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誰,是你的計畫評審及諮詢委員?(下)

本專欄提供多方意見交流,反映作者觀點
BeautiMode站在中立公平的立場,歡迎各界專業工作者發聲


作者 莊國琳
臺灣宜蘭人,跨領域工作者。從小在單親媽媽的裁縫機底下長大,曾協助臺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及陳劭彥登上國際時尚舞台。近期則輔助周裕穎常玉系列至紐約時裝週之國際行銷策略方向,及旅英服裝設計師黃薇SS19倫敦時裝週企業募款、媒體宣傳與商業推廣。踏入時尚圈之前,在藝術界打滾多年。在琉璃工房工作期間深受執行長張毅說過的一句話:「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影響,對文化保存與推廣存著使命感。在大趨勢畫廊工作時,協助當代藝術家如李再鈐、莊普、吳天章、陳界仁等相關展覽策劃及作品銷售推廣,對藝術的廣度、深度以及藝術市場有更全面的了解。

具有商學、媒體研究及藝術設計的學術背景。曾與攝影前輩謝震隆、翁庭華學習傳統攝影及暗房,喜歡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懷念小時候在戲棚下觀看野台布袋戲及歌仔戲並且吃著把噗的童年。英國留學期間為欣賞英超聯賽 (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樂部球場擔任清潔人員。

專長:藝術與時尚策展、時尚藝術經紀、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領域合作、品牌管理與整合行銷、傳統及當代攝影。


評審委員專業度及產業知識不足的政府計畫評審與諮詢亂象
曾聽某一位設計師團隊說,在參加某地方政府單位品牌補助初審面試階段,一位評審委員開頭第一句話就說,「不好意思,我對時尚產業不懂……請教一下你們為何去巴黎時裝週而不去別的時裝週接單?」沒錯,這位評審很誠實,也很實在,因為他不是時尚產業的,但不解的是,既然不了解,為何請他來評?其實原因在政府品牌補助計畫是要審查跨不同產業類別。

也曾聽到另一個團隊成員說,委員有問他們,「請教一下你們品牌和時尚產業的關聯性?」似乎身邊不少申請中央或地方政府補助案的人,都遇過問很奇特問題的委員,有位設計師,遇到評審委員問一個有趣問題:「請問你如何證明,為何倫敦時裝週,是四大時裝週之一?」還有一位設計師說:「有位評審對Showroom、Tradeshow都不清楚,還來指導我們怎麼做市場推廣,真是無言,完全搞不懂政府找他們來當評審的理由。」這樣奇怪問題,對設計師完全沒幫助。

其實像文化部相關重大補助或標案計畫,都會努力地希望找專業人士進來,有些人因工作繁忙,無法參與,有些則不想與政府打交道而婉拒,有些更表明不想介入標案單位之間的你爭我奪,選擇中立。政府只好退而求其次,找了一些非業界,但又有點相關的學者或民間專家,來當評審或是諮詢委員。

一位曾在政府部門工作過的朋友也直說:「政府計畫補助及標案計畫很多,有些評審委員因為自身事業、或學校工作繁忙,感覺到現場聽簡報才知道計畫單位在做什麼,十分鐘簡報及十分鐘回答,定生死,不是好現象,因為有些人計畫寫很仔細,不熟提案簡報流程,有些人則舌燦蓮花,餅畫很大,但可行性很低,最怕就是被這種單位迷惑,但若要找民間專業人士或學者專家,就一定會遇到這種情況,畢竟這些評審又不是閒閒沒事,都有自己的事要做。」

能改變的方式,唯有大量成立政府各文創產業單項專業NPO非營利組織,把經費預算撥到對的單位執行,才有可能避免這種情況持續發生。

國際產業市場知識掌握不足,似乎是台灣許多產業的通病
《鏡週刊》2018年曾踢爆的時裝週首席彩妝師事件,未被踢爆前,被一些無知媒體捧上天,在學校演講、上電視專訪,甚至出版社差點幫她出書,同樣被譽為台灣之光,結果很多照片,只是去時裝週後台實習而已,只是透過大玩文字遊戲,藉由無知的媒體來包裝自己,完全遊走在法律邊緣的一位年輕女孩。

其實某些人,就是吃定記者懶得查證,對國際產業無知,深覺只要自己提供新聞稿,某些較懶、較嫩的編輯或記者,便會信以為真,上鈎,記者也會照著對方提供的新聞稿,一字不漏登出,有些人在臉書誇大自己的經歷,眾人也信以為真,紛紛按讚,報導愈來愈多,久了,假,也會成真。

這種情況,舉不完,各行各業都有,原因是出在哪裡?不就是對產業生態專業知識不足,善心的媒體朋友,反而成了幫兇,被有心人士利用了。

民眾或政府單位也是看媒體報導,信以為真,跟著吹捧,但當被抓包時,就如那位時裝週首席彩妝師,把責任丟回給媒體,是媒體亂報,錯都別人,自己無辜。夜路走多終見鬼,台灣懂產業的人很多,而且很多國家都有優秀的台灣工作者,什麼風吹草動,私下都會交流,網路世界如此發達,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不過有些人看起來是真的對國際產業的生態不了解,才會鬧出笑話。

我們來看2018年一則無心插柳的新聞,郭彥甫被媒體報要去羅浮宮展出,同樣被媒體譽台灣之光,不過隨後就有學術界及藝術家跳出來說,Carrousel du Louvre,就是複合式地下商場,只要支付場租,任何人都可在該處辦展,鬧得沸沸揚揚。

郭彥甫也正面回應說,這次展出是博覽會形式,只是地點剛好位於羅浮宮,「我也是藝術家,我支持他們的論點。」羅浮宮英文叫Louvre Museum,而Carrousel du Louvre是地下擴建的大商場,時尚界知名的Tranoï、Zip Zone Paris商展,都在Carrousel du Louvre舉辦,這個商場也可以看到各式時尚、美妝、美食品牌在這辦活動及開店,很多時尚活動也在此舉行。


資深藝術家黃銘昌以四年前的一篇報導表示:「Carrousel du Louvre是開放外界租場地辦展的展廳,長久以來被中國人當渡金池。」所以未來當我們若再聽到在羅浮宮辦展、辦活動或辦秀的時候,不要再以台灣之光的稱號來歌功頌德,先查證這是什麼活動,要不然真的會丟臉丟到國際。

借鏡時尚產業先進大國,看看國外時尚產業專業評審的背景是什麼?
英國時尚產業是由BFC英國時尚協會來運作推動,我們來看BFC支持新銳設計師的計畫NEWGEN(New Generation)2019/2020的評審團成員,一組是專注在時裝成衣(Ready to Wear,RTW),另一組專注在金工配件(Accessories),時尚大使Sarah Mower會負責領導時裝成衣(RTW)的評審委員(Panel),英國鬼才帽子設計師Stephen Jones OBE和珠寶設計師(Fine jewellery)Stephen Webster MBE則帶領另一批專業的金工配件評審團及其他配件專家進行評選。

我們來看2019年LVMH Prize初賽的專家評審團,背景是62位來自全球的時裝行業專家組成,從時尚電商、買手店的創辦人、經營者,到時尚媒體總編輯、美妝品牌總監、創業有成的時尚部落客、資深名模、服裝品牌創辦人暨造型師、精品品牌創意顧問、精品百貨的經營高層及藝術總監等,就是沒有紡織界,更沒有文化、藝術或其他設計界人士。


同樣看首屆《BoF China》大獎的評審委員會,由時裝產業內的專業意見領袖組成:包含《BoF》創始人、執行長暨總編輯Imran Amed;同名品牌創始人暨創意總監Victoria Beckham;《BoF》時尚商業評論編輯顧問Tim Blanks;企業家、創意總監及時尚策畫人陳冠希;時尚商業顧問、前紐約巴尼百貨公司(Barneys)時裝總監Julie Gilhart;時尚部落客Susie Bubble;Labelhood蕾虎創始人劉馨遐(Tasha Liu),前路威酩軒集團(LVMH)時裝事業部主席暨執行長Pierre-Yves Roussel;中國女裝設計師(Uma Wang)以及投資公司Yu Holdings創始人暨執行長余晚晚(Wendy Yu)。

一位在英國工作的朋友私下問了英國BFC工作人員,他們的產業會議,都是找業界專家來諮詢及評審,不管是倫敦時裝週、時尚獎或NEWGEN,除非要進行跨界合作或進行教育推動等,才會另開相關計畫會議,BFC也有專責部門在負責推動,像是BFC教育基金會(BFC Education Foundation)、BFC時尚信託(BFC Fashion Trust)、時尚藝術基金會(Fashion Arts Foundation),但BFC最核心,還是推動英國時裝品牌。

有一點較特別的,像是英國NEWGEN,甚至是時裝週、時尚獎計畫,不會找學校老師當評審,以避免出現老師若對自己學校學生給分較高,招來偏袒不公的非議。

台灣應借助國際知名專業人士專業角度,將產業帶入國際

經濟部工業局與台南市政府合作的「braIN TAIWAN」計畫,雖努力推動,但熟米蘭設計週及長期在米蘭發展的設計界朋友,私下感嘆,設計界很小,很多事都可以事先問到,他們說:「米蘭大學走道,不是很理想的展場空間,此外近年來,學生都會在那抗議,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為何策展單位及台南市政府要選擇那個地方?」

顯然策展單位對米蘭設計週國際脈動,掌握的訊息不是很足夠。而二位義大利策展人,似乎沒有提供這則重要訊息給台南市政府,才會發生開幕走秀一團亂的情況。之後一些朋友也陸續傳來唐草設計胡佑宗先生的臉書貼文:「很開心在米蘭與台南相遇。可是這品質讓我非常尷尬!」或許這是台南市政府第一次在米蘭策劃,才會與設計界的期待有不小落差。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誰是你的觀眾?_「braIN_TAIWAN」時尚大使林嘉綺壓軸登場,身著服裝設計師Daniel_Wong所創作的3D立體服飾走秀,大秀台灣精湛紡織技術.JPG
braIN TAIWAN在米蘭大學舉辦開幕秀,順勢成為該校學生抗議的首選目標。(圖/braIN TAIWAN)

另外,這兩位義大利策展人的專業背景,braIN TAIWAN官網似乎沒特別公開介紹,他們是否曾在米蘭設計週或其他設計週有特別的策展經驗,新聞稿似乎也沒有說明braIN TAIWAN台灣館的兩位國際策展人Elena Gemelli與Giampaolo Galenda的背景,透過網路搜尋,訊息頗少,看不太到過往的相關作品,或許他們是比較低調的人。其實國際設計週或是國際藝術雙年展,不管是策展人或是品牌總監,都是最重要的行銷主角。

之前Yii計畫聘請荷蘭楚格設計(Droog Design)品牌創辦人Gijs Bakker先生擔任國際品牌總監、胡佑宗先生擔任國內顧問,Gijs Bakker在國際設計界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其實是非常崇高,就讓Yii計畫在國際能見度上,加分許多。

經濟部工業局既然想幫助台灣紡織廠優良面料,衷心建議,把3,000萬台幣的經費,投入結合Yii品牌計畫,由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帶領,結合優良紡織廠,讓Yii品牌計畫重回國際設計週及設計雙年展示,不僅可以找回這個台灣有史以來在國際最具影響力及知名度的國家原生品牌計畫的昔日光采,更重要是可以讓台灣紡織廠的優質布料真正進入到家俱及家飾市場。

其實法國時尚設計權威雜誌《L’OFFICIEL》出版之《2011-2012世界最佳之1,000件設計精品》一書中,曾把Yii與法國精品品牌Hermès並列,這是多麼偉大的歷史成就,台灣為何要放棄這個這麼好的精品工藝計畫,實在令人不解!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誰是你的觀眾?_5.jpg
2010年義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期間,Yii首次登上米蘭三年展(La Triennale di Milano)展出。(圖/Nendo)

時裝產業是極度專業行業,唯有走向專業分工,台灣才有機會
把場景拉到法國,看法國如何保護及推動高級訂製服產業,法國官方高級訂製服的保護及推行單位,法文名稱是La 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對外正式英文名字是Haute Couture and Fashion Federation),簡稱FHCM。Haute Couture,中文大多被翻譯為「高級訂製服」,法國高訂,規定非常嚴格。

可是「高級訂製」(Haute Couture)一詞,在全世界,常被濫用。


如同香檳酒(Champagne)一詞,是法國政府註冊,只有法國香檳區的葡萄酒,才叫香檳酒,Haute Couture,是為保護法國高級訂製服產業,目的是確保法國成為全球精品龍頭的地位,其實Haute Couture也是法國才能使用的名詞。

Haute Couture自1858年誕生,法國高級訂製服已經有了近150年的歷史,包含有幾項重要規定:「在巴黎的工作室手工完成、工作室必須要有二十位的匠師及員工、一年要發表兩季。只有符合標準的頂尖設計師才能使用受法律保護的「Haute Couture」標籤。法國官方的Haute Couture高級訂製服,目前正式會員也才有13個品牌,必須擁有純正的法國血統,其他都是邀請的品牌,國際會員則是4個品牌,客座會員則是14個品牌,這些品牌在市場都要有一定成熟的品牌。

中國品牌,也只有郭培(Guo Pei)一個品牌入選法國官方高訂公會,她會一夕爆紅的主因,是2015年大都會博物館慈善晚宴(Met Gala)紅毯以「中國:鏡花水月」為主題,歌手蕾哈娜(Rihanna)穿了她的「煎餅裙」。

法國政府多重視時尚產業可以再舉個例子與大家分享,2018年3月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巴黎時裝週期間,邀請世界頂級設計師到愛麗舍宮(Elysée Palace),試圖頌揚巴黎是世界時尚之都。敦促受邀到場的世界時尚精英們包括Jean-Paul Gaultier,以其高跟鞋而聞名的Christian Louboutin以及Alexander McQueen創意總監Sarah Burton,「選擇法國」(Choose France),可見法國政府,上至總統,下至老百姓,多麼重視法國時尚產業。


再談個題外話,一年前曾看到有許多不專業的台灣媒體,把某位年輕設計師,直呼是法國官方的「巴黎高級訂製專業委員會台灣大使」,並說台灣只有這一位設計師而已,是台灣之光,結果當時在業界鬧出不少笑話,眾人嚇傻眼,直到最近還有媒體及友人在問,台灣媒體上寫有一位法國官方高級訂製公會的台灣大使,到底是不是真的?很多從歐美回來的友人直搖頭,台灣媒體能不能多閱讀一些國外時尚產業的訊息,專業一點,認真一點,再來報導。

為了避免還有人私下陸續再問這件事,所以科普說明一下,其實這位設計師加入的單位是中國去巴黎註冊的高級訂製服組織,名字為「中國高級訂製專業委員會」(China New Couture Association,CNCA)。這組織最大的使命,是在全球100個城市,找100個大使,推動中國訂製服產業的國際發展。撇開政治議題,對岸的確有心推動所謂的中國高級訂製服,台灣政府相關單位,是否也該加油了!


評審及諮詢委員的產業專業素養,決定台灣時裝產業未來的成敗關鍵

2017年開始,不管是文化部長鄭麗君及次長李連權,甚至部內同仁,卯足全力,努力在推動及整合時尚產業。但,文化部剛接手時尚產業運作,找什麼人來給長官正確且專業產業知識,找什麼人當文化部重大標案計畫評審,評選出最專業的投標單位,就是關鍵中的關鍵,過往都是紡拓會推動台灣時尚相關計劃,但成效很不理想,許多設計師寧願出國也不想在台灣參加台北魅力展,而文化部又沒有相關經驗,如何找到對的人來幫忙,影響就大。

有人就說,2018年在新聞媒體上也可以看到臺北時裝週出現六大協會的Logo字樣,不知道由何基礎去評斷是六大協會?有些根本聽都沒聽過,完全是全新的單位,一位常跑四大時裝週的資深時尚媒體人便直搖頭說:「某種程度,台灣奇特的協會現象,感覺是產業亂象新來源,時尚產業若不好好定義什麼是核心,未來只會更亂而已。」

讓國際看見臺灣時尚設計能量!臺北時裝週邀你 「看見自己,獨特的樣子」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誰,是你的計畫評審及諮詢委員?4.png
文化部的臺北時裝週新聞稿中特別指出,台灣服飾設計師協會、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臺北市時裝協會、臺灣流行時尚產業聯盟、臺灣藝術時尚協會及台灣模特兒教育發展協會等六大時尚團體首度攜手合作,擔任協力單位。(圖/臺北時裝週官網)

一些身邊資深時尚媒體工作者及產業工作者很納悶,甚至開玩笑說,他們也想組退役時尚媒體協會、資深時尚造型師協會、資深模特兒協會、資深時尚攝影協會、資深時尚公關協會,順便去拜會政府高層,並進文化部或經濟部當諮詢委員,拿顧問頭銜,既有車馬費,在外也有好名聲,也方便當民間企業的顧問,對他們目前的事業也會有幫助,而他們的時尚專業知識會更強,因為參與過很多國際時尚活動。

政府整合不同單位是好事,也一定要多聽產業不同的聲音,廣納意見也是好事,但是資深前輩便建議,政府要三思,人多嘴雜,一些單位只是考慮到自己單位是否有好的發展,甚至是個人利益,不是全盤為了產業好,甚至對產業非常陌生的,很多講出來的話,很空泛,文化部的新政策方向,只會更亂而已,執行出來鐵定四不像,受害的除了產業工作者,文化部也會被駡得臭頭,吃力不討好。

同樣用30年前《中國時報》記者陳紅挑戰當時紡拓會一篇報導所下的標,「誰,是你的觀眾」,換個標,「誰,是你的評審及諮詢委員」,來桃戰政府單位。

在國外不會看到Damien Hirst來評John Galliano,即使歌劇服設計也是服裝,英國不會看到歌劇演員跑來給時裝界建議倫敦時裝週該怎麼發展,英國文化藝術界也不會跑去指導時裝產業如何發展。英國文化藝術工作者,更不敢隨便給時尚產業意見,尤其商業運作及市場行銷這塊,會有自己的專業分寸,亂評或亂給建議,只是自取其辱,更可能被像Vivienne Westwood這種毒舌設計師,直接修理,若有看過《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Westwood: Punk, Icon, Activist)紀錄片的人就知道。

一位資深設計師便說:「愈來愈多非業界及非專業的人來指導時裝界,難道時尚產業是真的沒有人才了嗎?還需要愈來愈多的外行人及不具產業經驗的人,進來指點及引領我們的產業方向?」他更接著說,我們會看到林懷民老師指導黃俊雄大師嗎?會看到戴姿穎教練去教謝淑薇或詹詠然打網球嗎?唱歌的,跑來教演戲。試問,金州勇士隊教頭Steve Kerr夠資格去教導波士頓紅襪怎麼打棒球嗎?GP500賽車手,敢給法拉利車隊專業建議嗎?

曾參與文化部相關時尚計畫資深時裝產業工作者直言:「政府找了很多所謂的專業人士,或許想以跨界方式來討論,並擴大諮詢範圍,避免被媒體攻擊是小圈圈作決策,立意是好的,但也是本末倒置,市場商業運作及產業Know-How只有產業工作者才懂,非產業的人,懂產業現在發生什麼事嗎?」他更補充:「不是官大學問就大,時裝週都沒有去過,國內外重要時尚活動及展覽,都沒看過,Jil Sander、Susie Bubble、Winnie Harlow是誰都不知道,台灣有哪些年輕設計師在國際有什麼好發展也不清楚,On schedule及Off schedule也不了解,上了日程表,有什麼代表性,對他們而言好像沒有什麼意義,Wholesale及Retail的做法,也不分清楚,國內外有什麼知名買手店也不懂,如何給有效建議。」

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豐富經驗產業資深工作者,是時候進來貢獻自己的專業了
有人私下直言:「台灣時尚界是一個高度競爭,卻又極度冷漠的產業,常自掃門前雪,當政府沒有投入資源,大聲抱怨政府不重視,當政府投入資源,一些有經驗的人又不願進來協助,最後就給那些想搶資源的人,進來指導產業走向,產業不就被這些外行人及非業界人,牽著鼻子走,要怪誰。」

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有經驗的產業工作者,應多進入政府重大計畫給予正確建議,正確的產業知識愈多,政府就會知道什麼才是對的方向。

其實有些人是不習慣或不想和政府打交道,有位設計前輩曾說:「政府常常是聽歸聽,做歸做,他們不是沒給過意見,但政府好像不當一回事,因為感覺他們已經有自己的想法與作法了,而且他們想做的方式和國際走向又有極大落差,談了也是白談。」個人其實建議文化部長官們應多去看國外時裝週或大型時尚活動,接觸久了,就會知道業界說的什麼是「High-End高質感的時裝秀」了。

由於時尚的奢侈浪費刻板印象,本來就不易獲得民間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即使現在文化部主動跳下來推動時尚產業,但目前時尚產業還是歸經濟部管轄,在未來,文化部長及次長一定會面臨換人做的情況,目前難得遇到願意與時尚產業工作者溝通的文化部長及次長,到時候真的換了新部長,對時尚產業推動不再那麼熱絡,時尚產業工作者要後悔,就有點可惜了。

具市場成功經驗且有影響力的前輩設計師,應出面帶領時裝產業往正確方向走

由於時尚產業目前沒有大型NPO非營利中介組織,民間組織像是俱樂部或聯誼會,政府也只能以標案方式進行。而標案又陸續引起太令人心寒或吃驚的事,包含文化部去年臺北時裝週標案的截標日當天,出現攻擊某一投標陣營並抹黑文化部長官的黑函,很多媒體甚至反對黨立委都有收到,很像政治界的意圖使人不當選的操作手法。有人說,沒有錢的時候,怎麼可能會有這種鳥事,其實更多人憂心的,是時尚界會被這些接二連三的負面新聞給毀了。

老實說,標案真的不是推動產業政策發展長久之計,標案更容易成為藏污納垢及分贓利益的地方,很多人都說是為了產業好,但往往考慮的只是自己的荷包而已。

很多標案團隊是臨時成軍,除非是專門靠標案為生的公司,團隊成員可能會是老面孔,有些標案團隊是使命導向而成立,但不少標案團隊是利益導向而成立,這種以利益為導向的單位很多是沒有中心思想,能賺到錢才是最重要,管你品質好不好 ,反正政府也看不懂,只要有大量的媒體報導,政府就會覺得辦得很好。主標公司依計畫需求,找相關專業人士簽合作意向書(MOU)投標幫忙,有些是執行團隊成員,真的只是用來背書。標案合作意向書,有些是真的在進行團隊合作,但很多時候只是簽簽樣,找業界知名人士幫忙背書,壯大團隊聲勢及讓評審覺得團隊看起來很專業而已。

得標公司的計畫主持人,才是最終與政府主管機關的溝通執行者,當得標者對什麼是High Fashion(高端時尚)與業界想法有落差,政府對國際時裝週強調的High Fashion又不清楚時候,活動味道就容易跑掉。

時裝週High Fashion,如同藝術博覽會展出Fine Art(純藝術)或是Contemporary art(當代藝術),只有業界的人才知道好與不好,而業界的人,包含買家。

一位旅美彩妝師分享一篇在對岸爆紅,時尚界廣為討論的酸文:「全中國最可怕的時裝週,終於出現了」,點名「中國某一省的國際文化時裝週」,文中寫出該時裝週的一些時裝秀,夾雜很多奇奇怪怪的文化藝術表演方式,包含民俗舞蹈、甚至辣妹脫衣舞。她說,問題點就是在什麼是「文化時裝週」。其實2018年臺北時裝週開幕秀的一些雜技表演,是很多時尚界前輩甚至年輕設計師最常點名的橋段,為何主辦單位會規劃這種時尚界不太能理解的表演方式,因為是第一屆,很多業界工作者其實忍住,只是私下說這是雜技時裝週嗎,並沒有出現像對岸這種毒舌的酸文出來。

Fashion的範疇雖然愈來愈大,但是不管四大時裝週,甚至東京、首爾、柏林、上海時裝週,全部都以品牌為活動核心項目,即使英國及韓國把Beauty產業納入到時尚產業,Beauty還是依附著時裝在走。

面臨主席交棒的美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CFDA),前後兩任主席分別是Diane von Furstenberg和Tom Ford,兩位都是知名服裝設計師,而韓國首爾時裝週主要推手韓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Korea,CFDK)主席李相奉(Lie Sang Bong),也是著名設計師,是紐約及巴黎時裝週官方日程的常客,更在紐約及巴黎都有自己的門市,倫敦時裝週主辦單位英國時尚協會BFC主席,是全球知名Farfetch時尚電商策略長Stephanie Phair,至於在法國及義大利的更成熟市場,則是由精品集團來領導。

國際四大時尚協會主席,甚至韓國時尚設計師協會,都是自創服裝品牌有經驗的人或精品集團,來主導時尚產業。

其實很多人,包含一些政府部門長官也衷心期盼,一些具有國際品牌市場經驗,或是國內聲望高的設計師,像夏姿(Shiatzy Chen)創辦人王陳彩霞或Jamei Chen創辦人陳季敏等前輩們,能夠像李安、張艾嘉等電影前輩一樣,出來帶頭整合時尚品牌產業,並將經驗分享給下一代。

個人更希望文化部能積極邀請吳季剛(Jason Wu)、王大仁(Alexander Wang),甚至是台灣土生土長,入選BoF 500,在國際時尚媒體最具聲望的台灣時尚媒體人葉曉薇(Shaway Yeh),請這些國際級專業人士,回來指導或交流,切忌再和紡拓會一樣,用紡織思維,引領台灣時尚界,才能避免走彎路,台灣時尚品牌,及台灣設計師,也才有機會真正走進國際,台灣時尚產業,才能得到真正健全且蓬勃的發展。

具有國際經驗的民間人士,才能評選出最佳的投標單位,才有機會評選出哪些單位只是會畫大餅,哪些單位是真的有仔細進行經費可行性評估,更重要才能評選出,什麼是有質感且具專業的執行團隊,而非擅長做熱鬧活動的執行團隊,台灣時尚產業,也才有機會真正走入正軌。要不然,就只是在島內玩開心的活動而已,只能由外行的評審,選出不專業的投標單位,最後也只能策畫出自己覺得很國際,但業界及國外專業人士覺得四不像的本土時尚活動而已,就如同一些資深工作者直言:「不要讓臺北時裝週,變成只是一個經費比較多的TIS台北魅力展。」同時也擔心:「未來的時尚獎,會不會也變成外行來領導內行的活動。」

設計品牌時尚產業權責機關主導權歸屬錯誤,才是最大的產業亂象問題
最後,更重要一點,行政院長應召開跨部門會議,應學習時尚大國,儘速把文創產業15+1的設計品牌時尚產業權責機關主導權,歸到文化部底下管轄。目前台灣時尚設計產業,是歸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底下管理。

但,時尚設計品牌只是民生化工產品嗎?

個人覺得是怪得可以的產業思維,所以當有年輕設計師面對某政府單位委員提出的問題:「請問你如何證明,為何倫敦時裝週,是四大時裝週之一?」而感到生氣及翻白眼的同時,我們更要翻自眼及生氣的是,目前時尚產業,居然是政府民生化工部門的人在管理?產業最大亂源禍首,不就是政府的產業管理制度,出了致命的嚴重問題。

真的很想請教政府官員,全球精品龍頭LVMH集團老闆Bernard Arnault,還有曾位居《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首富的快時尚Zara創辦人阿曼西奧歐特嘉(Amancio Ortega),他們兩個人是用民生化學用品在看待他們的事業嗎?更想請教政府官員,英美法義等四大時尚強國,是把Dior、Chanel等精品,當成民生化工產品嗎?而我們台灣,也是把夏姿或其他設計師品牌甚至非設計師品牌,也是當成民生化工產品在看待嗎?

其實,設計品牌時尚產業權責機關主導權歸屬錯誤,不就是產業專家定位問題錯誤的最大源頭。


1 2

責任編輯:Ivana Yang
照片來源:LVMH、BFC、Shutterstock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email protected]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誰是你的觀眾?
你對服裝有愛嗎?設計師對產業新鮮人的四個建議
舞蹈服裝大不同!設計師林秉豪:與其想征服大師,何不讓自己成為大師
時尚產業發展的理性與感性!服裝設計師陳季敏:沒有好的生活態度,談什麼產業都是空的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