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書法藝術,是東亞文化精髓。為期五年,由當代藝術家董陽孜與團團文創創辦人馮亞敏共同策展,邀請台灣設計師藉由時尚演繹書法藝術線條之美的《讀衣》跨界藝術計畫,終於寫下終章,雖然展覽在2020年曾因疫情而停辦,2021也因防疫考量,令原本為期三週展覽中斷,但回顧過去五年的《讀衣》藝術計畫,參展設計師詮釋書法之美所催生出的獨特服裝,無一不是傳統與現代彼此激盪的結晶。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讀衣》的旅程,從2016、2017年策展人董陽孜與馮亞敏,連續兩年邀請設計師們以董陽孜老師《無聲的樂章》系列墨寶為題,開展服裝設計開始。此後不論是2018年的《無》,以書法的草、行、楷、隸、篆等字型為設計師提供靈感,還是2019年的《四季》,從董陽孜老師所書寫的「滴翠」、「荷淨」、「月華」、「寒松」季節旋律中,引領觀者貼近漢字的理性與感性,以及2021年的《至大無外》,以《莊子》中的意境,將來自西方的時尚,與東方的文化精髓相結合,均是藉由董陽孜老師的墨寶,以及設計師的重新演繹,帶領觀眾對中華文化探幽入微的探索、嘗試。
特別是自2016年以來未曾缺席的Shao Yen主理人陳劭彥,以及Just in XX主理人周裕穎的歷年作品,不僅見證了五年來書法與時尚對話演進,也貫穿了整個《讀衣》計畫,以實際成果證明書法絕不僅是具有歷史意涵的傳統,更是與時俱進的當代藝術!
Shao Yen主理人陳劭彥
「變態」
在一般人看來,書法是靜態的,但陳劭彥卻有不同解讀,他認為,「董老師的作品其實很生動而不是靜止的,所以我想將這種空間和結構表現在服裝。」2016年的《讀衣》,他以「變態」為主題,將董陽孜《無聲的樂章》中的五幅墨寶,拆解放大,藉由空間透視去觀看作品,以不同技法呈現出筆墨動態的凝結畫面,讓平面的字立體化展現漢字充滿律動的生命力。
到了第二屆的《讀衣》,陳劭彥更將可樂罐、雨傘架等常見素材即興創作成為鈕釦、頭飾,大膽的立體輪廓展現作品生命力與張力。
「董老師的作品給我很多空間感和流動感,我希望能延續這種感覺,這次也希望能更貼近生活,因此在設計的時候,設定了五套不同類型的大衣,在挑選老師的墨寶時,也特別挑選各種不同感覺的線條。」陳劭彥說。
書法藝術家董陽孜攜手詹朴、陳劭彥、周裕穎等台灣服裝設計師 打造《讀衣》時尚X藝術跨界展
「蕪Wild Land」
2018年的《讀衣》,陳劭彥則以「蕪Wild Land」為題,將董陽孜老師的墨寶文字線條延展出不同的幾何輪廓,將「無」字架構在虛實的線條上,透視著若有似無。
「四季」
以《四季》為題的2019《讀衣IV》,對陳劭彥來說,是個探索未知的過程。對他來說,季節是不斷的變化,擁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因此在這次創作中,他回歸單純想法,將董陽孜老師的「滴翠」、「荷淨」、「月華」、「寒松」墨寶文字拆解拼貼,令文字在拆解後,化為細胞、微生物和植物,慢慢落在造物女神身上,在無盡的時空裡,相互交融,就像未來人類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
作品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呈現,嘗試更多新的可能,正是希望激發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分成春夏與秋冬的兩套服裝,可依每個人的觀感不同,發現自己純粹且直觀的感受。
「山」
在《讀衣》最終章中,陳劭彥以董陽孜老師的墨寶「山」為題,藉由「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意境,開拓創意專想。他表示,董陽孜老師的「山」字意象,像是有個「人」佇立在高山上,因此聯想出層層堆疊的山巒與梯田,遼闊又舒暢。
運用董陽孜老師的山字所延伸的服裝輪廓,陳劭彥將半透明布料上的「點」與墨暈層次般的「線」化為山中的流水、星辰與生態,希望觀者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能用開闊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
Just in XX主理人周裕穎
「墨分五色」
作品向來擁有鮮明輪廓的周裕穎,2016年在《讀衣》中以「墨分五色 為靈感,此五色分別為焦、濃、乾、淡、濕,因此他以光纖、再生紙、熱感印花等異材質呈現墨色的濃淡變化,呈現書法濃墨所承載的雄厚力量,近看卻可以發現箇中的質感細節。
「妙書譜自然」
延續2016年「墨分五色」概念,2017年周裕穎在《讀衣》計畫中,以唐代孫過庭以草書撰寫的《書譜》為靈感,透過傳統書法體悟壯闊的自然現象,結合工研院紅外線體感偵測、互動立體投影與電子紙顏色創新技術,展現「羽鷺鴻飛」、「浪崩雲奔」、「光舞薄翼」等墨寶的磅礡流動。
「無形而有型」
在以《無》為題的《讀衣III》中,周裕穎,以「無形而有型」為設計理念,運用特殊的打版技法與材質之對比,呈現由平面至立體、薄至厚、電腦至手工的漸進過程。
「周而復始,歷久彌新」
在《讀衣IV》中,周裕穎展現自己將衣物升級再造的專長,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人們會穿的衣服是什麼作為出發點,延伸出的T恤、牛仔、風衣、羽絨衣則成為了每一季主角,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件前助理來幫忙做《讀衣》作品時所穿的衣服。周裕穎表示,這件衣服是前助理來工作時,不小時沾上漂白水,因此被遺留在工作室內的。對他而言,最奢侈的事物不是珍貴的材質,而是時間,而該如何將時間串聯,讓不同時代的東西有辦法組合在一起,正是他想探索的目標。透過《讀衣IV》他將前三屆的展覽,全部串聯在一起。
「逍遙」
周裕穎對應《至大無外》的主題「逍遙」,源於《莊子》開篇之作〈逍遙遊〉中,莊子對人生觀的神奇想像,希望將道家哲學「乘物以遊心」中的「遊」字,透過三套服裝呈現出「遊覽、遊戲、遊玩、遊樂」的感性創作態度。他以永續再造的手法,將跨越不同年代的二手皮衣、丹寧外套與運動夾克回收分類,透過解構,重組成截然不同的服裝。
這系列服裝最大的特色,是服裝上由花朵構成的文字,塗滿淡藍色的蓄光塗料,當燈光熄滅時,董陽孜老師的「逍遙」二字躍然而生,彷彿夜間幻蝶飛舞,邀請觀者踏上一段奇幻遊心的逍遙之旅。
計畫終有時而文字恆在
董陽孜老師曾說,「計畫終有時,文字恆在。」文字藝術神采萬千,在有形的筆觸、墨法即可交乘出無窮變化,亦可反映書者的情感與思想。
在為期五年的《讀衣》計畫告終之際,策展人董陽孜老師與馮亞敏女士,也規畫出版《讀衣》專書,見證過去數年來從文字藝術中冶煉昇華的讀衣精神,除了回顧包括《無聲的樂章》、《無》、《四季》與《至大無外》在內的歷屆主是外,也從「怎麼觀看」、「怎麼創造」、「怎麼感受」、「怎麼思考」四個角度,探索傳統藝術的結晶與現代人的關係,並且邀請霧室平面設計製作裝幀,將文字藝術精魄與線條之美盡蘊其中。
資料來源:團團文創、Just in XX、Shao Yen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