家飾,透過服裝設計師或金工設計師轉而跨足配件領域,打造精緻工藝的包款、腰帶、帽飾及手飾、配飾等,量產及開發成本不會像家居及家飾品那麼高,這將有機會翻轉臺灣傳統工藝的面貌。

2013年義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台灣工藝設計品牌Yii展出2008至2012年間17位台灣傑出當代設計師和3位國際設計師共同研發的台灣原創當代設計精品椅。(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13年義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台灣工藝設計品牌Yii展出2008至2012年間17位台灣傑出當代設計師和3位國際設計師共同研發的台灣原創當代設計精品椅。(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4. 可策劃大人物慈善攝影展3

臺灣最經典的時裝與工藝展,是由知名造型師陳孫華策劃的《大人物慈善攝影展2》,第二屆展覽核心是「服裝設計師X工藝師X明星」。當時陳劭彥一襲藺草禮服,再搭配舒淇及蘋果日報的大力宣傳,帶動了苗栗藺草工藝的再起,周裕穎當時的神明繡、沙布喇.安德烈(高勝忠)的原住民樹皮工藝都驚艷眾人。

臺北時裝週明年將與東京時裝週結盟合作,若有機會邀請陳孫華當策展人,策劃《第3屆大人物慈善攝影展》,或許可以擴大在東京再找一位策展人,以雙策展人形式,結合兩地藝人、工藝師、服裝設計師,打造全新的跨國性時裝工藝展覽。展出方式可選擇台日兩地的博物館或美術館輪流展出,展覽時間可以選定在時裝週的春夏與秋冬二季,在兩地輪流開展,相信很有機會開創時裝週的新合作方式。

5. 評審委員名單,應有歐美評審加入

四大時裝週都有國際評審加入,就連上海時裝週也都可以常看到國外評審成為評審團名單,像上海時裝週的蕾虎(Labelhood)甚至會特別發國際新聞介紹有哪些國際評審,例如時任連卡佛(Lane Crawford)總裁的 Andrew Keith、義大利版《Vogue》資深編輯Sara Maino、《Vestoj》雜誌主编Anja Aronowsky Cronberg、知名設計師王大仁Alexander Wang、時尚部落客Susie Bubble都曾擔任他們的評審團成員。

當這些具國際影響力的知名時尚人士成為上海時裝週的評審時,上海時裝週的全球影響力、國際曝光度以及公信力一定提升。反觀臺北時裝週的評審幾乎都是本國籍老面孔,當臺北時裝週想要一躍成為具國際影響力的時裝週時,是否有具國際影響力的國外時尚工作者加入評審團,絕對是關鍵。

建議臺北時裝週初期可有五分之一的國際評審,之後若能有三分之一的國外評審是會更理想,畢竟時尚話語權還是在歐美手上,多一點歐美評審,也可讓我們了解國際評審的眼光是什麼,會挑選哪些設計師作品,評審方式可以學習倫敦時裝週採二階段,第一階段審查資格,第二階段審查作品,都有不同的評審團,並可採用倫敦目前在進行的電子評審團(E-Panel),直接在線上資料庫上審查設計師作品及資料,給予分數,最後加總。

6. 評審團要有迴避機制,得標團隊成員應排除

至於國內評審團,應擴大名單,由於評審是總評分制,評審人數少,分母數就少,當評審名單擴大,就可避免出現少數人的分數足以影響評審結果的疑慮。或許文化部有極端分數的刪除機制,但評審只要不要打極端分數,走在最高與最底邊緣,此機制形同虛設。

建議文化部需設立迴避機制,且應徹底執行,若發現得標單位團隊成員擔任時裝週評審,應立刻撤換,避免被人質疑球員兼裁判,今年和去年已經連續2次發生得標單位團隊成員成為臺北時裝週品牌審查委員的情況。

此外,不少人建議,紡拓會高層不應擔任臺北時裝週品牌秀評審委員,一來,紡拓會專長在紡織推動,二來,業界常質疑紡拓會一些活動,喜歡找一些願意長期配合他們計劃的設計師,常被說成有固定班底或人馬,這就多多少少有可能影響業界會質疑紡拓會高層若當臺北時裝週品牌秀評審委員能否保持公正。

另一個大家質疑的是,當國際早就在走向紡織與時裝品牌專業分工推動情況下,不少時尚工作者對文化部時尚計劃專案PO辦公室標案計劃,由紡拓會拿到,出現不少反彈聲音,因為這不利臺灣時尚產業進行改革。文化部應該為未來的中介組織開始進行分工準備,英國時尚品牌是由英國時裝協會BFC負責推動,英國紡織是由英國紡拓會UKFT進行主掌,很多人批評文化部似乎一步步又再走紡織代工思維的人在主導臺灣時尚品牌發展的回頭路。另外,業界也有不少聲浪,呼籲模特兒公司的高層不應進入時裝週評審團,因為臺灣模特兒公司同樣會被質疑他們是否會對常合作的設計師給予評分較高的情況,他們自然就有案子可接?若真的要找模特兒公司的高層,是否能同時多找幾間,以示公平?

7. 應增加Event主題活動日程,朝向打造「臺北全城慶」氛圍

今年倫敦時裝週打出「倫敦時裝週全城慶祝!」(London Fashion Week’s City Wide Celebration!)活動,由英國時裝協會BFC透過Event主題活動,策劃與主要土地所有者、零售商、文化機構、酒店合作夥伴和品牌合作,讓整個首都的社區參與進來,設計師也可以獨立辦活動,並提高這一全城活動的成功率,向公眾開放100多項活動。

今年倫敦時裝週Event主題日程活動包括,知名髮型公司Tony & Guy結合不同設計師的服裝,拍一系列的跨界影片在Digital日程裡曝光。Event主題活動是倫敦時裝週的另一個重要策展,像今年Event日程裡就有英國時尚學院科系策劃時尚視覺藝術展、設計師與著名雜誌自行舉辦派對、設計師與大英圖書館策劃時裝裝置展、Presentation發表會、金工設計師活動,甚至抖音亦策劃時尚活動。另外像倫敦切爾西(Chelsea)舉辦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活動,包括倫敦最大免費花卉展回歸倫敦時裝週,畢竟時尚最終走向生活美學,或許臺北花卉展也可以比照辦理。

對岸雙十一購物節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大型促銷活動,今年臺北時裝週品牌秀日程剛好跨雙十節,而且本土電商企劃「雙十購物慶」,或許雙十的那一週時間點,會是臺北時裝週極佳的活動舉辦時段。「臺北時裝週全城慶活動」,其實可以結合電商的「雙十購物慶」,推出本土設計師商品區,可以是限量商品、也可以是庫存商品,甚至也可以有預購企劃,有機會在未來形塑臺灣一個新消費現象。另外像今年4月舉辦的上海時裝週除了策劃「上海時尚生活嘉年華」,更搭配上海「五五購物節」。五五購物節是因應疫情導致的經濟影響,從2020年開始由上海市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地方性消費主題活動,以此帶動民眾恢復消費熱情,4月份的上海時裝週成為五五購物節的助燃器。

今年臺北時裝週其實和很多店家合作Taipei Fashion Week Only的活動,但很可惜很少人知道,店家的活動效果就有限,未來若經費足夠,開發臺北時裝週專屬App應該是可行計劃,可以把所有的品牌活動、店家活動、甚至臺北全城慶的活動全寫進去這個程式,最好是能有中英文版,這對未來推廣臺北時裝週的活動行銷整合及國際化,絕對會有很大的助益。

瓶頸將至還是再進化升級?看臺北時裝週未來的挑戰6.jpg
2021年10月第二季上海時尚生活嘉年華戰績。(圖/上海時尚生活嘉年華)

8. 臺北時裝週應開始重視設計師的營收及銷售點

服裝設計師要進入倫敦時裝週的實體服裝秀Catwalk Show日程名單,全球至少需要有6個銷售點Stockist(包含2個英國境內的銷售點),不包括自己的店面及網路商店。臺灣迄今也只有一位設計師黃薇,以同名品牌Jamie Wei Huang進入倫敦時裝週的Catwalk Show官方日程,可見難度極高。即使倫敦時裝週的全新活動DiscoveryLAB ,同樣也是有嚴格的限制,申請人限成立3年內,系列應包括成衣或配飾,而不是婚紗或童裝,申請人應至少擁有1間銷售點Stockist,包括英國和國際(不包括自己的商店/電子商務)。

DiscoveryLAB是一個身臨其境的展示環境,讓英國創意產業中的時尚、音樂、藝術、攝影和表演領域的人才能彼此合作。今年就策劃與著名的髮型公司Tony & Guy與新銳設計師合作,臺北時裝週其實也可以策劃類似的活動。另外一個活動是NEWGEN,提供新銳設計師財務補助、發表機會和商業諮詢等協助,英國時裝協會訂出的標準是,首度申請時,申請人公司必須成立不到3年,並且有兩季系列在至少2個銷售點Stockist或電商或直接銷售給消費者。

我們會看到臺北時裝週裡有些設計師,似乎很享受辦秀,因為可以享受掌聲及有媒體報導的聲量,但他們似乎沒有任何商業銷售行為,也完全不知道在哪個銷售點可以買到這些設計師的服裝,這其實非常不利臺灣時裝產業的正常發展。只想辦秀,但不經營商業發展的設計師品牌,是永遠不可能入選倫敦時裝週,不管是動態秀或Designer Showroom。設計師銷售點及營業額,是倫敦時裝週審查重點項目,沒有競爭力及市場營收能力的品牌,會被倫敦時裝週及市場淘汰。

9. 補助品牌應限定年資及年限

英國時裝協會BFC不會一直補助設計師,對象以新銳為主,不補助中生代及資深品牌,補助年限通常是3年,英國更不可能出現長期補助某些特定設計師的情況,品牌須學會在市場成長,不能老靠政府補助,把政府補助當提款機。

講到補助,一個題外話,文化部時尚跨界活動補助案,以進入四大時裝週官方日程的補助最多。有一個值得省思的部份,四大時裝週只有倫敦設有Event日程,條件沒有嚴格限制,任何單位及任何人包括百貨、選品店、模特兒公司、雜誌、髪型公司、學校、贊助商、設計師等皆可申請。疫情前,設計師皆以進入名額有限、競爭激烈、難度極高的Catwalk、Presentation、Digital Presentation等實體展演為主要目標,當時沒有所謂的線上時裝週(Online Fashion Week)。

一些落選實體展演的設計師,會另外再向英國時裝協會BFC提出企劃案,改申請難度相對較低的Event官方日程,任何形式皆可,只要審查通過便可進入Event官方日程。Event是倫敦時裝週官方日程沒有錯,但無嚴格限制,例如設計師需有6間銷售點Stockist,但也非任何設計師都可以進入Event官方日程。

之前曾發生文化部評審委員對倫敦時裝週不熟悉,給予進入Event日程設計師的補助經費,居然和進入英國時裝協會BFC官方Catwalk Show日程的設計師一樣多,引起一些人憤憤不平之聲,覺得文化部須重新調整及檢視規範倫敦時裝週官方日程的補助項目,畢竟國外媒體及買家所討論的是進入倫敦時裝週Catwalk、Presentation、Digital Presentation的官方日程表,而非Event日程表的設計師。

10. 明確把關入選品牌資格與能力

國際時裝週最核心還是如何把關品牌秀的水準,因此從一開始品牌的挑選,到如何規劃主場地,英國時裝協會BFC其實都會緊盯,成敗他們都是有相關責任,設計師自行辦秀,不會放牛吃草,有些不適合橋段,都有可能會被隨時制止,不是設計師說了算。

時裝品牌分為很多種類,類品牌、快時尚品牌、設計師品牌、企業品牌、電商品牌、實體通路品牌(經營者的品牌)等等。歐美精品集團會找知名設計師當創意總監,每季發佈新一季的創作理念及主題,臺灣企業品牌其實並不會有這種發表方式,主打的就是換季再換季,衣服賣得掉才是王道,也不會讓找來的設計師浮上台面,這種企業品牌在國外非常多,但他們在四大時裝週,甚至東京、首爾,都不會被納入時裝週的設計師品牌秀的運作體系。

不過有些品牌為了轉型,會推出副牌,例如成立於2001年的英國品牌Topshop,不少人把Topshop視為快時尚品牌,但他們在設立時,就積極與新銳設計師聯名跨界。Topshop在2005年成立支線Topshop Unique,定位為高端副牌,先前找來的創意總監是Kate Phelan,近期則是David Hagglund(原H&M設計總監),Topshop Unique亦曾進入倫敦時裝週日程。另外H&M亦推高端支線H&M Studio,進行Rebranding,創意總監由Ann-Sofie Johansson擔任,他們在巴黎自行辦秀,不是巴黎時裝週官方日程名單。

今年臺北時裝週出現了一個情況,那就是克萊亞Keraia的創辦人以旗下訂製服系列「Liyu Tsai高級宴會訂製服系列」,入選臺北時裝週,引起不小服裝設計界私下議論。有人說,臺北時裝週評審可以讓「克萊亞Keraia」以旗下訂製服之名義進入,那未來若So Nice、MoMA、Kezza、iRoo、Le Polka老闆用品牌的名字,成立訂製服或高端支線系列,並且申請進入臺北時裝週,然後似乎又可以同時宣傳自己的企業品牌,評審是否可以同樣比照辦理。另外又有人說,那未來像Wstyle、Lativ、Queen Shop、Pazzo、OB嚴選等等電商品牌,是否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操作,登上臺北時裝週?因為都是服裝品牌,別人可以進去,他們為何不能?

臺北時裝週讓克萊亞的創辦人以自己的同名訂製服系列入選品牌秀的作法究竟是好是壞?正反兩方的意見都有,支持的一方覺得讓有賺錢的品牌加入是很好的,也可讓這些品牌進行Rebranding,而且他們是經過評審評分通過。而反對的一方則表示,國外的快時尚或企業品牌都是外聘知名設計師或時尚工作者擔任創意總監,並由創意總監浮上台面,領導整個設計團隊,而且主牌和副牌的風格是完全不同,文化部應參考國外入選時裝週的品牌標準是什麼,要不然類似的品牌以同樣方式操作進入臺北時裝週日程,多少都會有排擠現象?

其實很多人覺得最好的方式,是政府鼓勵這類型品牌學習Topshop的經營模式,和新銳設計師聯名,並且在自己的店面銷售。Topshop更是倫敦時裝週NEWGEN活動的長期贊助商,長期贊助經費給年輕設計師,這對這些品牌的形象絕對比參加一場臺北時裝週的秀還有影響力,據了解,這也是文化部拜會一些臺灣企業品牌的最初用意,亦是希望他們能夠與新銳設計師發表聯名系列服裝或商品。

11. 時裝週官網優化
因疫情關係,國際時裝週流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Phygital」展示方式(Physical和Digital合成詞)。臺北時裝週每年只有臺灣設計師參與,未來或許可以考慮開放國外設計師申請,建議文化部可著手規劃招募細節及遊戲規則。為迎接未來國外設計師招募準備,應即早規劃線上申請平台(online application form)之資料庫建置,更可學習倫敦時裝週設置電子評審團小組(e-panel)進行審查。

12. 可多結合政府現有的數位典藏計劃之IP檔案
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有一個「青年典藏計畫」,是一個支持臺灣年輕當代藝術家的計畫,這個計畫是個人覺得應該可以善加運用的計畫,或許未來臺北時裝週可以每年和國美館合作,「Taipei Fashion Week x 國美館青年典藏計畫」的活動,國家檔案局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圖檔資料,例如近期展覽的《港灣記憶-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

13. 臺灣時尚界亟須專業策展及時尚評論養成系統
在國外的展覽,除非百分百開放給設計師自行規劃,設計師有主導權規劃自己的展場,但若由策展人策劃,設計師則須遵守策展人的想法。在臺灣亦不時耳聞策展人主導的展會被設計師全面指揮,需完全依他們方式去規劃展覽,忘記尊重別人的策展專業及整體性規劃。

不僅策展人不被尊重,媒體人同樣是不被尊重,亦常耳聞有些臺灣設計師會要求採訪的媒體,須完完全全遵照設計師想法及方式撰寫,並修改文章內容,形同「廣編稿」,聽在國外時尚媒體人耳裡,覺得不可思議,若不打破這自以為是的封閉圈子,臺灣時尚產業是永遠不會被國際所尊重。

臺灣時尚產業存在一嚴重問題,長久以來大家習慣聽同溫層讚美聲,有位資深時尚工作者說,「臺灣時尚界大家都只想聽到好棒棒的讚美聲,但當有人提出不同觀點時,有些人會開始反彈,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別人的評論,久而久之,臺灣時裝界鞭策力量就逐漸消失,所有的報導幾乎都形同是廣編稿、業配文。」

這位資深時尚工作者說,若臺灣時尚產業不能接受時尚評論,那就變成關起門來大家開心就好的同樂會而已,反正有人認為所有計畫活動都是拿政府的錢,大家開心就好了,又不是你出錢,何必那麼嚴苛呢?但其實大家都忘了,就是因為是政府出錢,全民更應好好監督,這是全民辛苦納稅血汗錢。對照80年代川久保玲及山本耀司在巴黎發表時,被歐美時裝界重量級人物批得體無完膚,他們是退縮回去,找人關說,叫記者不要寫那麼難看,還是繼續向前?

中國時尚評論家唐霜曾在2013年5月15日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一篇震撼性文章《中國的時裝週是個「面子工程」?》,文中提到「記憶中,開幕式時隆重地鋪了紅毯,主席台上一字坐開的大多是機構官員,不見時裝圈內人。就像每一個政府會議,好幾位領導輪番致辭,整體感覺更像一次政府盛會,毫無『時尚」氣息。……. 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中國式時裝周,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組織混亂、官僚氣息嚴重、與時尚機制嚴重脫節。』另外又提到「全世界看,也不乏政府主導的時裝機構,但這機構的頭頭兒不是官員,而是聘請來經驗豐富的時裝業內人士。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的主席就是縱橫時尚界幾十年的黛安·馮芙絲汀寶(Diane von Furstenberg)。而在中國的現狀是,時裝行業還未真正形成,而政府主導竟成為組委會不敢放膽發展的原因——從執行者到監控者,既沒人懂時尚,亦沒人有操作經驗。」很難想像如此砲火猛烈的批評文章,是出自常被批評沒有言論自由的中國之年輕時尚評論家之手。

講到時尚評論,Suzy Menkes是備受國際尊敬的時尚評論權威代表人物,不刻意參加特定品牌活動,更謝絕禮物,與所有人保持一定距離,在她筆下,不可能出現吹捧業配文,文章犀利,敢說直言,她曾在2001年,公開評論Dior當時的創意總監John Galliano服裝系列「一成不變」;也在2007年,曾因Marc Jacobs的2008年春夏大秀遲了2個小時才開始,直接在她專欄文章標題下了「A bad, sad show from Marc Jacobs」,中文意思是一場來自Marc Jacobs既糟糕又令人覺得悲哀的服裝秀,絲毫不留情面,當頭棒喝。


撇開天氣不可抗之因素影響,4年下來,臺北時裝週大秀延遲在臺灣不就是稀鬆平常的事,曾耳聞不知是高官還是大人物遲到了,打電話叫小設計師延後半小時或一小時,須等他們人到了才能開秀?這種傳聞不知是真是假?或許大人物覺得他們很忙、時間如黃金,但其他在現場等看秀的幾百人都是小人物?小人物時間如糞土,多等半小時或一小時,剛好而已?也許有天小設計師不堪其擾,把所有惡形惡狀通話過程錄音下來,投訴媒體,大家就會發現真相,也說不定。

臺灣有時因為設計師能力不足、工作團隊在後台出包,或是主辦單位出問題,種種延後開秀之原因,也是常見。沒有時間控管觀念,很多時候國人或許能包容,但還沒有國際影響力的臺北時裝週及服裝品牌,再加上時差關係,很可能因此而錯失了讓國際媒體及國外買手看見的機會。很多人說,撇開樺舍全媒體花錢在國外的媒體操作,臺北時裝週能吸引到哪些重量級國際媒體及國際名人主動關注?

時尚大嬸Suzy Menkes敢下標狠批John Galliano服裝系列「一成不變」以及犀利砲轟Marc Jacobs沒有時間觀念,但,在早已習慣同溫層吹捧的臺灣,有可能嗎?設計師「一成不變」的萬年版型及服裝秀不準時開秀情況,在臺灣不也常見。

臺灣時尚評論對設計師基本上都是鼓勵大於批評,有些設計師甚至被吹捧過頭,患了大頭症自己卻混然不知,把自大當成自信。少了一股評論的關鍵力量,臺灣設計師及時尚產業成長幅度自然就會緩慢,過度同溫層的吹噓讚美,很多時候只會害了設計師與整個產業。相信很多人喜歡蘋果日報時尚版Kelly Talk的真實聲音,一針見血的犀利評論不輸Suzy Menkes,甚至敢批評臺灣設計師的 自我膨脹或不適作為。其實臺灣學校體系更應跟上歐美成立時尚策展Fashion Curation與時尚評論Fashion Critique科系,把時裝體系缺角的這部份,一一補上。

14. 主視覺Logo窗花可以重新調整
臺北時裝週文化部目前的Logo走的是濃濃文化味道之窗花設計,由於時裝有自己的時裝文化、屬性與特質,隨著臺北時裝週愈來愈多的科技、藝術及永續概念運用,臺北時裝週的定位愈來愈清楚。不少人建議或許在明年進入第五年時,可進行臺北時裝週的Logo重新設計,擺脫濃濃文化味,多點當代感及時尚味,並且進行商標註冊,讓第五年的臺北時裝週有一個全新的識別系統。

臺北時裝週的瓶頸將至,還是再進化升級?

臺北時裝週有很多看不見的沈重包袱。一些資深時尚工作者說,時尚計畫最重要的PO辦公室是由紡拓會拿到標案,令人十分憂心,若PO辦公室給予錯誤的建議,文化部長官不見得有能力區別什麼是正確方向,由紡拓會擔任PO辦公室的工作,其實非常不利臺灣設計師品牌與紡織走向專業分工之路,因為又全部攪和在一起。另一個瓶頸是臺北時裝週只有本土設計師,完全沒有國外設計師參加之活動,或許有一丁點國際報導及有些設計師在國際時裝週發表,但終究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地方性活動。

再一個瓶頸是,面對臺灣的時裝品牌中介組織的規劃及組成方式仍不明朗。臺灣何時才能有機會成立時裝品牌中介組織?而且如何有效建構?找誰來擔任中介組織的第一任主席?更引起長期關心臺灣時尚產業發展人士的大大關注。由於品牌中介組織是影響臺灣時尚產業能否成功轉型的最重要關鍵,而目前擔任PO辦公室的紡拓會,會不會給予錯誤的方向建議,建議紡織單位一定要綁進此新組織裡,組成類似日本東京時裝週組織JFWO。

2005年成立的JFWO,取代了1985年成立的東京時裝設計師協會CFD Tokyo,成為東京時裝週的唯一主辦方,或許JFWO解決了CFD Tokyo主導下的東京時裝週長期面對的經費缺乏問題,但將上中下游的紡織法人、設計師、百貨公司及服裝公司綁進同一組織,表面上似乎是整合了上中下游,不過由於這些單位的立足點及重視的面向完全不相同,反而曝露組織結構的矛盾性,這種組織的成立方式和四大時裝週的中介組織運作模式完全不同。此外,紡織及百貨業者太過強調商業競爭,反而失去了過往東京時裝設計師協會CFD Tokyo主辦下的東京時裝週所強調的日本設計師的榮譽感及使命感,導致前輩設計師一個個退出東京時裝週,影響力更逐漸被首爾及上海時裝週趕上,甚至超越,JFWO的問題我們將在中介組織系列文章的「日本篇」進行深入的分析介紹。

很多人更十分憂心,一些想搶標案資源及滿腹私慾的人,會不會又開始盤算如何爭搶這個中介組織的主導權?在成立時裝中介組織的前後,反改革勢力或利益單位的潑糞式黑函,會不會將再度出現,造成滿城風雨?因此臺北時裝週究竟是瓶頸將至,還是再進化升級,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責任編輯:Ivana Yang
照片來源:臺北時裝週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誰是你的觀眾?
這產業不是只有設計師!原來時尚產業還有這麼多工作職務!
梳理逾半世紀臺灣近代時裝史!近距離欣賞臺灣時尚美學與工藝
一場表演、兩種體驗 由科技串連成就「異地共演」的臺北時裝週開幕大秀
舉辦5季後,臺北時裝週的下一步?時尚觀察家孫正華:建立靈活機制,讓本土時尚遍地開花
《威~連你也Podcast了!》EP10:在國際時裝週秀場拍照得懂拳腳功夫?ft. 資深時尚攝影師麥羨雲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