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太空競賽,不僅是美俄兩個超級大國的技術較量,更是一場席捲全球的文化運動。它為整個時代提供了一個宏大的敘事主題——「奔向未來」。這個主題就像一個強大的引力場,將漫畫、時尚、建築、電影、甚至餐桌上的飲料,都拉入同一個軌道運行。從漫畫大師傑克科比(Jack Kirby)筆下的超級英雄,到時裝設計師安德烈庫雷熱(André Courrèges)的前衛太空裝;從家具設計師埃羅阿尼奧(Eero Aarnio)充滿未來感的球椅,再到知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史詩電影,他們雖然媒介不同,卻都在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同一個問題:「未來是什麼樣子?」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Jack kirby (@jackkirbyart)
A post shared by Jack kirby (@jackkirbyart)
他們的作品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跨越領域的文化生態系。漫畫英雄的探險激發了人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而設計師和導演則負責將這種嚮往具象化,最終,這一切都建立在國家對科技和教育的全力推動之上。這不是單一的影響,而是一個環環相扣、互相激發的文化迴圈,共同定義了那個無比樂觀又充滿想像力的十年。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tanley Kubrick(@stanleykubrick)分享的貼文
Stanley Kubrick(@stanleykubrick)分享的貼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EERO AARNIO®(@eeroaarnio.official)分享的貼文
EERO AARNIO®(@eeroaarnio.official)分享的貼文
正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一種寫在太空競賽藍圖上的樂觀主義,一種在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與元祖《星際爭霸戰》(Star Trek)光譜下的美學堅持,讓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的電影《驚奇4超人:第一步》(The Fantastic Four: First Steps)宛如一台精心打造的「時光機」般,帶我們回到那個相信科學、家庭與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1960年代。這不僅是超級英雄的回歸,更是一場關於設計如何承載一個時代之夢的科幻冒險。
這部電影如何透過服裝與美術設計,成功地構築了一個既懷舊又前衛,既充滿手作溫度又飽含宇宙級想像的「復古未來世界」?我們將深入這部電影的視覺核心,從那件回歸原版漫畫的藍白制服,到「巴氏大樓」的空間美學,逐一解析這個「復古未來世界」是如何從一份對過去的愛,轉變為一封給未來的情書。
制服的誕生——家庭實驗室與DIY未來主義
「他們不是神,不是外星人,他們是科學家、飛行員和青少年。他們的制服感覺應該是自製的,像是在車庫或實驗室裡誕生的東西。」這是奧斯卡得主、戲服設計師亞歷珊卓拜恩(Alexandra Byrne)為本片服裝下的精準註解。
與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戰衣風格迥異的復仇者聯盟不同,驚奇四超人的制服源自同一個起點——它們由「驚奇先生」李德理查茲(佩德羅帕斯卡 Pedro Pascal 飾)與「隱形女」蘇珊史東(凡妮莎寇比 Vanessa Kirby 飾)親手設計和製造。亞歷珊卓拜恩與其團隊緊緊抓住了這個核心,將制服定位為一件誕生於「家庭式實驗室」的原型。正因為制服由李德理查茲和蘇史東親手打造,每一處剪裁的「細微差異」都成為了角色個性的延伸,它是一個家庭為應對未知挑戰,共同努力的成果。
這種設定完美呼應了1960年代的精神:當時的太空競賽不僅是國家級的宏大工程,也激發了無數車庫裡的發明家與業餘愛好者的「DIY未來主義」熱情。這套制服沒有史塔克工業的精緻與冰冷,反而充滿了解決問題的實用主義與手作的溫度感。這也解釋了為何戲服監督丹葛瑞斯(Dan Grace)會說,最大的挑戰「不是讓他們看起來一樣,而是如何讓他們有細微的區別」。
亞歷珊卓拜恩與丹葛瑞斯的團隊,徹底揚棄了傳統超級英雄戰衣的「時尚感」,轉而追求一種「DIY的實用主義」。這套藍白制服的靈感,直接來自1960年代太空競賽中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的工作服——功能性遠大於裝飾性。亞歷珊卓拜恩強調,她想捕捉的是那個時代「科學的樂觀主義」,一種相信透過雙手和才智就能解決任何問題的精神。
為了還原1960年代剛萌芽的尼龍、聚酯纖維等「人造纖維」的質感,團隊選擇了一種帶有「輕微光澤」的彈性面料,它既有歷史的溫度,又避免了過於廉價的塑膠感。這種在材質上的精準拿捏,讓整套服裝在視覺上成功搭建了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制服之外——解碼1960年代的日常衣櫥
要真正理解驚奇四超人,不僅要看他們作為英雄的一面,更要看他們脫下制服後,作為「一個家庭」的日常 。設計團隊根據真實的1960年代服裝版型,為角色設計了全套的日常穿搭,這些便服不僅是時代的印記,更是解碼每個角色內心世界最重要的線索。
蘇珊的優雅與多變
蘇珊史東的衣櫥完美體現了1960年代現代女性的自信與多重魅力。她的風格多變且始終走在時代尖端,令人聯想起賈桂琳甘迺迪(Jackie Kennedy)與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等風格偶像。
她的服裝細膩地勾勒出她在公眾、家庭、以及最私密時刻的不同樣貌:無論是戴著時尚髮帶、穿著貼身高領毛衣時,所散發出的知性與慧黠;或是與李德相伴時,那件印花飄逸長洋裝所展現的柔美。而最能體現她溫柔本質的,莫過於在臥室中,她身著一套舒適的印花居家服,與家人依偎的時刻。這套服裝褪去了所有光環,只留下最純粹的母性與愛,成為這個「家庭」主題最溫暖的核心。
李德的考究與專注
與傳統超級英雄深藏不露的雙重身份不同,「驚奇先生」李德理查茲是一位將專業與生活融為一體的「紳士科學家」。他的日常穿著極為考究,剪裁合身的西裝與襯衫、領帶,幾乎是他形影不離的「第二層皮膚」。這套穿著不僅代表了他作為公眾人物的專業形象,更暗示了他是一位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科學的學者——對他而言,實驗室就是他最重要的舞台。只有在與家人相處的片刻,那稍微鬆開的領帶,才流露出一絲屬於家庭的溫柔與鬆弛。
強尼的活力與不羈
由喬瑟夫昆恩(Joseph Quinn)飾演的「霹靂火」強尼史東,便服風格完美體現了他不受傳統拘束的性格。他的穿搭深受當時美式流行文化影響,常見的飛行員夾克與休閒褲,展現出深受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等反叛偶像啟發的帥氣。這種務實又帶點粗獷的風格,與他時而耍賤、時而衝動的活力相得益彰,讓他即使身處充滿未來感的巴氏大樓,依舊保有一份屬於街頭的真實與不羈。
班的初心與悲情
對由艾邦摩斯貝克許(Ebon Moss-Bachrach)所飾演的「石頭人」班格林姆而言,便服是他與過去唯一的連結,也是他悲劇色彩最溫柔的體現。當他穿上樸實的工裝夾克,走在充滿生活氣息的Yancy街頭時,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怪物,而是那個來自工人階級、直率坦誠的班·格林姆本人 。這身穿著是他內心深處「初心」的證明,也與他後來「堅若磐石」的命運形成最令人心酸的對比,無聲地訴說著他對平凡過往的深深眷戀。
終極對比——當人類的樂觀主義遇上宇宙神話
如果說驚奇四超人代表了1960年代人類對太空的「樂觀探索」,那麼由雷夫范恩斯(Ralph Ineson)飾演的神級反派「行星吞噬者」(Galactus)及其使者「銀色衝浪手」(茱莉亞加納 Julia Garner 飾),則代表了同一時代對宇宙的另一種想像——「宇宙級的恐怖與神話」。
製作團隊堅持以「實拍」或「實體服裝」來呈現這位神級反派,而非純CGI呈現其龐大感,這與導演麥特夏克曼(Matt Shakman)「類比優先」的理念不謀而合。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選擇,更是美學的堅持。它讓行星吞噬者的登場,不是一團冰冷的數位像素,而是一個真實存在於鏡頭前的、充滿傑克科比式怪誕與儀式感的巨大威脅。
這組強烈的視覺對比,完美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矛盾:一方面是對科技進步的無限自信,另一方面則是對浩瀚宇宙未知的深深敬畏與恐懼。
不僅是萌寵,更是超級夥伴!關於《超人》「超狗氪普托」你可能不知道的幕後故事
美術的溫度——當庫柏力克遇上溫暖木質
如果說服裝是角色的皮膚,那麼美術設計就是這個世界的骨骼與血液。本片的美術設計由拉姆齊艾弗里(Ramsey Avery)主導,他與導演麥特夏克曼共同確立了視覺風格的兩大基石: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與元祖《星際爭霸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tar Trek(@startrek)分享的貼文
Star Trek(@startrek)分享的貼文
「我們想創造一個充滿希望和樂觀主義的世界。」拉姆齊艾弗里在訪談中說道。這是一個關鍵的創作哲學,讓《驚奇4超人:第一步》的「復古未來」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反烏托邦」分道揚鑣。
電影中的科技雖然遠超現代,但拉姆齊艾弗里刻意在「巴氏大樓」等場景中大量使用木材、天然纖維等有機材料,充滿了中世紀現代主義(Mid-century modern)風格的家具:圓潤的線條、溫暖的木質、搭配飽和的橘色與藍色調。冰冷的金屬科技與溫潤的木質家具並存,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充滿人文氣息的未來感。
電影中的紐約是一個飛行車可在其中穿梭的「垂直城市」,充滿了對未來的大膽想像,這呼應了1960年代對未來城市最樂觀的想像,也與當時的Googie建築風格一脈相承——這是一種受汽車文化、太空時代和原子符號啟發,充滿未來感的建築形式,以大膽的曲線、傾斜的屋頂和霓虹燈為標誌,完美體現了那個時代對飛行的迷戀與一切都顯得欣欣向榮的自信感。
太空人也有著裝助理?確保每個人衣服都穿好的菜鳥太空人
但鏡頭一轉回到巴氏大樓內部,卻是一個充滿生活感的「水平空間」,一個讓家庭成員可以互動、交流的溫馨場所。可愛的機器人管家赫比(H.E.R.B.I.E.)更是那個時代對機器人朋友幻想的具體實現,如同導演所說,他就像「第五位主角」。
導演麥特夏克曼強調,他們效法1960年代的拍攝方式,「能實際拍攝就不靠特效」,他想盡可能地用「類比」的方式拍攝,打造一個充滿實體感的「龐大復古未來世界」。從實體模型拍攝的火箭,到可以實際駕駛的「驚奇飛車」(Fantasti-Car),這種對「手作感」的堅持,讓整個世界顯得無比真實,彷彿是一個我們真的可以觸摸到的過去。
在過去,看見未來
正如佩德羅帕斯卡在訪談中所說:「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銀幕體驗!」
《驚奇4超人:第一步》的服裝與美術設計,遠不止是視覺奇觀。它是一個由導演、設計師和整個幕後團隊共同編織的夢。他們從1960年代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以《2001太空漫遊》的宏大和《星際爭霸戰》的希望為骨架,用充滿手作質感的細節填滿血肉,最終在IMAX的巨大畫布上,重現了一個相信科學、相信家庭、也相信未來的黃金年代。
這是一部關於過去的電影,但它講述的,卻是一個永不過時的未來。
資料來源:Collider、ComicBook、CinemaBlend、Superherohype、GeekTyrant、Marvel
時尚界未來主義之父André Courrèges逝世 享年92歲 集結各式潮流的1960年代,這些法國設計師你認識幾位? 太空無法洗衣服,刷牙泡沫得吞下肚?你可能不知道的太空生活日常 太空食物沒你想的那麼難吃!加拿大資深太空人揭露太空站的生活日常 他不是外星神,而是個想讓人喜歡的男人!揭開《超人》紅內褲背後最溫柔的理由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