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外圍主宰核心!被代工思維拖垮的台灣時尚

本專欄提供多方意見交流,反映作者觀點
BeautiMode站在中立公平的立場,歡迎各界專業工作者發聲


作者 莊國琳
台灣宜蘭人,跨領域工作者。從小在單親媽媽的裁縫機底下長大,曾協助台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及陳劭彥登上國際時尚舞台。踏入時尚圈之前,在藝術界打滾多年。在琉璃工房工作期間深受執行長張毅說過的一句話:「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影響,對文化保存與推廣存著使命感。在大趨勢畫廊工作時,協助當代藝術家如李再鈐、莊普、吳天章、陳界仁等相關展覽策劃及作品銷售推廣,對藝術的廣度、深度以及藝術市場有更全面的了解。

具有商學、媒體研究及藝術設計的學術背景。曾與攝影前輩謝震隆、翁庭華學習傳統攝影及暗房,喜歡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懷念小時候在戲棚下觀看野台布袋戲及歌仔戲並且吃著把噗的童年。英國留學期間為欣賞英超聯賽 (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樂部球場擔任清潔人員。

專長:藝術與時尚策展、時尚藝術經紀、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領域合作、品牌管理與整合行銷、傳統及當代攝影。


2017年8月,為了推動台灣時尚產業革新,立委吳思瑤與蘇巧慧辦公室及台北時裝協會聯合舉辦了一場名為「製造業?設計業?接軌國際,挽救時尚產業邊緣化」的公聽會,指出政府推動台灣時尚產業成效不彰,是因為多頭馬車的管理和產業策略不佳,呼籲政府應從產業定位開始,重新對時尚產業進行整體規劃。

當時自己受台北時裝協會發起人孫正華邀請,出席此次公聽會,同時自己也準備一份時尚產業簡報,與在場的各部會長官及業界先進分享,因為公聽會每人的簡報時間有限,當時並沒能完整分析與仔細說明。簡報內容是關於英國時尚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簡稱BFC)委託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發表的《2015年英國時尚產業的經濟價值》(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UK’S Fashion Industry 2015)的研究報告,說明時尚產業如何為英國帶來全方位的經濟影響效益等相關資訊,以及英國時尚協會如何整合運作,讓時尚成為英國所有創意產業項目中,產值最高的類別,並讓英國成為全球時尚重心。

時尚設計師經紀人莊國琳:「台灣應該要有自己的時裝週」(上)(下)

經過前後多次的公聽會及跨部會協商,不久後,文化部長鄭麗君公開表示,文化部和經濟部已達成共識,將共同合作,推動台灣時尚產業,文化部更提出4年期16億的《時尚產業與影視音產業整合旗艦計畫》。

之後鄭麗君部長在一些場合,引用時尚精神象徵香奈兒女士(Coco Chanel)說的話,「時尚不只是存在衣著,時尚存在氛圍、在街頭,時尚來自思想,來自生活方式,來自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鄭麗君部長更表示,「時尚來自文化、時尚影響文化、時尚就是文化。」所以文化部不會再缺席時尚產業。

近期登場的2018台灣文博會,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最盛大且最重要的年度活動,鄭部長更在出席文博之夜時尚職人秀時再度宣示,文化部將於今年11月推出台北時裝週、明年亦將舉辦時尚獎的時尚重大計畫,在文化部官方網站上的文博之夜新聞中,也再次出現鄭部長曾引用過的這段香奈兒女士語錄,看得出文化部協助推動時尚產業的決心。相對於韓國及中國大陸的時尚產業突飛猛進,台灣,落後甚多,有很大的差距,但對於文化部加入推動台灣時尚產業的行列,許多時尚產業前輩及年輕設計師都表示,台灣終於出現一個了解時尚產業重要性及影響力的文化部長了。

文博之夜時尚職人走秀。(圖/文化部)
2018文博之夜首度結合時尚職人走秀,10個台灣當代設計師謝幕。(圖/文化部)

英、法等國的時尚產業都歸在文化部管轄,只有台灣,時尚產業仍歸經濟部管理,即使文化部宣佈加入共同推動的任務,這將是時尚產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因為在未來,經濟部的紡織思維以及紡織元素,會不會又硬要綁到台北時裝週裡或是其他時尚活動裡,令人憂心。

台灣時尚產業迷航了許多年,最大的原因不外乎是以紡織為核心,其次為缺乏專責專業的大型執行單位,本篇文章以英國時尚產業為例,深入說明時尚大國如何定義時尚產業,以及相關專責執行單位如何組織架構,藉此反觀台灣時尚產業,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衷心期盼,台灣時尚產業真的要回歸到文化部管理,才有可能貫徹政策一條鞭。但由於部門經費、權力角力,看起來,時尚產業改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文化是門好生意?別把文化產業看小了!

迷航因素之一:以紡織為核心
時尚產業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類別裡,列在第11項,稱為「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定義是「從事以設計師為品牌或由其協助成立品牌之設計、顧問、製造、流通等行業。」然而,產業核心究竟是什麼?細項又有哪些?政府單位從未明確定義過。而且一直以來,受代工思維的影響,時尚產業都是以機能型紡織為核心來推動,認為只要時尚紡織進步,就可以一起帶動時尚產業,立意良好,但本末倒置。

在國外,時尚推廣的是文化與生活美學,在台灣,時尚只是協助廠商銷售美麗的紡織布料。

機能性紡織品的銷售是B2B(企業對企業)的交易,這和國外核心時尚設計(Core Fashion Design)的商品和美妝(Beauty)的商品,需要的專業完全不同。時尚核心產品要吸引的是終端消費者,是屬於B2C(企業對消費者)的範圍。B2B和B2C彼此在目標市場(Target Market)、產品(Product)、價格(Price)、行銷通路(Place)及行銷方式(Promotion)上有天壤之別差異。這種錯誤的產業定位就是台灣時尚產業一直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如此偏差觀念下,紡拓會臨危授命,接下主導台灣時尚產業任務,最終導致台灣與國際時尚脫軌。紡拓會雖然近年來,以極有限的經費和人力,盡力推廣台灣的時尚設計,但由於產業性質完全不同,不管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如同台灣諺語說的「做到流汗,嫌到流涎」,即使幫助過很多設計師,得到的掌聲卻不多,甚少設計師公開感謝過他們,常被駡得相當無力。

錯誤定位的產業核心,加上文化部、經濟部,多頭馬車各自為政,讓台灣在時尚產業空耗了十數年,不但浪費了經費,產值也無法提升。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別再讓「文化」與「文創」傻傻分不清!

迷航因素之二:缺乏專責專業的大型執行單位
在英、法等時尚大國,時尚產業都是由文化部負責,並下放權力給專責專業的時尚單位掌舵。台灣長期以來,一直缺乏專責專業的大型時尚單位,整合國內發展與國際交流,這是台灣時尚產業發展與其他時尚大國,甚至是中國大陸,差距愈來愈大的重要關鍵。

這樣困境,固然是結構因素造成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去十多年來,政府從未跟隨國際時尚產業脈動調整產業政策及組織,也不曾參考時尚大國是如何運作產業,於是這樣的產業政策方針,只能持續將錯就錯,結果造成今日台灣時尚產業無法有效發展。

「核心定位錯誤」與「缺乏專業的專責機構」,是台灣時尚產業嚴重迷航的兩大關鍵因素。未來時尚產業是否有希望,端看能否從這兩大因素著手改善。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台灣時尚產業為何難以發展?多頭馬車管理成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第二大致命傷!


借鏡英國—紡織只是外圍,核心時尚設計和美妝商品才是核心
英國時尚產業的核心,是由文化媒體暨體育部(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DCMS)委託英國時尚協會延請專業人士定義的,產業內容會隨時空變化調整,例如今天時尚零售所扮演的角色,和過去相比就越來越重要。

英國時尚產業不是狹隘地只有設計師時尚(Designer Fashion)而已,還有其他服飾商品、配件商品、美妝商品以及在英國國內進行的一些配銷、製造及相關活動。

根據英國時尚協會委託牛津經濟研究院製作的研究報告《2015年英國時尚產業的經濟價值》。這份研究報告於2016年公佈,英國時尚產業同心圓共有三個圈,最內圈是核心時尚設計,這一圈代表時尚產業的核心商品,第二圈是屬性區隔,第三圈是生產、配銷以及其他影響等。時尚產業同心圓,在2010年時,英國時尚協會其實已經公布過一次,並且將最內圈稱為Core Fashion Design,2016年只是多了第二圈的分門別類。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外圍主宰核心!被代工思維拖垮的台灣時尚_圖表-01.jpg
英國時尚產業的定義。(製表/BeautiMode,資料來源/Oxford Economics,《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UK’S Fashion Industry 2015》

英國時尚產業最核心部份,他們稱為「核心時尚設計」,台灣一直強調的紡織,並不是時尚產業的核心,只是時尚產業外圍的生產製造端。即使我們一再鼓勵設計師多用MIT的機能性材質,外圍還是不可能帶動核心,政府似乎一直搞錯方向。

完整的英國時尚產業分類項目,可以參考另一份牛津經濟研究院2010年的另一份研究報告《英國時尚產業的價值》(The Value of the UK Fashion Industry),在英國,官方定義的時尚產業 除了產品外,還有生產通路(Channels of Production)及其他項目(包括創意、媒體、行銷、教育等等)。

比較特別的是,有些項目在英國沒列入時尚產業的研究報告裡,例如婚紗(Bridal)是屬英國核心時尚,但並沒有將其營收、就業人數等等納入研究。另外美妝方面,美容產品(Beauty products),亦沒有納入研究範圍,這有可能是在進行研究的資料採樣範圍,難下定義,因此沒有列入研究對象。

另外,這份表格有些項目以紅色字呈現,這個在呼應時尚產業同心圓的核心商品,另外研究報告裡提到,像是運動服飾、街頭服飾、工作服、丹寧等等被廣泛地納入時尚同心圓的男裝或女裝裡,因此時尚產業同心圓的核心商品,並沒全部列出。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外圍主宰核心!被代工思維拖垮的台灣時尚_chart2_2.jpg
牛津經濟研究院定義的英國時尚產業所包含之項目。(製表/BeautiMode,資料來源/Oxford Economics,《The Value of the UK Fashion Industry》

時尚產業產值最高,是英國創意產業的領頭羊
根據《2015年英國時尚產業的經濟價值》,2015年時尚產業的產值,遠超過流行音樂、電視及電影,是英國所有創意產業中最高的,市場效益甚至是汽車產業的兩倍,與房地產業旗鼓相當。2015年英國時尚產業產生的GDP有281億英鎊(約台幣1.124兆台幣,目前匯率為1:40),占整體GDP的 2.7%。估算的間接與誘發經濟效益高達500億英鎊,折合新台幣為2兆元。

除此之外,在時尚產業服務的勞動人口有88萬人,占總就業人口2.6%,從2013年起,英國時尚產業每年為英國提供了5%的就業成長率,是同期就業成長率的兩倍。來自時尚產業的稅收高達268億英鎊,占政府總稅收的3.9%,相當於英國三分之二的國防預算。

時尚活動吸引來的產業專家、記者和觀光客,每年為旅遊業帶來的收益也達9,800萬英鎊,約新台幣39.2億元。2014到2015年間,13,710名學生修習時尚設計,教導時尚設計的老師則有821位,時尚設計教育的附加價值毛額(Gross Value Added,GVA)達3,400萬英鎊,約新台幣13億元!這還不包括時尚新聞、時尚採購(Buying and Merchandising)等相關課程。(註:GVA=GDP-產品稅收+產品補貼)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外圍主宰核心!被代工思維拖垮的台灣時尚_圖表-03_2.jpg
英國時尚產業及其經濟效益。(製表/BeautiMode,資料來源/Oxford Economics,《The Value of the UK Fashion Industry》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外圍主宰核心!被代工思維拖垮的台灣時尚_圖表-04_2.jpg
英國時尚產業之經濟效益架構。(製表/BeautiMode,資料來源/Oxford Economics,《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UK’S Fashion Industry 2015》

時尚大國皆由大型專責專業單位全職掌舵,台灣呢?
英國時尚產業之所以能有如此成績,是由於英國時尚協會對國內產、官、學三個部門的有效整合,而這也是時尚大國的慣用模式。

綜觀世界時尚大國,皆有專責的專業單位在推動時尚,例如英國時尚協會BFC、美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FDA(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法國高級訂製與時尚聯合會FHCM(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以及義大利國家時裝協會CNMI(Camera Nazionale della Moda Italiana)。這四個組織是讓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成為全球時尚重鎮的推手,時尚產業每年創造大量外匯,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註:法國在2017年將Paris Haute Couture(巴黎高級訂製服協會)的英文重新改命名為Haute Couture and Fashion Federation,中文譯為高級訂製與時尚聯合會(法文是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FHCM),改名的目的是希望能更清楚界定FHCM的權責範圍。FHCM的任務包含組織時裝週、協助新興品牌發展、推動時尚教育及其他商業活動等。FHCM是巴黎時裝週的唯一主辦單位,負責規畫一年6次巴黎時裝週的活動日程,包括男女裝各2次,以及高級訂製服2次。高級訂製服在法國是個賠錢的事業,但是法國政府仍極力補助扶植,因它代表的是法國的精緻時尚工藝,有許多看不見的影響力,不是可以用錢或KPI去衡量的。

或許有人說,因為這些時尚大國皆有深厚的時尚美學歷史及教育背景,台灣當然比不上。回應這個質疑,我們不妨參考同是時尚後進國韓國的成功經驗。


K-Pop帶動K-Fashion:韓國的成功經驗
2012年才成立的韓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FDK(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Korea),可以說是近年韓國時尚K-Fashion在全球刮起旋風的關鍵推手。當大家都在討論韓國的東大門計畫和米蘭計畫如何偉大時,很少人注意到韓國時尚設計師協會,是如何積極整合國內山頭林立的時尚界以及產官學部門。在整合時尚界之餘,它還成功地以結合K-Pop與K-Fashion的策略,用明星藝人來帶動韓國時尚,讓本來就有文化影響力的韓國流行音樂成為時尚的推手。

此外,韓國時尚設計師協會也致力推動國際交流,把國外買家、媒體、時尚意見領袖、設計師品牌以及大型國際時尚展帶到韓國,同時也將韓國時尚設計師品牌帶到國際,多方面的成功操作終於讓韓國時尚破繭而出。韓國時尚設計師協會表示,除了透過K-Pop推動時尚設計師商品策略外,韓國政府也預計以此模式,透過K-Pop的滲透力,帶動K-Beauty的發展,全力透過韓星,佈局韓國美妝、美髮之全球影響力。

台灣熱鬧多元的協會文化
之前曾提及,英國的時尚與紡織皆有專責專業單位推動,英國時尚協會負責推動時尚產業,紡織業則由英國時尚紡織協會(UK Fashion and Textile Association,UKFT)負責,這兩個單位也彼此幫忙,不會相互排斥,英國紡織和時尚,皆有正確策略及運作組織,組織架構也與台灣大異其趣。

台灣其實很早便成立服飾協會,近期亦有不同服飾協會、時尚協會、時尚藝術或時尚美容協會,甚至時尚聯盟成立,熱鬧多元,但很多協會,仍然和紡織綁在一起,這沒有對錯,因為每個協會成立的目的與推廣對象,原本就不同,但就時尚界而言,感覺不出革新作法,因為紡織不是時尚核心。台灣的協會幾乎都是透過招募會員,每年固定酌收會費,成為基本運作經費,而英國時尚協會並無所謂是否加入會員、收不收會員費用的問題,設計師品牌只要通過專家審核,便能參加英國時尚協會所舉辦的活動,例如倫敦時裝週、New Gen等等。

但這就與英國時尚協會這樣龐大且獨立專責專業單位有極大差異。英國時尚協會擁有大量的行政人員,台灣目前現有的協會看起來較偏設計師聯誼會性質,雖亦按政府規定成立理監事,不定時亦有會員聚會,和國際四大時尚協會相比,台灣現有的協會並無大量專職行政人員在裡頭工作,當政府經費進來,再舉辦活動,較屬被動性質,即使舉辦活動,也都以加入該協會的設計師為主,規模也很小,不像四大時尚協會、上海時裝週組委會、韓國CFDK,以推動該國時尚,進行國際交流並且佈局全球為目標。只能歸究經費與人力不足,即使大家有心,卻無力,功能受限,成效自然不大,這也是台灣時尚產業一直無法起來的重要原因。

其實四大時裝週及四大時尚協會,初期都是民間自發性籌設,爾後再尋求政府資源投入,因時空環境不同,上海及首爾時裝週,政府不僅每年都投入龐大經費與人力,期待自己能成為世界第五大時裝週,尤其是上海時裝週的企圖心。上海時裝週組委會及韓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FDK,更積極尋找贊助廠商,深怕有天政策轉向,政府支持程度減弱,畢竟,民間企業投入程度,才是產業生存最終關鍵。

台灣很多協會例如網協、羽協、游協、排協等,近期連續出包,紛紛爆出負面新聞。單項運動協會也因此被質疑運作不透明,私相授受且聽命贊助商指揮,甚至有些還成為家族企業,也讓原本應該公正無私的協會,被網友戲稱為「邪會」。例如中國時報就曾報導,泳協的2萬多會員中,竟有高達13,000人可能是「人頭」,秘書長、裁判、教練等也被爆出都是自己人,很多事情也是少數人私相授受。

此外,不少選手只要不遵從片面規定,就會被罰款、列入黑名單,無法參加競賽。對贊助商唯命是從最知名的就是戴資穎的鞋子事件。協會背後政商關係複雜,而且政府每年為43個單項運動協會編列的經費高達14.09億元,補助比率約為66%!加上每次改選,便會有賄選傳聞,好像協會的存在只是為了爭奪世俗的名利,雖然也有很多熱血的人是為了改革而加入選舉的,但這也讓台灣人普遍對協會非常不信任。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名不正、言不順!四不像的台灣文創產業亂象

組織龐大且專業分工的英國時尚協會
英國時尚協會成立於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是非營利的獨立組織,最大目的是讓英國時尚產業與設計師商業達到最好平衡,並達成經驗、知識與資源分享任務。英國時尚協會不是靠會員費維持運作,他們有部份政府經費,例如倫敦市長(Mayor of London),但絕大部份經費,是靠專業募款團隊,向外尋求支持,例如工業贊助商、商業贊助等。

英國時尚協會是負責推動英國時尚產業的火車頭。協會有五大使命(Pillar)及六大活動。五大使命大分別是商業(Business)、教育(Education)、創新與數位(Innovation and Digital)、投資(Investment)、聲譽(Reputation);六大活動則有倫敦時裝週、倫敦男裝週、時尚獎(The Fashion Awards)、倫敦展示間(London Show Rooms)、倫敦時裝週節(London Fashion Week Festival)、時尚論壇(Fashion Forum)。


英國時尚協會有許多部門,人才來自全球專業人士。包括執行董事會(Executive Board)、顧問董事會(Advisory Board)、媒體委員會(Press Committee)、Pillar Presidents(使命主席)、商業暨文化大使(Business & Cultural Ambassadors)、財務部(Finance Department)、設計師關係暨活動(Designer Relations & Events),以及對外溝通(Communications)。光是對外溝通部門就包含行銷、數位行銷、公關、媒體、零售等類別的工作人員。另外還有政府關係暨教育(Government Relations & Education)、品牌合作(Brand Partnerships)、商業發展(Business Development)、顧問(Consultants)等,顧問部門包含策略顧問、策展顧問及品牌發展顧問。


與台灣相比,英國時尚協會的作用,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或紡拓會等大型組織類似。但是英國其他創意產業,都有另外的專責單位負責,因為產業生態不同,人脈及產業Know How也完全不同。紡拓會的專長是紡織,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擅長的是工業設計,即將舉辦的台北時裝週,不論是要請紡拓會或台灣創意中心協助辦理,或是讓各時尚、服飾相關協會、民間企業等競標主辦權,現階段都只能是過渡措施,不是長久之計。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問題很多,除了管轄是多頭馬車外,最嚴重的就是缺乏專業的責任組織。反觀南韓,除了負責時尚的韓國時尚設計師協會外,針對其他創意產業項目,韓國文化部下設有「創意內容振興院」,產業資源部(經濟部)也下設有「設計振興院」。韓國推動時尚的方式其實和英國一樣,都是透過專業的中介組織推動產業。台灣在這方面真的落後甚多,甚至很多時候是外行領導內行,完全不重專業,這樣的文化創意產業怎麼可能會好呢?

本篇文章主要點出台灣時尚產業的核心定義,出了嚴重的問題,這個情況和文創產業的核心定義出問題,情況一樣,時尚的核心並非是紡織,是核心時尚設計,文化創意的核心,也並非是文化,而是創意。台灣不管在時尚產業以及整體的文化創意產業,都在核心定義上,發生嚴重的問題,再加上畸形的多頭馬車運作,也難怪台灣的文化創意產值一直出不來,出現嚴重瓶頸,也難怪台灣的時尚產業,離先進國家甚至韓國及中國大陸,差距愈來愈大。

此系列文章,將陸續探討台灣的時尚產業目前發生的問題,包含模特兒、彩妝、通路、時尚商業教育等等。之後亦將有另一專文,介紹英國時尚協會如何推動英國時尚的產業發展、國際交流、教育推廣,以及商業策略等,希望透過借鏡英國時尚的運作方式,給政府相關單位進行改革時尚產業的方向參考。

責任編輯:Jane Tsao、Ivana Yang
資料來源:Oxford Economics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時尚產業人力斷層如何解?Nicole + Felicia的下一步
英國獨立秀展Fashion Scout創意總監Martyn Roberts在台灣的時尚觀察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終結台灣文創亂象 應將「文化創意產業」重新正名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別急著搞創意!從琉璃工房看文化價值該如何傳播?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