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塵封舊物的第二春!她這樣做,讓廢棄聖誕卡重獲新生

五○年代,一個五官深邃的外國女人說著流利的台語,在台灣當時還處在農業社會、相對封閉保守的氛圍下,委實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可以再多點什麼,豈不是吸引力更大嗎? 理蓮想到美國聖誕節,人人往返寄送的聖誕卡片—灑滿金粉、聖嬰、聖誕老人……那麼美國,那麼夢幻。 可以先唱一首歌,然後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會唱,就可以得到五張卡片。」孩子們一定會爭相把詩歌記住,上台唱歌吧?這樣不是就會吸引更多群眾湧進來嗎?牧者或傳道人便可藉機向更多人傳講聖經呀!
By 啟示出版  |  2020/04/05

辛普森、皮卡丘、火影忍者……繪出年輕人共同記憶 藝術家Daniel Keogh:人們可以從中創造出自己的故事

恐龍玩具、任天堂搖桿、芝麻街、藍色外星人……乍看澳洲插畫家Daniel Keogh的作品,好似一間許久沒整理的陳年倉儲,堆滿十三歲男孩的舊玩具,有些似乎對物主意義深刻,有些只是不重要的物件,每一觀者都有不同的故事。
By BeautiMode  |  2020/04/04

揭開瘟疫的神祕面紗!用生命守護人類健康的細菌學之父

瘟疫,是對於具有傳染力的疾病的通俗說法,「瘟,疫也。」在中國的史料中,很早就有關於「瘟疫」的記載。《黃帝內經》中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的記載。東漢時期的《傷寒雜病論》也說過:「建安紀年(西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By 時報出版  |  2020/04/03

就是愛繁體字!韓國女孩金針菇來台學中文,當YouTuber用力分享台灣的美

清新自然的氣質和絲毫不做作的率真個性,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YouTuber金針菇,你可能很難想像她是個不折不扣的韓國人。靠著對學中文的熱情和影像後製的堅持,她不斷地創造許多引發共鳴的迴響,那甜美的外型不僅惹人憐愛,在國際上發揚台灣特色的使命感,更讓許多人深深被圈粉,至今訂閱人數已破50萬大關。
By 遠見雜誌  |  2020/04/02

九〇年代時尚為何獨特?設計師剖析當年「這一點」大不相同

每個產業都會有所變動,時尚界也不例外。近年來,許多觀察者指出,與從前相比,二〇一〇年以後的時尚,品牌間的相似度似乎越來越高、變化性也不如以往,換言之,時尚變得越來越無趣了!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人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有人怪罪快時尚的過度產出,讓設計變得廉價,有人則指出網路社群的興起,令時尚意見領袖膚淺的分享取代雜誌優秀的時尚評論,讓品牌難以推出創新的作品;而2015年宣布不再推出成衣,2020年又宣布退出時尚舞台的「時尚頑童」Jean Paul Gaultier則認為,市場對新產品幾近狂熱的需求,也是服裝創意逐漸枯竭的幫兇!有「跨界鬼才」美譽的台灣設計師周裕穎,則從創作形態的角度出發,直指Instagram、Pinterest、Google等工具與平台,正是造成是現今創作者創意火花不足的主因。
By BeautiMode  |  2020/03/31

專訪|臉書谷歌指定合作,推動設計平權的瑞典女孩─Linn Fritz

住在倫敦的瑞典設計師兼插畫家Linn Fritz,為了「女孩女孩-國際圖文藝術創作特展」2019年11月30日的開幕記者會特意來台,並為台灣觀眾辦了講座,講述她在歐洲推動設計平權的歷程。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3/31

從一把手風琴開始!改變台灣百萬生命的美國人妻宣教士

騎著一輛淑女型腳踏車,創立起台灣第一個扶輪社。考量到來台灣的美國人需要一間給孩子就讀的學校,因此參與創辦了「台北美國學校」。目睹台灣神學院周圍有許多喝酒的美國大兵,可能對神學教育發展有礙,是以憑藉著與蔣介石良好的關係,將神學院搬遷到陽明山;還在黃彰輝牧師的奔走下,創立了玉山神學院…… 就這樣,雅各竟然一口氣身兼了五十四個委員會的職務,回到家,就難免會與理蓮提及教會的相關因應狀況。
By 啟示出版  |  2020/03/29

藏畫的女人!她花了一生的時間等待,默默守護丈夫的油彩

走在有「畫都」之稱的嘉義市,不難發現藝術就存在於自己的周圍。除了自2001年起就陸續架設的58座街頭畫架,2019年3月25日,由18幅以嘉義、山林在地特色為主題的數位畫作所組成的望向山林戶外美術館也首度啟用,而這些複製畫作的真跡,都是出自台灣已故藝術家陳澄波的手筆。
By BeautiMode  |  2020/03/25

《草間的自我消融》年輕時期草間彌生激進大膽的一面

雖然我們知道年輕時期的草間狂放大膽而且不畏挑戰,但是用文字敘述總是比不上圖片與影片的視覺衝擊。所以今天我就帶大家回到她年輕時期,特別是在間接帶動年輕激進派藝術家發揚光大的60年代,一起來看看她激進不羈的一面
By 城市美學新態度  |  2020/03/25

母親們的救星!他是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錯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願意正視錯誤本身。100多年前,當他說:「是醫生們自己受污染的雙手和器械,把災難帶給了產婦。」等待著他的卻是無邊的謾罵、諷刺與迫害,47歲的他英年早逝,在精神病院中去了天堂。他是一位平凡的產科醫生,也是一位勇敢的鬥士。他將自己發現的謬誤公之於世,並為改正這個謬誤奮鬥了一生。
By 時報出版  |  2020/03/24

人都要先吃飽才能談理想!台裔插畫家揭露闖蕩紐約時尚界必備技能

Nina Edwards,若不認識,會以為是位道地的美國人。中文名黃致彰,現居紐約,台裔美籍,活躍於美國和台灣的時尚插畫家、策展人,現於紐約知名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教授時尚插畫與授權相關課程,也擔任Style Fashion Week時裝週駐場時尚插畫家,同時為台灣駐紐約文化部顧問。
By BeautiMode  |  2020/03/21

新冠肺炎是地球的奇異恩典?荷蘭趨勢專家Li Edelkoort:我期待它帶來的新價值

來自荷蘭的權威趨勢專家Li Edelkoort,向來不吝於指出時尚產業的各種積弊,近期她於南非開普敦的Design Indaba年會上,發表她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看法,她認為,這波疫情雖然嚴峻,但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疫情對於抑止失控的消費主義,以及現代人過度依賴航空旅行的惡習,仍然有正面的作用。
By BeautiMode  |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