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我們的位置永遠是土地的:「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名單發布

台雙展過去緊貼著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台北雙年展(簡稱北雙展)興辦時間,期待在接近的時機點,以北、中作為據點,溝通台灣與全球化當代藝術發展的軸線去進行論述,台雙展持續強調「台灣在地的美術發展」去作為與北雙展邀請國際策展人參與的對應,讓台灣與國際注意到台灣當代藝術不同的面向。
By 典藏藝術網  |  2018/08/04

2D還是3D?瑞士藝術家Felice Varini於南法文化遺產古堡大玩經典錯視藝術!

Felice Varini利用戶外的建物與空間,透過細微的觀察與視角的安排,成功地將平面創作以立體的方式呈現。而眾人必須站在特定位置才能順利欣賞作品,進一步退一步都將影響整件作品的觀看完整性。
By La Vie行動家  |  2018/08/02

精品店變身藝術工作室?一邊逛街,藝術家就在你旁邊創作!

位於晶華酒店地下一、二樓的「麗晶精品」,不僅集結各大國際精品品牌,這次更特別規劃了70坪空間,邀請4位新銳藝術家進駐,包括台灣壁畫藝術家紀人豪、金屬創作藝術家李昕以及來自英國的藝術家Gareth Bunting和Nearski,共同打造「藝饗時光-共享藝術工作室」。
By BeautiMode  |  2018/07/30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編劇簡士耕:不要為了競爭力,喪失自己的人性

描繪各種不同教育隱晦意義的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On Children),正以台版《黑鏡》(Black Mirror)的科技省思,映照台灣家長在教養上的盲點,那衝擊和震撼有如醍醐灌頂,而編劇簡士耕,也寫下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劇本—〈貓的孩子〉(Child of the Cat)。
By 遠見雜誌  |  2018/07/29

匿名Instagram帳號揭發 誰是藝術界「山寨貓」

日前在社群網站Instagram上出現了一組擁有一萬四千多名追蹤者的匿名帳號,將大量出自不同創作者、卻有著極高相似度的作品並列展示,用以討論藝術界的模仿爭議。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18/07/26

點燃視覺真實的心火—藝術家楊勛台灣首個展

觀看楊勛作品時,強烈給觀者像是攝影作品的既定印象,但攝影與繪畫兩者之間的關係始終與藝術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By 非池中藝術網  |  201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