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為何時裝品牌中介組織是推動時裝與時尚產業的要角?

by BeautiMode 2021/12/07
我們想與你分享的是...

臺灣的時尚產業要發展,為何中介
組織扮演重要角色?其他國家的類
似機構,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們又
是如何影響產業發展?本篇先以英
國為例,進行探討。

本專欄提供多方意見交流,反映作者觀點
BeautiMode站在中立公平的立場,歡迎各界專業工作者發聲


作者 莊國琳
臺灣宜蘭人,跨領域工作者。從小在單親媽媽的裁縫機底下長大,曾協助臺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Johan Ku)及陳劭彥(SHAO YEN)登上國際時尚舞台。近期則輔助周裕穎(Just in XX)常玉系列至紐約時裝週之國際行銷策略方向,及旅英服裝設計師黃薇(Jamie Wei Huang) SS19倫敦時裝週企業募款、媒體宣傳與商業推廣。媒合李維錚(Jenn Lee)與倫敦Dyelog Showroom合作及品牌發展定位諮詢、協助郭瑋(INF)AW21紐約時裝週及臺北時裝週之創意發想、微電影拍攝及整合行銷方向。輔導簡君嫄(C JEAN)品牌建構策略、國際時裝週參展諮詢及王子欣(Claudia Wang)臺北時裝週SS22行銷策略與品牌推廣建議。

踏入時尚圈之前,在藝術界打滾多年。在琉璃工房工作期間深受執行長張毅說過的一句話:「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影響,對文化保存與推廣存著使命感。在大趨勢畫廊工作時,協助當代藝術家如李再鈐、莊普、吳天章、陳界仁等相關展覽策劃及作品銷售推廣,對藝術的廣度、深度以及藝術市場有更全面的了解。

具有商學、媒體研究及藝術設計的學術背景。曾與攝影前輩謝震隆、翁庭華學習傳統攝影及暗房,喜歡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懷念小時候在戲棚下觀看野台布袋戲及歌仔戲並且吃著把噗的童年。英國留學期間為欣賞英超聯賽(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樂部球場擔任清潔人員。

專長:藝術與時尚策展、時尚藝術經紀、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領域合作、品牌管理與整合行銷、傳統及當代攝影。


什麼是「中介組織」?

英國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裡的中介組織叫Cultural Intermediary,是產業與政府間溝通橋樑的組織單位,以NPO非營利方式成立,將產業需求、想法、困難反應給政府,尋求協助,另一作用是整合業界及跨產業單位,將創意產業推向國際,英國中介組織不少具半官方色彩,皆有英國文化部在背後支持的影子。

什麼是「時尚產業的中介組織」?

英國時裝產業有不同工作別,有著屬於自己工作別的中介組織,推動紡織的中介組織叫「紡織協會」;推動模特兒的中介組織叫做「模特兒經紀協會」;推動時尚產業品牌發展的中介組織叫做「時裝品牌協會」,諸如此類,這些中介組織都是獨立運作單位,亦相互合作。

什麼是時尚產業的「時裝品牌中介組織」?

在這本《Unveiling Fashion Business,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the Most Glamorous Industry》(中文暫譯為《掀開最迷人的行業面紗,時尚商業、文化和識別》)內容提到時裝產業裡的「時裝設計師品牌中介組織」,並說到「英國時裝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簡稱BFC)及「義大利國家時裝協會」(Camera Nazionale della Moda Italiana)。


很多人對什麼是「時裝品牌中介組織」不甚了解,組成及運作方式亦不清楚,國外指的就是負責時裝與時尚品牌推動的專責單位,性質屬NPO組織,會員全數是「品牌」,並由品牌會員選出「董監事」及「執行委員會」,並將企業贊助或政府補助之收入,全數投入產業運作。

英國創意產業中,有哪些中介組織?文化部扮演什麼角色?

為推動創意產業,英國成立許多半官方性質單項大型NPO中介組織。為避免成為家族企業、組織無效運作或私相授受情況,預防「協會」變成「邪會」,財務報表透明,並受法律及監察部門監督。英國中介組織是上下雙向溝通執行方式,中介組織整合產業問題向政府反應,政府則透過中介組織了解產業真正需求,協助民間解決問題。

英國創意產業裡,設計產業中介組織叫Design Council;工藝產業中介組織叫Crafts Council;時裝品牌產業中介組織叫British Fashion Council;藝術與人文研究產業中介組織叫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出版產業中介組織叫Publishers Association;廣告產業中介組織叫Advertising Association;音樂產業中介組織叫UK Music;遊戲娛樂和休閒軟體產業中介組織叫做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Software Publishers Association;電影產業的中介組織叫British Film Institute,簡稱BFI;建築產業的中介組織叫做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簡稱RIBA。另外BBC、Channel 4、數位科技的Digital Catapult、遊戲商Team17、大出版社Faber and Faber等,也是創意產業理事會(Creative Industries Council)成員。

英國創意產業各項中介組織,由「創意產業理事會」進行串連

為整合所有創意產業項目,英國成立「創意產業理事會」(Creative Industries Council),此組織是創意產業與政府之間的聯合論壇,創意產業理事會成員由英國創意產業中介組織的代表組成,由來自電視、電腦遊戲、時裝、音樂、藝術、設計、出版和電影等創意和數位等大型中介組織之領軍人物擔綱重責大任。英國文化部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DCMS)也是創意產業理事會成員,英國創意產業各業界定期討論各中介組織的問題及需求,期求文化部能夠給予協助,亦或可以進行何種跨界合作等等。

英國紡織產業裡的中介組織—英國時裝與紡織協會UKFT

英國時裝與紡織協會(The UK Fashion & Textile Association,簡稱UKFT),是英國最大的時裝和紡織公司網絡平台,我們可以稱它為英國紡拓會。英國時裝與紡織品協會UKFT成立目的是將設計師、製造商、供應商、代理商和零售商聚集在一起,並在全球推廣英國時裝紡織行業,基本上它就是一個紡織品貿易協會。

UKFT在英國時尚和紡織品供應鏈裡有著獨特角色與位置,從紡紗、編織和針織,成員包括英國知名紡織品牌、設計師品牌,像臺灣設計師黃薇Jamie Wei Huang就曾得到UKFT的計畫支持。

UKFT致力提升英國時裝與紡織品的全球知名度,制訂紡織出口戰略和新市場路線,確保英國時尚和紡織品行業在全球競爭中保持競爭力,此外亦策劃英國紡織週(British Textile Week)。英國將UKFT及BFC稱為姐妹組織,兩個單位進行專業分工同時也也緊密合作,例如舉辦BFC x UKFT Fashion & Textiles Industry Government Forum(時尚與紡織產業政府論壇)、兩個單位亦針對年齡16-19歲的學生合作T Level產業實習計劃等等。


英國時尚產業裡的品牌中介組織—英國時裝協會BFC

Fashion一詞中文翻譯很多元,包含時尚、時裝、流行,不管怎麼翻譯,時尚產業裡,紡織只是外圍,時尚設計和美妝商品才是核心,由品牌帶動產業外圍發展。為推動時尚設計品牌,英國在1983年成立了英國時裝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簡稱BFC),初期以服裝設計師為主,後期則有有愈來愈多的配件品牌及鞋履設計師品牌加入。

英國時裝協會BFC所有會員都是「品牌」,疫情過後的全職員工近40人(不含顧問、兼職與實習生),是專責推動英國時尚品牌發展的機構,它的性質是產業組織(Industry Body),更是非營利單位,推廣英國卓越的時尚創造力、時尚商業和時尚教育至國際。

BFC的成立目的,官網開宗明義指出:「英國時裝協會BFC旨在讓政府聽到時尚產業的聲音」,更提到「政府贊助部門是英國數位文化媒體體育部(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簡稱DCMS),每週都會與DCMS進行溝通。」BFC以增進英國時尚產業整體利益,進行時尚產業知識、市場經驗和資源共享為目標,更重要是促進英國時尚人才進入全球市場,以戰略方式,讓英國時尚產業在全球經濟中取得重要的地位。


英國串連時尚教育和產業的中介組織—BFC學院協會(BFC Colleges Council)

為連結英國境內各時尚科系或院校,BFC於1993年成立BFC學院協會(BFC Colleges Council)。BFC學院協會成立,旨在建立時尚教育和時尚產業之間的聯繫,BFC學院協會甚至將英國境內所有時尚科系或學校,成立一個網頁,進行全國性的連結,甚至各別介紹。

英國時尚產業裡的模特兒產業中介組織—英國時裝模特兒經紀人協會BFMA

為健全英國時尚產業裡的模特兒行業,英國成立了「英國時裝模特兒經紀人協會」(British Fashion Model Agents Association,簡稱BFMA),是英國模特兒行業的商業協會,前身是模特兒經紀人協會,成立於1974年,也是英國時裝協會BFC一份子。

BFMAA由英國具指標性的模特經紀公司一起共同成立,成員包括M±P Models、Mrs Robinson Management、Nevs、Premier、Select Model Management、Storm、The Hive Management、The Squad、Viva Model Management等公司,任務是保護模特兒生涯發展及權利維護,並致力英國模特兒產業成熟發展及走向國際。BFMA有一個重要任務是幫助英國模特兒行業制定產業機制,包含摒除海外模特兒前往英國工作的限制與法律障礙。

BFMA更成立專業的公開網站,處理眾多事務,例如教育有興趣的人如何成為模特兒,可朝何種類型模特兒前進,並預防避免被不良模特公司欺瞞及詐騙,更教導他們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性侵害或性騷擾。英國時裝協會BFC還充當獨立保密聯絡點,幫助模特兒標記經紀公司不良做法,Models First Initiative是BFC Positive Fashion的一部分。

臺灣應摒除門戶之見,學習英國模特兒公司之間攜手合作,成立一個功能強大的模特兒中介組織,把市場做大,更重要是它是一個真正可以保護及健全臺灣模特兒產業的公正性單位,但有資深媒體人說,市場小的臺灣,已經有模特兒公司在搶政府標案了,加上門戶之見,難如登天。

缺乏單項中介組織運作的臺灣文創產業

臺灣文創產業15+1項目,其實是以英國創意產業項目分類為模版,然而,英國各項目全部放進「文化部」裡,臺灣在2003年推動文創產業時,因當時尚未成立文化部,只有文建會,只能以多頭馬車方式運作,將偏文化內容的放進文建會,設計項目則放在經濟部及內政部營建署(負責建築設計),臺灣是將文創產業交到「文化部」、「經濟部」及「內政部」三個部門主掌,很多都是為產業而產業的奇怪作法,多頭馬車亂象就此發生。

在臺灣常聽到有人說國外組織及運作模式不完全合適臺灣產業生態,不應照單全收的理論,這個觀點並沒有錯,但問題常出在政府找來的計劃執行單位、專家、學者甚至研究單位,常常是沒有產業經驗,或是對國外產業制度沒有真正深入研究,以致於研究報告常劃錯重點,結論方向錯誤。

筆者在疫情爆發前,曾參與文化部委託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簡稱臺經院)的國外時尚產業相關研究計劃之期末審查會議,發現臺經院研究員因為有結案時間壓力,能投入研究的時間非常短,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就要完成研究報告,加上經費限制,臺經院研究員無法遠赴國外的受研究單位進行實地訪查,甚至亦沒有透過Email詢問國外相關單位可否提供過往的文獻出版資料,供臺經院做為臺灣文化部之產業研究計畫之學術性交流,亦沒有詢問國外專業單位的高層或專責人員可否透過Email、電話或者是視訊接受專訪,非常可惜,少了最直接的問答資料。

此外,政府官員因缺乏產業專業知識能力,無法點出研究錯誤在哪,以致常造成產業運作方式或是知識觀點,學半套。

臺灣目前的「文策院」及「設計研究院」是仿效韓國中介組織運作方式,把「文化內容」及「設計項目」分開,但文策院偏向「產業投資」,設計研究院偏「產業研究」,這兩個單位是中介組織,但若產業發生問題,這兩個中介組織卻不負責協助處理產業問題,臺灣時尚設計產業及建築設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海外商業營運機構」是韓國創意產業能打進國外市場的重要關鍵

韓國將推動文化與推動設計分開,由創意內容振興院(Korea Creative Content Agency,簡稱KOCCA)負責創意內容推動,設計振興院(Korea Institute of Design Promotion, 簡稱KIDP)負責設計項目推動,這種方式與英國在創意產業各個項目成立中介組織,英國文化部都會在裡頭扮演關鍵角色,然後再由各中介組織聯合組成一個「創意產業理事會」,進行產業之間的串連,是完全不同路徑。

臺灣「文化內容策進院」模板是參考「韓國創意內容振興院KOCCA」,「臺灣設計研究院」的模版是參考「韓國設計振興院KIDP」。

韓國內容振興院KOCCA的時尚項目強調「支持原型生產」、「設計師品牌聯合營銷」以及「創意品牌培育」,韓國對K Fashion時尚產業下了很多的工夫,包含協助韓國年輕設計師海外推廣。相較於韓國內容振院KOCCA對時尚產業的支持,臺灣「文策院」在時尚項目強調投資或青年創業貸款,其他方面的支持幾乎是沒有的,無法協助財務以外的問題,「臺灣設計研究院」似乎遇到相同情況。

「韓流」(Korean Wave)狂掃全球,關鍵在海外重要市場成立商業營運單位,韓國創意內容振興院KOCCA及韓國設計振興院KIDP皆成立海外商業機構,運作概念和「韓國貿易協會」(Korea International Trade Association)是類似的,只是這三個單位負責的項目不同,接觸的專業單位亦不同,行銷手法不同,任務當然不相同。

韓國創意內容振興院KOCCA在中國北京、深圳、日本、美國、歐洲、印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設有專業的海外商業辦公室,設計振興院KIDP成立KIDP China,另外設計振興院KIDP與全球90多個組織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不斷進行合作互利的交流活動,從而成為韓國國內與國外設計界之間的橋樑。

韓國創意內容振興院KOCCA海外商業辦公室更直接和當地業者及人才連結,協助韓國「內容產業」包含廣播電視、音樂、遊戲、VR、動漫、角色IP、時尚等項目,進行海外市場深耕佈局與「在地化」行銷,此外提供專業翻譯、配音人才、行銷人才給想到不同國家發展的韓國廠商,協助與各國民間及政府單位進行商業合作,甚至協助尋找當地的投資商,並且與當地政府密切合作。


缺乏海外辦公室,是臺灣文創產業無法國際化及打進國際市場的主因之一

臺灣中小企業能在海外市場發展,「外貿協會」扮演重要角色,「外貿協會」在全球許多國家都設有海外據點。但,臺灣文創產業推廣的海外商業單位佈局,著墨很少,不管是「文策院」及「設計研究院」,缺乏像韓國在海外重要市場有著商業辦公室,以致文創產業的國際化、海外市場在地化、全球化都很難。

不知是立委不支持,還是政府沒有想到設立海外商業單位重要性,臺灣文策院及設計研究院目前只有臺灣辦公室,缺乏重要關鍵市場的海外分支商業機構。若真想仿效韓國振興院及設計院,應把最重要組織精神「設置海外商業代表處」推出來,臺灣的文創產業才可能有韓流的強大威力。

臺灣文創產業海外推廣目前看起來是交由文化部海外單位協助,目前雖有「紐約文化辦事處」(簡稱紐文)及「巴黎文化辦事處」(簡稱巴文),以及新成立的義大利代表處文化組等海外組織。由於這些單位是政府文化組織,無法太商業化運作,怕被說成官商勾結,工作任務亦偏文化藝術推廣,在自己接觸的過程中,這些單位對當地時尚產業運作非常陌生,也沒有與美國時裝協會CFDA或法國高級訂製與時尚聯合會FHCM有什麼對接管道或深入接觸,在請求協助的過程,常得到的回應是「我們對時尚產業接觸較少」。

臺灣最初推動文創產業時,臺灣設計研究院的前身—臺灣創意設計中心曾在海外成立子公司,但這個機制後來也消失了。

關於台創海外辦公室營運方式,請教曾任台創德國杜塞道夫總經理的翁翠蓮,她表示,「台創之前在德國杜塞道夫、美國舊金山等地的海外據點,是以獨立的公司型態存在,與台創之間的關係就像母子公司關係,而在更早期外貿協會的設計中心時代,還有義大利米蘭及日本東京,也都設有據點,當時的目的是協助臺灣科技業公司像宏碁、華碩等,能夠將產品推到歐美及日本市場,也協助臺灣科技公司尋找國外設計公司,提供設計服務及設計研究。」

翁翠蓮亦表示,「台創是以子公司的形式營運這些海外單位,財務獨立,以設計公司的概念與形態成立,德國杜塞道夫的公司也可以自己接設計案養活自己,後來因為臺灣科技公司的In house design team(內部設計團隊)慢慢起來,而且成立自己的國外子公司,因此台創這些海外單位就慢慢收掉。」

臺灣成立國家級時裝與時尚品牌中介組織前,應明確定義時尚產業範疇細項

臺北時裝週成立前,筆者曾發表過的一篇文章《【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外圍主宰核心!被代工思維拖垮的台灣時尚》,文章內容曾特別介紹兩份由英國時裝協會BFC與牛津經濟學院(Oxford Economics)合作的研究報告,供產業人士及政府單位參考,包括2010年《英國時尚產業的價值》(The Value of the UK Fashion Industry及《2015年英國時尚產業的經濟價值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UK’S Fashion Industry》。

2017年8月,在立委吳思瑤與蘇巧慧辦公室及臺北時裝協會創辦人孫正華聯合舉辦的「製造業?設計業?接軌國際,挽救時尚產業邊緣化」公聽會上,筆者曾第一次介紹英國「時尚同心圓理論」予現場的政府長官及產業工作者,「時尚產業同心圓理論」,在臺灣過去並沒有聽過及見過。

為了讓臺灣未來的時裝品牌中介組織順利組成,不被有心人士或充滿私慾的人操弄,因此在此特別重新介紹這兩份研究報告。《2015年英國時尚產業的經濟價值》,明確定義指出,時尚產業核心叫Core Fashion Design核心時尚設計,指的是「時尚品牌」,包括設計師時尚、男裝、女裝、針織品牌、鞋履、包包&行李箱、珠寶&鐘錶、配件、運動服飾、街頭服飾、制服、工作服、眼鏡、訂製男裝、訂製女裝、童裝、內衣、化妝品、美妝品、髪品、丹寧、帽飾等品牌。

時尚品牌的上中下游是完全不同的,但臺灣因為紡拓會長期主導,即便到現在的文化部,臺灣時尚產業的上中下游的定義,從過去到現在,永遠只有「紡織」,非常荒謬,試問設計師品牌的鞋履、美妝、美髮、金工配件、包款的上游難道是紡織嗎?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外圍主宰核心!被代工思維拖垮的台灣時尚_圖表-01.jpg
英國時尚產業的定義。(製表/BeautiMode,資料來源/Oxford Economics,《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UK’S Fashion Industry 2015》

時尚產業同心圓理論核心是「時尚設計品牌」

英國時裝協會提出的時尚產業同心圓理論,是從「核心時尚品牌設計」對外延伸出的經濟價值與影響層面,影響範疇包括紡織、製造、批發、零售、創意、媒體、廣告/公關、教育,核心品牌的產值與核心外圍項目共同創造的產值,便是英國時尚產業的經濟產值。英國時裝協會BFC認為,「品牌活絡,產業才能活絡,產值才能提昇」,上中下游產業相關工作人員,更是靠品牌依存。

筆者曾參與文化部另一個委請臺灣經濟研究院進行研究計畫,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時尚項目之期末審查會議,曾針對臺灣時尚產業產值的估算,反應估算方式有問題,臺灣經濟研究院的計畫主持人也很明確表示,由於政府的行業分類是早期的分類方式,在執行計畫調查研究時,很多資料只能以經濟部舊有的公司營利事業登記項目的代碼中,以普查方式粗略從中抓資料,加上臺灣政府對臺灣時尚產業包含哪些項目,並沒有像英國時裝協會BFC與牛津經濟研究(Oxford Economics)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找時尚產業專家群進行項目討論及深入調查,並且進行產業項目分類,進而能較精準地估算英國時尚產業產值。其實臺灣時尚產業產值估算方式,一直很有問題,臺灣時尚產業的核心品牌產值及時尚產業整體經濟價值,長期被低估。

此外,紡拓會不管是過去到現在的研究報告,常把「成衣市場」與「品牌市場」的報告,混在一起談。摒除非品牌的成衣市場,很多在臺灣夜市或一般賣場的成衣是沒有品牌,這些衣服不少是成衣廠自己生產的成衣,然而,紡織與成衣不等同於時裝或時尚品牌。臺灣紡織廠及成衣廠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靠品牌(包含奢侈品、精品、設計師品牌、快時尚、運動品牌)下單,進行代工,才有收入。臺灣百貨或買手店的收入,同樣是依靠銷售品牌而生,臺灣的公關公司更是靠品牌給經費,請他們辦活動才有營收,有些公關公司因為經濟不景氣開始搶標政府標案增加收入,但政府標案不也是政府舉辦設計師的相關活動。

臺灣時尚媒體公司同樣是靠品牌給予經費下廣告預算,才有機會存活,臺灣時尚創意工作者,例如彩妝師、髮型師及時尚攝影,甚至是製作公司,同樣靠品牌活動才有大經費的收入,臺灣時尚教育科系也同樣因為時尚品牌活絡,帶動產業高度發展,家長或是年輕學子看到這是有飯吃的工作,才願意進入時尚科系學習,這也是為何英國由英國時裝協會BFC這個時尚及時裝品牌中介組織進行品牌推廣,並且帶動外圍的發展。

臺灣正好與英國相反,不管是過去的紡拓會,即便現在文化部主導臺北時裝週或重要時尚跨界計畫的標案執行,其實都是外圍主宰核心,過去是主導紡織的紡拓會,現在是拿下標案的機構,協助推動臺灣時尚產業的發展。

不是和時尚沾上邊,就是時尚產業的項目範疇

2010年《英國時尚產業的價值》(The Value of the UK Fashion Industry)這份報告,明確細分時尚產業所包含之項目,在這份原文研究報告的表2.1,說明英國時尚產業項目包含哪些,更列出一欄,放表格最右邊,標註『未包括在內』的項目,指的是這些項目看起來像是沾上邊,但實際上並非時尚產業範疇,包含核心時尚範圍不包括「婚紗」,美妝範圍不包括「美容產品」,時尚批發範圍不包括「提袋」、「原物料」、「機能服裝」,紡織範圍不包括「設計師家飾」、「花邊」,時尚創意範圍並不包括「線上/網頁公司」、「創意公司」、「平面設計師」、「建築師及室內設計師」、「品牌顧問」。

此外,不被英國時裝協會列為時尚產業範疇及內容項目,包括英國時尚產業的「Functional Clothing機能服裝」,指的是有特殊用途的功能性服裝,例如軍、警、消、工程服、防塵衣、醫療服、太空衣等等,它們可以設計相當時尚,但不包括在時尚產業的範疇。英國時裝協會BFC並沒有把所有服裝都列入時尚產業範疇。

在英國,不是沾上邊,或是掛個時尚兩個字,就是時尚產業上中下游的工作者,試問「時尚檳榔攤」、「時尚酒店」、「時尚神明桌」、「時尚骨灰罈」也是時尚產業?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外圍主宰核心!被代工思維拖垮的台灣時尚_chart2_2.jpg
牛津經濟研究院定義的英國時尚產業所包含之項目。(製表/BeautiMode,資料來源/Oxford Economics,《The Value of the UK Fashion Industry》

英國時尚產業的「創意」工作者範疇,有很明確的定義

不管是過去的紡拓會到現在文化部,對什麼是臺灣時尚產業工作者並沒有什麼概念,也從未定義過,英國時尚產業裡很明確定義,所謂時尚產業的「創意」工作者是指:

時尚攝影、創意指導(指的是影像指導)、時尚製作、造型師、選角導演、時尚顧問、髪型及造型師。

英國時裝協會BFC在《英國時尚產業的價值》(The Value of the UK Fashion Industry),研究報告裡的表2.1特別將時尚行銷及公關列出一個欄位,定義出時尚行銷及時尚公關類型與範疇,包括時尚公關公司(PR Agency)、時尚行銷代理商(Fashion Marketing Agency )、模特兒經紀公司(Model Agency)、銷售經紀代理商(Sales Agency)、時尚趨勢研究公司(Trend Prediction)或是時尚秀展公司(Events/Exhibition Organizers),這些公司的本業及專業就是時尚活動。

雖然都是和創意有關,但「創意公司」和「平面設計師」、「線上/網頁公司』、「品牌顧問」,在《英國時尚產業的價值》這份報告裡,並不被英國時裝協會BFC列入為時尚產業創意工作者範疇,也不列入上中下游工作者,他們是任何產業只要有興趣都接,屬英國「廣告產業」。

臺灣不管是政府官員或是有些非產業工作者,常搞不太清楚時尚產業「創意」指的是什麼,以為只要掛上創意兩個字,辦過時尚產業活動,就是時尚產業的創意工作者,這是兩碼子的事,這和在英國走過秀的藝人、運動員或是素人,並非就是時尚模特兒的道理相同,同樣並非拍攝過設計師的發表,就是時尚攝影師。

英國境內有很多知名的創意公司(Creative Agency),跨產業及各類型案子都接,比方說英國知名的Wildish & Co,他們提供創意、策略、行銷、品牌規劃、公關活動及數位設計等整合行銷服務,是得獎常勝軍,知名客戶包含BBC、海尼根、雀巢、Kinder、Buxton、MTV、VOGUE、STYLIST,各種產業的品牌都會合作,包含時尚產業,他們也舉辦過大型活動,甚至路跑。

英國存在許多像Wild & Co.這類型的知名創意服務公司,例如Jask Creative、Appetite Creative Solutions、KOTA,這類型創意公司就是屬英國創意產業的「廣告產業」,他們不是時尚產業上中下游,也非產業工作者,因為他們是什麼產業的案子都會接。同樣在臺灣的文創產業15+1項目,創意公司同樣和英國一樣也是歸「廣告產業」或是「視覺傳達設計產業」,並不是時尚產業裡的創意工作者。

舉個例,2020年臺灣奧美廣告公司曾和VOGUE一起與設計師江奕勳合作「​PROJECT UNI-FORM無限制服計畫」,試問若做過時尚相關活動計畫就是時尚產業創意工作者,那得獎無數的奧美廣告公司是屬廣告產業還是時尚產業?奧美公關也是屬時尚產業的創意工作者?還是他們什麼產業都是?因為他們什麼產業都做,所以他們是什麼產業都能當評審委員,因為什麼產業都會做廣告,什麼產業都會做創意的公關活動?

由時尚產業專業人士帶領產業前進

英國不會發生創意公司指導倫敦時裝週及入選倫敦時裝週的服裝品牌創意總監如何玩創意。英國時裝協會BFC在推廣時尚產業的相關計畫都是找業界人士,BFC並不會找像Wild & Co.這類型創意公司的創意總監或高層擔任時尚各項計畫的評審或顧問,他們雖辦過時尚活動,但他們是屬「廣告產業」,時裝界的評審就是找時裝界的專業人士。

在臺灣,我們會看到中央及地方政府會找來廣告公司、創意公司甚至經營募資平台的人來擔任設計師競賽或品牌補助評審的奇特情況,這種情況在英國時裝協會BFC的計畫執行裡是完全看不到。


時裝品牌中介組織處理哪些問題?

國內外時裝產業的問題繁雜,包含誰來制訂產業制度及規則,時裝週裡的模特兒工作超時問題、模特兒過瘦的健康問題、模特兒遇到性騷擾問題、國際模特兒簽證問題;實習及工讀生工時過長及沒有實習薪資問題;資深設計師或工作者言語霸凌年輕設計師或工作者問題、設計師國際參展推廣交流問題;COVID 19疫情影響產業收入、失業及銀行貸款問題;國際學生或產業工作者來台實習問題、優秀工作人員申請居留簽證問題;設計師再進修的在職專業訓練(例如財務會計、管理知識、網路行銷等)課程安排問題、時裝週及時裝中介組織國際交流合作問題、各項合作計劃的推廣交流問題、學校與時裝產業的交流與補助及獎勵計劃問題等。

在英國,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是由英國時裝協會BFC將產業工作者的問題反應給上級單位英國文化部,協助產業,解決問題,但臺灣時尚產業盤根錯節問題,除了目前的時尚產業是由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職掌之外,受限於時尚產業仍歸經濟部管轄,很多時候文化部其實是綁手綁腳,臺灣目前並沒有像英國時裝協會BFC那種專責的中介組織負責處理時尚產業,很多問題在臺灣只能放牛吃草。

臺灣時裝(時尚)品牌中介組織在哪裡?

歐美為何會成為時尚大國,除了有其服裝產業歷史背景,最重要原因在他們重視品牌是核心,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等時尚大國成立的四大時裝(時尚)品牌中介組織,會員成員就是品牌。

國際四個重要的時裝(時尚)品牌中介組織將其國家的時裝週打造成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時裝週,這四個中介組織更將這四個國家打造成四個時尚強國,這四個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這四個國家的時裝(時尚)品牌中介組織與其國內的紡織中介組織分開推動設計師品牌與紡織發展,我們要問,臺灣有紡織的中介組織紡拓會,但推動臺灣時尚產業最重要的產業核心,也就是Core Fashion(核心時尚)的品牌推動之中介組織,在哪裡?

責任編輯:Ivana Yang
照片來源:British Fashion Council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瓶頸將至還是再進化升級?看臺北時裝週未來的挑戰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誰,是你的計畫評審及諮詢委員?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時尚改革,應從公家單位制服開始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標案是面照妖鏡!文創產業被照出哪些問題?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