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

by BeautiMode 2022/03/09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臺灣的時尚產業要發展,為何中介組織扮演重要角色?其他國家的類似機構,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們又是如何影響產業發展?本篇以日本為例,進行探討。

本專欄提供多方意見交流,反映作者觀點
BeautiMode站在中立公平的立場,歡迎各界專業工作者發聲


作者 莊國琳
臺灣宜蘭人,跨領域工作者。從小在單親媽媽的裁縫機底下長大,曾協助臺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Johan Ku)及陳劭彥(SHAO YEN)登上國際時尚舞台。近期則輔助周裕穎(Just in XX)常玉系列至紐約時裝週之國際行銷策略方向,及旅英服裝設計師黃薇(Jamie Wei Huang) SS19倫敦時裝週企業募款、媒體宣傳與商業推廣。媒合李維錚(Jenn Lee)與倫敦Dyelog Showroom合作及品牌發展定位諮詢、協助郭瑋(INF)AW21紐約時裝週及臺北時裝週之創意發想、微電影拍攝及整合行銷方向。輔導簡君嫄(C JEAN)品牌建構策略、國際時裝週參展諮詢及王子欣(Claudia Wang)臺北時裝週SS22行銷策略與品牌推廣建議。

踏入時尚圈之前,在藝術界打滾多年。在琉璃工房工作期間深受執行長張毅說過的一句話:「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影響,對文化保存與推廣存著使命感。在大趨勢畫廊工作時,協助當代藝術家如李再鈐、莊普、吳天章、陳界仁等相關展覽策劃及作品銷售推廣,對藝術的廣度、深度以及藝術市場有更全面的了解。

具有商學、媒體研究及藝術設計的學術背景。曾與攝影前輩謝震隆、翁庭華學習傳統攝影及暗房,喜歡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懷念小時候在戲棚下觀看野台布袋戲及歌仔戲並且吃著把噗的童年。英國留學期間為欣賞英超聯賽(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樂部球場擔任清潔人員。

專長:藝術與時尚策展、時尚藝術經紀、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領域合作、品牌管理與整合行銷、傳統及當代攝影。


日本服裝產業推動過程,曾成立不少推動服裝產業相關組織,例如:1953年成立日本時尚色彩協會(Nihon Ryukoshoku Kyokai;Japan Fashion Color Association,簡稱JAFCA),1962年成立日本制服中心(Nippon Uniform Center,簡稱NUC),1982年由三陽商會(Sanyo Shokai)、樫山(Kashiyama)等大型服裝公司組織成立的日本服裝產業協會(Japan Apparel Industry Council),1990年成立日本時尚協會(Japan Fashion Association)。

而日本服裝產業協會又在2001年,與東京婦女兒童服裝產業協會(Tokyo Women’Children’s Clothing Industry Association)、東京男士服裝產業協會(Tokyo Men’s Apparel Industry Association)、原宿服裝會議(Harajuku Apparel Conference)合併為「日本服裝時尚產業協會」(Japan Apparel Fashion Industry Council,簡稱JAFIC)。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png
日本歷年推動服裝產業的相關組織。(製表/BeautiMode)

1970年代日本獨立設計師先鋒團體「TD6」

然而專責推動服裝設計師的相關組織,最早是在1973年由六位頂尖設計師組成的「TD6」,成員是山本寬齋(Kansai Yamamoto)、松田光弘(Mitsuhiro Matsuda)、菊池武夫(Takeo Kikuchi)、花井幸子(Yukiko Hanai)、小篠順子(Junko Koshino)、金子功(Isao Kaneko)。

1975年,TD6第一次在東京舉辦聯合發表,爾後以一年兩次的方式聯合展示新系列,被日本服裝界認為是東京時裝週Tokyo Collection的最初雛型。TD6也曾到巴黎展示,並在1981年設立Tokyo Collection辦公室。

「TD6」代表了什麼意義?有人說是「Top Designer Six」的縮寫,也有人說是「Tokyo Designer Six」,文化部時尚顧問多田良二先生詢問了CFD Tokyo 首任主席太田伸之及現任主席中川淳郎,兩位大前輩皆明確表示,「TD6」是指「Top Designer Six」。中川淳郎亦表示:「TD6是給六個設計師同時發表服裝秀的團體名稱,有些成員到巴黎發表之後,便離開TD6,70年代及80年代成員不一樣。」1970年代,另一位受關注的服裝設計師是最早移居巴黎的高田賢三(Takada Kenzo)。

繼TD6之後,推動日本獨立服裝設計師品牌發展的兩大重要組織,分別是1985年成立的東京時裝設計師協會(Council of Designer Tokyo,簡稱CFD Tokyo)以及2005年成立的日本時裝週推進機構(Japan Fashion Week Organization,簡稱JFWO)。

(一)CFD Tokyo東京時裝設計師協會時期

1980年代,日本DC品牌的黃金年代

1980年代,日本獨立設計師品牌是如雨後春筍,這些品牌被稱作「DC品牌」,「DC」兩個英文單字是「Designer & Character Brand」的縮寫,意思是「設計師品牌與個性化品牌」,由於日本經濟景氣大好,80年代是DC品牌黃金年代,加上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三宅一生等人到法國發表帶給世界的震撼衝擊之後,達到最高峰。

1985年4月,《讀賣新聞》召集了37位設計師,策劃「東京成衣系列」(Tokyo Ready-to-Wear Collection),為期11天,紀念《讀賣新聞》成立110週年,活動邀請國內外媒體和買家,共同對外開放,也有部分收費。似乎聞到商機,《讀賣新聞》副社長在創報110週年活動開幕晚宴上對外公開表示,想繼續舉辦東京成衣系列活動。

設計師應該決定自己的未來!CFD Tokyo於焉誕生

在《讀賣新聞》副社長想續辦活動之公開宣言後,當時受邀參加活動的繊研新聞社(Senken Shimbun) 駐紐約特約記者太田伸之(Nobuyuki Ota)與川久保玲(Rei Kawakubo)、三宅一生(Issey Miyake)等人,在日後一次餐會聊出共識:「若由媒體主導舉辦設計師活動,對設計師來說是件丟臉之事,設計師活動應該由設計師自己主辦,由設計師決定自己的未來,報業媒體不應介入干涉設計師之發展」。

東京成衣系列(Tokyo Ready-to-Wear Collection)舉辦3個月後,1985年7月8日,當年48歲的三宅一生、44歲的川久保玲、42歲的山本寬齋、60歲的森英惠(Hanae Mori)、43歲的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與52歲的松田光弘,6位平均年齡48歲的服裝設計師,組織東京時裝設計師協會(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Tokyo,簡稱CFD Tokyo),是日本服裝史上第一個大型的時裝品牌中介組織,建構了英國時裝協會BFC所提的「時尚同心圓理論」之核心時尚,為日本時裝產業打下最重要基礎。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_2_copy.jpg
左起:川久保玲、松田光弘、三宅一生,出席1985年CFD Tokyo成立記者會。(圖/CFD Tokyo)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_3.jpg
山本寬齋(左)、山本耀司(右)出席1985年CFD Tokyo成立記者會。(圖/CFD Tokyo)

1985年7月成立的CFD Tokyo,以服裝設計師為主,成立目的及目標如下:

目的:
組織對當代時尚充滿熱情的時裝設計師進行聯合行動,並且為創意活動和時尚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目標:
1. 每年舉辦兩次成員設計師的東京系列Tokyo Collection(春季和秋季),根據需求,發展時尚相關項目。
2. 為時裝設計和時裝業務的發展,進行發聲和行動。
3. 與國內外時尚界、各領域設計師以及企業進行互動和訊息交流。(努力發揮亞洲時尚中心功能並團結全球時尚城市)
4. 組織聯合研究和相互合作,激發公司成員與工作室成員之創意靈感。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_4.jpg
1985年CFD Tokyo成立記者會,東京時裝設計師協會會員設計師集體合影。(圖/CFD Tokyo)

CFD Tokyo首次舉辦東京時裝週—Tokyo Collection

CFD Tokyo成立4個月後,在1985年11月5日至16日期間第一次舉辦Tokyo Collection ’86春夏系列,擇選兩個主場地代代木國立體育場以及赤阪Laforet,以搭建特製帳篷方式舉行。太田伸之當時在媒體受訪時表示:「兩個秀場形式和紐約一樣,但模特兒不只是走在Runway上,東京更獨特和有趣。」此外更說出:「雖然許多紐約品牌目標客群是富有的女性,但日本許多品牌是專門為年輕人製作衣服,我相信日本的時尚領袖,是年輕人。」

CFD Tokyo第一次策劃的東京時裝週Tokyo Collection,共展示52個品牌(32個會員,20個非會員),獲得國內外時尚媒體高度評價,但和紐約時裝週日程衝突。CFD Tokyo是一個完全獨立管理的設計師組織,不找贊助商,只有參與設計師的使用費,《讀賣新聞》曾有意和CFD Tokyo合作,但被太田伸之婉拒。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_8.jpg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_7.jpg
1985年第一屆東京時裝週搭建特製帳篷成為主場地。(圖/CFD Tokyo)

CFD Tokyo成功的重要關鍵人物:當年僅32歲的太田伸之

由於設計師有自身事業要忙碌,加上自古「文人相輕」,誰也不服誰,為使組織更具公正性及有效運作,三宅一生非常有遠見地邀請外駐紐約的繊研新聞社特約記者太田伸之擔任東京時裝設計師協會CFD Tokyo的最高執行者,日本稱之為議長(Director),也就是所謂的主席,三宅一生則擔任CFD Tokyo董事長,當年的太田伸之,年僅32歲。

出生於1953年的太田伸之,從明治大學經營學部畢業後,移居紐約並擔任繊研新聞社特約記者,也曾任Barneys New York專員及美國男士運動裝買手協會行銷總監,旅居美國八年期間,是日本和美國時尚界之間的重要橋樑。文化部時尚顧問多田良二表示:「太田伸之先生人在紐約工作,對歐美時裝產業長期接觸,他的加入是CFD Tokyo日後能成功運作的重要關鍵人物」。太田伸之除具備專業時裝產業知識與經營經驗,另一重要原因是他沒有自身事業,亦無成立其他協會組織,不為私利,全心全力投入,業界評價極高。

在太田伸之的領導下,加上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設計師的國際知名度與號召力,CFD Tokyo迅速得到國內外媒體之關注與認可、從最初6個日本重要設計師號召發起,正式成立時已有32名設計師加入,之後會員最多時曾達120位設計師,是當時國際最具影響力的服裝設計組織之一。臺灣同時期其實也有設計師成立設計師相關組織,之後也有別的設計師成立類似協會組織,幾乎都需要靠政府的補助才能舉辦活動,最後是不了了之,原因出在哪裡?

太田伸之曾受紡拓會邀請訪臺,以三宅一生(ISSEY MIYAKE)社長之姿進行演講,並提到:「80年代,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設計師一直保持設計師人氣排名前10名,這對於日本下一代新的設計師產生重大影響。上述三位設計師的共通點是在日本都擁有工作室,都和日本的布料廠共同開發新的布料,而且在日本的縫製工廠製造大部分產品。」他亦曾受文化部邀請參觀臺北時裝週活動。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_9.jpg
前CFD Tokyo主席太田伸之認為,第一屆東京時裝週秀場形式雖與紐約相同,但東京的表現更獨特有趣。(圖/CFD Tokyo)

CFD Tokyo另一位幕後關鍵人物:久田尚子(Naoko Hisada)

CFD Tokyo籌備時期,太田伸之人在美國,設計師之間的溝通必須有人負責居中協調,久田尚子(Naoko Hisada)扮演這個角色,當時她是文化服裝學院子公司「文化出版局」時裝線記者,和太田伸之有著共同特色,公正無私,更重要是一顆熱血的心,山本耀司曾公開表示:「我是被久田尚子的熱情感動下而參加CFD Tokyo。」

1990年代,經濟泡沫重創日本時裝產業

1980年代DC品牌熱度達到頂峰,許多服裝公司與年輕設計師簽約推出DC品牌。然而在1989年到1992年,開始出現嚴重衰退,川久保玲,也是因為90年代日本遇到經濟泡沫,在1991年便退出CFD Tokyo。日本房地產及股市崩盤造成經濟泡沫,更出現了骨牌效應,導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整個90年代,被稱為「失落的10年」。

當DC品牌熱潮受到經濟泡沫衝擊而退燒,許多年輕設計師的合同被迫取消。有些年輕設計師憑藉自己的力量,成立了小小的設計辦公室,雖然規模小,仍持續在創作,另一方面參加Tokyo Collection的品牌數量不斷減少。1980及1990年代,一些服裝公司和企業家們在時尚雜誌的支持下,藉機推出新品牌、新款式,迎合年輕顧客的需求,有些甚至沒有學過服裝設計的年輕人也都成為潮流品牌設計師,但因為沒有品牌經營的概念,最終面臨泡沫經濟下的市場考驗,很多都被淘汰。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_6.jpg
1985年第一屆東京時裝週設計師動態秀發表情況。(圖/CFD Tokyo)

CFD Tokyo推動東京時裝週長達20年,堅持不找政府贊助

文化部時尚顧問多田良二轉述太田伸之的說法:「CFD Tokyo是屬於日本服裝設計師自己的協會,一開始創立時,便清楚地設定這組織是由設計師自己照顧自己,完全沒有考慮找日本政府及企業贊助,最重要原因與目的,是不想讓不相干的人進來干擾並且影響這個組織的方向發展與內部運作。」也因為這個堅持,當時的CFD Tokyo向心力非常強大,組織非常團結。多田良二表示:「能夠加入CFD Tokyo的服裝設計師都是經過嚴格挑選,入選的設計師都代表著極高的光榮象徵。」

至於經費如何而來?太田伸之表示:「CFD Tokyo設計師每年要繳交年費180萬日圓,至於參與動態秀品牌,每位設計師要平均分攤服裝秀場地費,金額大概是250萬日圓。」當時的Tokyo Collection只舉辦動態秀,靜態銷售展示會由設計師自行決定是否在自己公司或門市舉辦。那個年代不管是年費180萬日圓或是場地費250萬日圓,都不是個小數目,但設計師都有意願支付這兩筆費用。

從1985年到1995年,太田伸之擔任CFD Tokyo主席長達10年,在他擔任主席後期,才稍微開始開放企業贊助,贊助對象是Tokyo Collection Annex新人獎。久田尚子接棒成為第二任主席才開始開放企業贊助東京時裝週,但仍堅持不找政府贊助東京時裝週,因為政府常有不專業之干預及指導,然而面對日本1990年之後的長期經濟不景氣,CFD Tokyo無力翻轉,缺乏經費成為最大罩門。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_5.jpg
1985年第一屆東京時裝週設計師動態秀發表情況。(圖/CFD Tokyo)

(二)JFWO日本時裝週推進機構時期

JFWO,為解決東京時裝週長期缺乏經費而成立的官民合作單位

舉辦東京時裝週是耗時耗力又耗經費的任務,加上90年代長達10年的經濟泡沫,CFD Tokyo舉辦東京時裝週面臨重大經費壓力,日本政府為解決此問題,加上面對2005年1月1日起,在WTO的紡織品及成衣協定(ATC)規範下,實施已久的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將全面取消,轉而回歸到WTO體制內的自由貿易,面對此重大挑戰,因此在2005年6月CFD Tokyo成立20週年之際,日本經濟產業省(類似臺灣經濟部)特別召開服裝戰略會議,將服裝紡織上中下游,包括紡織與服裝製造商、設計師和經銷商聚集在一起,決定新成立日本時裝週推進機構(Japan Fashion Week Organization,簡稱JFWO)。

JFWO成立目的是推動日本紡織和時尚產業之國際競爭力,期望日本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紡織品和時尚基地,也期待日本成為亞洲時尚潮流中心。同年10月,經濟產業省決定資助東京時裝週,有別於過往CFD Tokyo拒絕政府資金資助,這是日本中央政府第一次主導投入資助東京時裝週活動,除繼續策劃Tokyo Collection,還舉辦紡織品展覽和其他相關活動,自此展開官民合作夥伴關係。

JFWO會員背景及屬性

2005年起,JFWO日本時裝週推進機構正式取代CFD Tokyo東京時裝設計師協會主辦東京時裝週。JFWO一開始成立時,便鎖定尋找財力雄厚且與時裝產業運作相關的成員,會員分為三種類型:財團法人團體會員(紡織纖維單位);企業法人會員(大型服裝公司及百貨公司);個人會員。加入個人會員的只有3位設計師:小篠弘子(Hiroko Koshino)、齊藤上太郎(Jotaro Saito)、鳥居ユキ( Yuki Torii),另一位唯一不是以設計師名義加入的是CFD Tokyo首任主席太田伸之,總共只有4人。

近期在臺灣常聽到一些對國際時尚產業運作方式極度陌生的人,對政府搖旗吶喊,大聲疾呼時尚產業有上中下游,要把上中下游所有單位都納入未來中介組織才叫團結臺灣時尚產業的口號。日本時裝週推進機構JFWO會員裡的成員,並沒有將日本的專業時尚活動公關公司(Fashion PR Company)、時尚製作執行公司(Fashion Production House)、專業時尚媒體公司(Fashion Media Company)、選品店(Select Shop)、模特兒經紀公司(Model Agency) 或其他時尚創意工作者如妝髮、攝影納入。文化部時尚顧問多田良二表示:「這類型公司通常預算經費有限,資本額、營收及組織規模都不大,無法長期贊助東京時裝週,有些更是錢給他們才能辦事,他們是外包協力單位,JFWO一開始就將他們排除會員外,以免人多嘴雜。」其實就連四大時裝(時尚)協會甚至韓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K,同樣也沒有把看似相關,卻對組織正常運作沒有幫助的人全都納入,真不知這些對政府傳達錯誤訊息的人,用意何在?

JFWO組成架構

日本時裝週推進機構JFWO最上頭是全體會員組成的「社員總會」,會員總會底下設有「理事會」,理事會設有理事長(Board chairperson)、副理事長(Vice-president)、理事(Executive director)、監事(Auditor)。目前JFWO的理事長和副理事長分別由三宅正彥(Masahiko Miyake)以及村山良(Ryo Murayama)擔任,理事會的理事任職2年,理事成員人數設定在15名以內,監事任期4年,監事人數設定在2名以内,理事長及理事人選,由社員總會投票決定。

JFWO目前有3位設計師成為會員,這3位設計師是透過社員總會內部通過之後以個人名義進入,這3位設計師也是CFD Tokyo的會員,但這3位設計師不是JFWO的理事,不能參加JFWO相關會議。因為特殊的歷史地位,太田伸之在2006年進入JFWO擔任理事,目前是JFWO東京時裝週服裝系列(Collection)事業部門的執行委員會長。至於JFWO的事務局長是從東麗紡織借調,服裝系列事業部門負責人則從伊藤忠商社時尚系統借調,此外,還有4名工作人員,另外有幾名負責總務和紡織(Textile)事業部門的人。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日本時裝產業的要角3.png
JFWO組織圖。(製表/BeautiMode)

JFWO理事會下頭設有事務局,事務局之下設有三個事業部門,分別是:服裝系列事業、紡織事業、合作(Linkage)事業。

1. 服裝系列事業;設有東京時裝週執行委員會,專門負責執行東京時裝週,此部門有正職人員協助,亦有各公司派遣員工進去支援。在組織圖表上可以看到此部門成立目標為:培育設計師並支援品牌營運、活絡東京各商圈專案與強化海外關聯活動。

2. 紡織事業:設有紡織營運委員會,負責兩大紡織活動—Premium Textile Japan與JFW Japan Creation,這個部門是由會員公司派遣員工支援。在組織圖表上可以看到此部門成立目標,把國外紡織布料展整合進來,包含以日本館(Japan Pavilion)的名字參與Intertextile上海面輔料展,還有以The Japan Observatory參與米蘭Milano Unica(MU)面料展會。

3. 合作事業:負責其他活動,包括Tokyo Fashion Award、Fashion Prize of Tokyo、Tokyo Creation Salon、Shibuya Harajuku Fashion Festival。這個部門可以協助一些單位舉辦時尚活動。


JFWO經費收入來源

JFWO整體收入來自幾個部份,最大宗是企業贊助及參展費用,兩者合佔七成左右,約各佔35%,企業冠名贊助更是金雞母,賓士(Mercedes-Benz)、亞馬遜(Amazon)都曾冠名東京時裝週。2019年10月,日本電商龍頭樂天(Rakuten)加入冠名行列,董事長三木谷浩史(Mickey Mikitani)當時表示:「我們希望在全球推廣日本時尚,並增加日本時尚產業實力。」

JFWO的其他收入,包括會費、場地費、報名登錄費、業務委託、其他合作收入,以及不一定每年都有的政府補助費等。會員皆須繳交會費,「財團法人會員」繳交會費金額是前年收入的1%,「企業會員」繳交日幣50萬,「個人會員」只有4位,個人會員費只是象徵性酌收。JFWO過去兩年平均下來整體營收每年約7億8千萬日幣(接近2億2千萬臺幣),無形媒體效益、觀光、餐飲、商店活動等周邊效益,沒估算進去。JFWO表面看似解決東京時裝週長年缺乏費用問題,但據了解,每年仍為龐大經費苦惱,近期更是。

與同樣屬半官方性質的英國時裝協會BFC相較,JFWO似乎沒有另外單獨成立專門負責長年贊助的部門,亦沒有針對個人進行線上募款策略,財務似乎也沒有對外信託,另外BFC是屬NPO非營利組織,從事許多關於時尚教育(包含學生教育及設計師教育)的聯結,英國時裝協會BFC更成立BFC基金會(BFC Foundation),它在英國的慈善公益機構註冊編號(Registered Charity Number)是11852152,該基金會宗旨是透過教育、贊助和商業指導,進而支持英國時裝業未來的成功發展。而JFWO組成方式及運作方式,則是常見的日本一般社團法人裡的非營利型法人,全名是「一般社團法人日本時裝週推進機構」,但JFWO並沒有成立公益基金會。

日本時尚體系之建構,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欲了解日本服裝產業由興盛到衰退,可以從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在2020年3月出版的《企業與社會》 (Enterprise & Society)期刊第22期,一篇由日本大阪大學商業史教授皮埃爾-伊夫·唐澤(Pierre-Yves Donzé)和關西大學商學系教授藤岡里圭(Rika Fujioka)這兩位長期深入國際及日本服裝產業市場面的聯合研究報告〈The Formation of a Technology-Based Fashion System, 1945–1990: The Sources of the Lost Competitiveness of Japanese Apparel Companies〉(中文暫譯:以技術為基礎所形成之時尚體系,1945-1990日本服裝公司失去競爭力的根源),有非常深入的精闢解析,筆者簡單摘要出日本時尚體系(Fashion System)建構,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1. 以「技術和生產」為核心,而非以「品牌和創意」為核心

日本服裝產業從戰後1945年至1990年是快速成長階段,但往後的20年,逐漸失去競爭力。1960年代,日本成為西方重要市場,是指生產面,之後日本國內街頭服裝一直擴張,同一時間,一些正統訓練的設計師像高田賢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反而開始移居歐洲,主要是巴黎,以追求自己的事業發展。

大多數日本學者,基於民族情懷或特殊性,解釋日本時裝當初興起的種種原因,例如巴黎發展的明星設計師或東京街頭時尚,但卻一直無法解釋日本時裝市場急速萎縮的背後因素。於是他們兩人利用「時尚體系」為軸心,以「商業史」為導向,對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服裝在日本興起,進行了全新的詮釋,重新尋找答案。結果發現,日本重視服裝「生產」與「技術」問題,忽略品牌發展重要性,這兩個問題,極端切割了國內市場以及朝弱勢品牌發展的走向。此外,報告中也提到,日本很多管理學、商業史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許多學者也會提及「時尚系統」這個專有名詞,但很少有人探討該系統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組合而成。

早期日本時裝體系與法國、義大利或美國時尚體系不同,日本服裝生產公司目標不是為建立強大品牌,進而投資創意活動,讓成衣和配飾增加利潤空間,日本時尚體系在意服裝技術開發及生產,不清楚品牌與消費者的關連性,對與明星設計師合作並且共同開發品牌沒有興趣,更對品牌行銷完全沒概念。

2. 日本服裝公司缺乏強勢品牌,造成缺角的日本時尚體系

1990年代,西方強勢品牌開始進入日本市場,當時日本受經濟泡沫衝擊,國內消費景氣低迷,迫使日本服裝公司將注意力轉向全球市場。由於日本服裝公司品牌管理能力薄弱,且缺乏正確理解全球客戶需求能力,加上較歐美晚發展網路商店,無法打造成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面臨海外無訂單,國內沒買氣的困境。儘管自 20 世紀末以來日本的設計和文化商品在世界享有盛譽,但時裝並沒有從這一大趨勢中受益。除了快時尚品牌優衣庫(Uniqlo)的母公司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 Co.),日本服裝品牌全球競爭力明顯不足,時尚體系出現缺角問題。


3. 日本服裝公司高估「生產和紡織技術」影響力

紡織在日本曾有過重要輝煌歷史,日本服裝產業長期存在一種明顯特徵,那就是建立以「技術和生產為基礎」的時尚體系,因此日本服裝公司與紡織公司密切互動。然而不少日本服裝產業研究員和服裝公司並沒有區分「一般服裝業」和「時尚產業」,不知兩者之間的差別,常混為一談,這種誤解,導致很多人漠視時裝文化重要性,不知品牌對消費者之影響力,高估紡織生產與技術,天真認為只要能提升紡織技術,生產優質布料,聘請服裝設計師進行設計,消費者自然會買單。早期日本時裝體系與法國、義大利或美國時尚體系(Fashion System)不同,日本服裝生產公司目標不是為建立強大品牌,進而投資創意活動,讓成衣和配飾增加利潤空間。服裝公司不清楚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連性,也對與明星設計師合作並共同開發品牌沒有興趣,更對什麼是品牌行銷,完全沒有概念。

4. 日本服裝公司缺乏時尚品牌,無法經營多角化經營化妝品和配件

以「時尚體系(Fashion System)」研究聞名的文化社會學家川村由仁夜(Yuniya Kawamura)提出一個論述:「時尚(Fashion )是一個由機構(institutions)、組織(organizations)、團體(groups)、生產者(producers)、事件(events)和實踐(practices)組成的系統,它不單純只是服飾(dress)和服裝(clothing)的生產製造,時尚是一種文化現象(cultural phenomenon)的塑造」。一個有趣現象是日本服裝公司既沒有、也無法多角化從事進行化妝品和配件經營,由於日本與歐美的時裝商業運作核心思維模式不同,日本服裝公司無法塑造時尚品牌,因此有多角化經營的進入檻障礙,而化妝品及配件卻是歐洲時尚產業裡的重要盈利部門,這也是日本服裝公司在全球市場競爭的弱點。

5. 日本服裝公司認為服裝設計是業務工作,不是創意活動

樫山(Kashiyama)、三陽商會(Sanyo Shokai)等日本大型服裝公司,從服裝製造到服裝生產批發過程,會雇用服裝設計師,以因應工廠新的技術與生產設備,然而日本服裝公司與在歐美成名的日本明星設計師之間的合作,非常薄弱。一個例外是 日本大型服裝公司世界時裝(World)與TD6原始成員菊池武夫(Takeo Kikuchi)之間的合作,雙方在1984年簽約男裝的合作,World服裝公司開始行銷Takeo Kikuchi,並在日本各地開設了Takeo Kikuchi專賣店。然而,對於大多數日本服裝公司而言,「設計是一項業務工作,而不是一項創意活動」,這種做法導致許多年輕有才華的設計師離開服裝公司,獨立追求自己的職業生涯。

6. 日本服裝公司認為時尚不是文化價值,而是物質商品

日本服裝公司管理方式以技術為主要範本,由於服裝設計不被視為創意活動,服裝開發是遵循技術生產的合理化及走科學程序。這種關注技術的管理方式,從意義上來說,「時尚不是一種文化價值,僅僅是一種物質商品」,對這些技術生產導向的服裝公司而言,「時尚與服裝是同義詞」。日本服裝產業裡也一些服裝貿易組織協會,背後代表的是「服裝製造商」及「通路配銷商」,這些組織協會也同樣會稱呼自己為「時尚協會fashion associations」,例如日本服裝時尚產業協會Japan Apparel Fashion Industry Council,目前有295個會員(153個正會員,142個贊助會員),它是JFWO裡最大團體單位,但這種時尚協會類型與歐美時尚協會定義完全不同,歐美時尚協會指的是服裝設計師品牌形成的組織,設計師透過自己的創意,透過時尚活動,加上名人效應,行銷品牌,形塑品牌個性與價值。

7. JFWO成立方式,同樣建構在以構以「技術和生產」為核心的基礎

2005年日本時裝週推進機構JFWO取代CFD Tokyo成為東京時裝週唯一主辦方,據了解,當時太田伸之曾建議JFWO應將CFD Tokyo納入成為會員,並協助推動東京時裝週,然而在日本經濟產業省強力主導下,此建議不被接受。雖然JFWO之後邀請了3位資深設計師成為會員,但3位設計師既非JFWO執行委員會成員,也無法參與JFWO內部相關會議,淪為象徵性形式,這一點讓已經辛苦推動及打造東京時裝週20年的許多前輩設計師們覺得不被尊重。

JFWO的成立,無形中加速摧毀CFD Tokyo,從最興盛時期的120個會員,到目前約20個會員,諸多原因讓前輩設計師一個個退出東京時裝週,影響力逐漸被首爾及上海時裝週趕上,甚至超越。日本目前雖有十個品牌在巴黎時裝週發展,包含中生代的SACAI,但明顯青黃不接。或許事後諸葛,倘若CFD Tokyo在面對經濟泡沬造成長期衝擊時,能進行企業冠名東京時裝週,並與政府進行某種程度合作,同時轉型為類似英國時裝協會BFC的半官方NPO基金會模式,並透過各類計畫,成立專案基金,推動時尚產業發展,或許今天會有完全不同的發展面貌。

JFWO表面上整合紡織產業上中下游,立意雖好,但運作方式完全與歐美專業分工模式脫軌,為產業而產業的運作方式註定失敗,曝露日本產業經濟省官員對國際時尚產業運作機制陌生,不正契合皮埃爾-伊夫·唐澤(Pierre-Yves Donzé)和藤岡里圭(Rika Fujioka)兩位學者發表的「以技術為基礎所形成之時尚體系,日本服裝公司失去競爭力的根源」之研究論述,JFWO把日本服裝產業上中下游單位,全部攪和在同一組織,亂成一鍋粥的作法,臺灣切勿走上後塵。


8. 重視建構紡織技術及生產、輕忽時裝品牌建立,造成缺角的臺灣時尚體系

臺灣和日本一樣,對紡織有特殊情感,多少和臺灣紡織工業萌芽於日治時代後期及日後長期代工背景有關,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前期,臺灣成衣外銷主要更是來自日本紡織業來臺投資。日本紡織業產業推動思維,深深影響臺灣政府及民間企業,臺灣服尚產業交由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推動,其實受到日本服裝產業交由經濟產業省推動日本紡織的政策思維有關,但這有別於其它時尚大國,是交由文化部主掌時尚產業主導模式。

臺灣紡織的國際推廣,成立於1977年的紡拓會,功不可沒。1980年,時任行政院長俞國華指示政府相關部會輔導廠商成立自有品牌,由於政府沒有其他單位可協助扶植服裝設計師品牌,只能交由紡拓會執行政府推廣,服裝設計師活動也只能一直搭著紡織計畫下進行,從1987年紡拓會舉辦第一屆臺北紡織週開始,這種思維及策略延續至今。然而,對國際時尚產業運作生態陌生的紡拓會,30年下來,以紡織計畫舉辦各式活動引領設計師品牌發展的成績單,只能用「慘不忍睹」形容,只有夏姿(Shiatzy Chen)站穩國際。有趣的是,夏姿是中興百貨Designer Gallery扶植的品牌,夏姿更不是以臺灣自豪的機能型布料做為品牌訴求。

筆者曾參加政府時尚計畫會議,常會看到紡拓會或文化部在相關會議上,會拿紡織布料和設計師品牌進行產值對比,似乎忘了政府長期投入經費及制定政策搶救曾被稱為夕陽產業的紡織產業,更似乎忘了設計師像是常年依附在紡織計畫下的小媳婦,只能拿一點點經費。這種比對,猶如硬把麵粉廠和麵包店品牌或建築設計師作品和建商建案量產值進行相互對比,立基點及資源完全不同,意義何在?

臺灣時尚體系品牌缺角問題主因出在哪?是政府不知道如何有效推動品牌發展?紡拓會能力有問題?設計師是扶不起的阿斗?時尚是有錢人遊戲?亦或是線上媒體《換日線》一篇文章《臺灣經濟大敗局:1990年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裡面點出扶不起的阿斗企業?還是臺灣時尚體系核心建構方式錯誤?其實將伊夫·唐澤(Pierre-Yves Donzé)和藤岡里圭(Rika Fujioka)發表的研究套在臺灣身上,日本時裝產業遇到的根本問題,不也是臺灣目前遇到的問題。

臺灣應學習歐美成立時裝(時尚)品牌中介組織,才是時尚產業發展正確之道

2020年天下雜誌有篇文章《不轉型,訂單就不給你—歐美品牌推減碳,臺灣化工廠如何變「綠」》,臺灣紡織布料廠訂單掌握在誰的手上?天下雜誌答案告訴我們,是「歐美品牌」。

曾二度站上全球首富的LVMH集團總裁阿諾特(Bernard Arnault)給我們同樣答案。1985年,阿諾特從房地產轉戰時尚產業第一步,拋售仍在賺錢的紡織公司Boussac大部份「固定資產」,留下被Boussac視為賠錢貨的Dior,深知品牌「無形資產」及其未來潛力。阿諾特明白品牌才是核心,紡織廠命運容易被品牌掌控,他日後建立LVMH時尚帝國的商業策略,是不斷收購與發展「品牌」。

1985年是時尚產業頗具歷史意義的一年,包含LVMH集團萌芽起始點、臺灣有中興百貨成立Designer Gallery,日本有東京時裝設計師協會CFD Tokyo成立,同年舉辦東京時裝週。而英國時裝協會BFC則在1983年成立,並於1984年舉辦倫敦時裝週,這些80年代時尚產業大事件共通點就是推動時尚產業核心—品牌發展。

據悉,文化部近期委託臺灣經濟研究院(簡稱臺經院)進行國外時裝產業中介組織之研究,對象是以執行該地時裝週的中介組織為主要對象,然而研究日本,似乎只研究JFWO,身為時尚計畫PO辦公室的紡拓會,居然漏掉曾為日本時尚產業打下最重要深厚基礎的CFD Tokyo,研究韓國似乎又只有研究首爾設計基金會(Seoul Design Foundation ),漏掉韓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Korea),因為這兩個組織是同時執行首爾時裝週的單位,這些缺漏,只會讓文化部產生嚴重誤判,多少反應紡拓會對國外中介組織推動的服裝商業史陌生。

臺經院進行各國中介組織研究,建議應從各國服裝商業發展史,去了解各國中介組織的形成過程與背景,才能正確解讀這些組織過去和現在面臨哪些問題,以致於形成目前的組織架構。另外,臺經院和過往執行文化部國內外時尚產業研究計畫一樣,據了解,似乎犯了同樣問題,只能從網路大量搜集國外資料,並沒有透過Email、人脈關係,直接聯繫國外中介組織是否有高層願意接受視訊或電郵專訪,詢問是否可提供對外公開電子或出版品資料參考,或是透過人脈牽線核心人物,諮詢一些不會對外公開的關鍵問題,甚至詢問他們是否能有機會成為文化部的專業顧問協助初期籌建。研究日韓中介組織外,我們更應了解歐美四大中介組織部門人力配置、組織架構及運作、會員權益、經費來源等問題,臺經院的研究應該要補上。

常聽到一句話,歐美時尚產業是高度成熟產業,歐美時尚中介組織運作成熟,臺灣同樣無法效仿,這句話只對一半,臺灣現階段是跟不上,但應該徹底了解歐美中介的組織架構及核心運作方式是什麼。四大時裝(時尚)中介組織有一共同特色、那就是沒有將紡織單位或其他不相關單位,納進會員裡,但會透過專案計畫與紡織或其他單位合作,四大時裝(時尚)中介組織會員,就是「品牌」,當中介組織核心思維及制度正確,產業自然會愈來愈成熟。最怕文化部未來時裝(時尚)品牌中介組織又是東學一點、西學一點,只學半套,然後又在意假象的團結,把不相關的單位,像紡織或其他單位納入成為會員。

臺經院藉由執行文化部研究計畫,其實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與國外四大中介組織搭上線,然而臺經院這次研究似乎又是便宜行事,只進行國內現有中介組織相關人員訪談,由於國內單位並不是「專責及專業的時尚組織」,幫助是有所侷限,畢竟時尚產業有自己的運作細節,文化部更應透過此研究計畫與國外中介組織高層進行初步交流,臺灣和四大時裝協會高層交流少之又少,相較中國,有天壤之別。

臺灣未來新的時裝(時尚)品牌如何避免CFD Tokyo執行東京時裝週面臨的經費缺乏問題,筆者研究了英、美、法、義、日、韓的中介組織及產業生態,臺灣最理想方式是成立類似英國時裝協會的官民合作組織,並設置類似BFC基金會(BFC Foundation),針對時尚產業不同議題,包括與政府、產業內部及外部單位合作,透過不同基金計畫進行推動。其實在閱讀日韓時尚產業發展的英文學術論文,常會閱讀到當地學者寫出應學習歐美時尚品牌專業中介組織的論述,這些聲音是來自當地設計師及產業工作者的心聲。臺灣以紡織引領服裝設計師品牌發展模式,錯誤了30多年,不僅服裝設計師品牌扶植沒有成效,時尚產業發展更是一團亂,更重要是白白浪費你我納稅的辛苦血汗錢,若不改變,我們還有多少個30年可以再浪費下去,文化部真的應該好好時裝(時尚)品牌中介組織的起手式。

責任編輯:Ivana Yang
照片來源:CFD Tokyo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誰是你的觀眾?
他曾見證搖滾樂的全盛時期!日本設計大師山本寬齋辭世 享壽76歲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標案是面照妖鏡!文創產業被照出哪些問題?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為何時裝品牌中介組織是推動時裝與時尚產業的要角?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文化是門好生意?別把文化產業看小了!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