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能成為產業政策顧問?一封ChatGPT反饋信的啟示

by BeautiMode 2025/05/15

本專欄提供多方意見交流,反映作者觀點
BeautiMode站在中立公平的立場,歡迎各界專業工作者發聲


作者 莊國琳
宜蘭羅東人,SHAO YEN前共同創辦人。從小在單親媽媽的裁縫機底下長大,踏入時尚圈之前,在藝術界打滾。多次參與SHAO YEN倫敦及巴黎時裝週品牌發表。協助古又文、陳劭彥、周裕穎、黃薇、郭瑋、王子欣躍上國際時尚舞台。曾與謝震隆學習攝影及陳煥堂習茶。


2025秋冬臺北時裝週,有位新銳設計師品牌買淘寶成衣進行加工發表,被實踐大學老師踢爆,在社群媒體討論得沸沸揚揚,登上了有線電視新聞台的新聞,也吸引了立法委員的關切。有不少聲音希望文化部能夠檢討這件事,因此我寫了一篇評論文章《半吊子的臺北時裝週,誰是標案計畫執行下最大受益者?》

未料,評論發表後,一位旅外設計師竟試圖運用時下流行的ChatGPT對文章進行回應,似乎想藉此表達他的不同想法,並反駁我的某些論點。從這位設計師的回應中,似乎暗示著他認為ChatGPT足以成為全球時尚產業(包括臺灣)的引路明燈或指導教授?

AI真能成為產業政策顧問?一封ChatGPT反饋信的啟示2.jpeg

臺灣時尚評論體系已死,還是從未建立?

在這封由AI生成的反饋信件中,我發現其中有部分竟是參考我過往發表過的其他文章內容,讓我有點哭笑不得。其實AI生成式文章常會斷章取義,問A答B的狀況更是屢見不鮮,透過東拼西湊的方式進行回答。我有點好奇,像這樣的行為究竟是懶於從事研究的產業新歪風,還是叫做現代學術及政策研究方法的新趨勢?

我曾在臺灣一間靠近北美館的知名大型畫廊工作,當時接觸了不少國內外知名藝術評論家及策展人。透過呂曉所寫的文章《藝評難為00年代臺灣當代藝術論述的自我檢視|西方藝評.臺灣製造 臺灣當代藝評的批判》,以及我的過往文章《臺灣時尚評論體系已死,還是從未建立?》,或許時尚界可以認真反思,臺灣時尚評論體系為何一直發展不起來,究竟原因何在?

AI顧問當道?臺灣時尚政策尋求捷徑的隱憂

這篇看似強而有力的ChatGPT生成文,提出了諸多分析及建議,然而,對於長年深入研究國內外時尚產業政策與發展的實務工作者而言,卻是漏洞百出,我只簡單列舉幾個誤區。

比方說,ChatGPT建議臺北時裝週未來的改革方向,要文化部與紡拓會合作。其實在臺北時裝週成立初期,我曾在文化部的臺北時裝週及時尚相關計畫擔任顧問,協助產業發展,近年來因家庭因素,已退出相關的計畫會議。

我過去曾在會議及媒體上公開建議,臺北時裝週運作的初期可尋求紡拓會「時尚行銷組」的協助,透過他們舉辦「TIS臺北魅力展」的經驗,協助展會轉型,推動臺北時裝週。

近年來紡拓會擔任文化部時尚計畫PO辦公室、協助臺北時裝週舉辦trade show(商品展銷會)、找國際買家等,就是這種模式,但我再三強調,這只能作為過渡時期的手段。

國外時尚產業成熟發展國家,例如美、英、法、義,為何他們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將「紡織」和「時尚品牌」分開推動。「時尚品牌中介組織」推動品牌,「紡織中介組織」推動紡織產業,紡織產業是B2B,時尚品牌是B2C的行銷方式,術業有專攻,目標客群完全不一樣。亞洲的日、韓、中等國,早就放棄採用「紡織中介組織」推動「時尚品牌」發展的模式,ChatGPT似乎沒有更新到這部分,抓到的是二、三十年前產業運作方式的資訊。

再舉個例,ChatGPT回應我的文章說臺灣要打造「Taipei Six」的概念,如當年安特衛普六君子(Thw Antwerp Six)。假如大家搜尋一下六君子的崛起,會知道「Thw Antwerp Six」是因為六位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的畢業校友到倫敦時裝週舉辦會外秀發表,媒體無法念出他們的名字而取了這樣的稱號。其實輔大已有FJU Talents,實踐也有PRAXES,大家或許可以思考為何後來沒有出現第二代的安特衛普六君子?我也很好奇,為何ChatGPT不建議學習國際上真正的時尚國家隊?韓國的Concept Korea就是其一。

更有趣的是,ChatGPT也建議「由文化部或商業署協調談判,建立『臺灣品牌集體出口專案』(類似臺灣精品計畫T-Mark形式)」。但「T-Mark」一詞在網路上查到和臺灣有關聯的,其實是紐西蘭最大的台灣食品進口商「T-Mark台灣超商/網購」,販售來自臺灣的休閒零食、茶水飲料等商品,曾在《經貿透視雙周刊》第480期中被報導。而臺灣精品計畫的正確名稱,應為「Taiwan Excellence」(台灣精品),經濟部從1993年設立台灣精品獎,評選出能夠代表臺灣的創新優質產品。

面對如此「竹篙湊菜刀」的內容,我很好奇為何這位設計師不加以驗證?甚至不願花時間針對臺灣時尚產業各個面向,做深入研究考證,寫文章投書媒體?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將ChatGPT回答的內容視為當代臺灣時尚產業的引路明燈。

若有愈多人願意花時間寫文章,集眾人之力公開討論臺灣時尚產業政策方向,不是很好嗎?

神力AI抑或智商連貓狗都不如?重新審視ChatGPT的真實價值

最近川普的關稅政策把全世界股市及經濟搞得灰頭土臉,臺灣有些少年股神直接被斷頭,甚至有人慘賠上億新臺幣。英國週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稱川普關稅計算公式存在數學錯誤,諾貝爾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痛批「壞又蠢」,官方關稅計算公式簡直像是「ChatGPT給的答案」,砲轟川普關稅政策是場戰爭,更是災難。「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年度股東大會上,極為罕見的批評懲罰性關稅「惹怒75億人」,是「巨大錯誤」。

《商業周刊》有篇文章《ChatGPT智商連貓狗都不如,經常答錯?拆解AI答題原理》,內容點出AI聊天機器人仍存在嚴重缺陷;《TechNews科技新報》的文章《新聞業開始應用人工智慧,但你相信AI寫的新聞嗎?》更指出,甚至有人用AI來寫碩博士論文。

我有位朋友曾在2023年詢問ChatGPT劉德華的太太是誰,結果竟得到「梁詠琪」這個錯誤答案,而且ChatGPT還固執己見,死不認錯,說他們兩人是在2008年結婚,是娛樂圈非常出名的夫妻,兩人愛情長跑20年。我朋友今年再次詢問ChatGPT,答案終於正確。

也有人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拿法學緒論內容問ChatGPT,結果得到的回答完全相反,許多人早已清楚ChatGPT的回答無法盡信。

或許AI一直進步,但仍舊有很多盲點,例如諂媚用戶。前些日子《BBC》有則新聞《導致ChatGPT出現「危險」諂媚行為的更新,被撤下》,內容提到有用戶指出,聊天機器人無論他們說什麼,都會對他們大加讚賞,之後有人在Reddit上描述了聊天機器人如何告訴他們,它支持他們停止服藥的決定,ChatGPT回應道:「我為你感到驕傲,我尊重你的旅程」。很多醫生大肆批評說,這是醫生才能給的專業決定,為何ChatGPT能給病患停藥建議?這樣會帶給病人致命風險。後來OpenAI撤回了ChatGPT的更新。

AI造假非新聞,政府如何築起防線?

《英國衛報》《關鍵評論網》《鍶科技》《知社學術圈》等媒體及平台早已指出,ChatGPT具備編造虛假文章、甚至專業數據的能力,其學術造假能力已達「專業水準」。在AI技術快速發展、真假難辨的當下,能夠立即準確分辨AI偽造內容的人數比例必然不高。即使專業人士,也需借助工具並保持高度警惕。因此,AI造假內容的廣泛傳播和潛在危害是當前社會需要高度關注的議題。

記得我在英國念碩士班及博士班時,一篇短文(essay)都需數月甚至半年的研究與文獻梳理。而媒體的時尚評論,通常是針對某些時事或議題,進行短評文章,有字數限制,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要把臺灣時尚產業及臺北時裝週問題的各個面向全部寫出來,每一個問題都要提出具體的方針與對策,可能要寫好幾十本的10萬字博士論文。但10萬字文章,沒有一個媒體會想刊登。

有人就說,若ChatGPT那麼好用,世界各國重要行政部門,甚至台積電、Apple、特斯拉、LVMH集團等顧問團隊都可以撤除了,甚至國外時尚評論家可以退休了,國外時尚評論科系也可以停止招生,因為ChatGPT會指點所有方向。

倘若未來真的有人不願花時間及精力,深入研究國內外產業情況,便宜行事,直接把ChatGPT的建議當作專業分析,拿給文化部或其他政府部門長官或其幕僚,然後有些長官對產業研究又不深入,興高采烈地接受了看似專業的建議,實則卻是ChatGPT似是而非、充滿缺陷的政策建議觀點,會不會發生像國外經濟學家諷刺川普關稅制定方式一樣,完全是一場災難?這種假訊息及假資訊的問題如何防範?老實說,很難!類似情況只會越來越多,唯有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避免災難的發生。

責任編輯:Ivana Yang
照片來源:rf123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人工智慧入侵時尚,哪些崗位將受到威脅?
【臺灣時裝中介組織系列】推動韓國時裝產業的要角
半吊子的臺北時裝週,誰是標案計畫執行下最大受益者?
未來的預言都在這些作品裡?盤點影史10大關於AI人工智慧最經典的電影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