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喜參半的臺北時裝週: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

本專欄提供多方意見交流,反映作者觀點
BeautiMode站在中立公平的立場,歡迎各界專業工作者發聲


作者 莊國琳
臺灣宜蘭人,跨領域工作者。從小在單親媽媽的裁縫機底下長大,曾協助臺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及陳劭彥登上國際時尚舞台。近期則輔助周裕穎常玉系列至紐約時裝週之國際行銷策略方向,及旅英服裝設計師黃薇SS19倫敦時裝週企業募款、媒體宣傳與商業推廣。踏入時尚圈之前,在藝術界打滾多年。在琉璃工房工作期間深受執行長張毅說過的一句話:「只有文化,才有尊嚴!」影響,對文化保存與推廣存著使命感。在大趨勢畫廊工作時,協助當代藝術家如李再鈐、莊普、吳天章、陳界仁等相關展覽策劃及作品銷售推廣,對藝術的廣度、深度以及藝術市場有更全面的了解。

具有商學、媒體研究及藝術設計的學術背景。曾與攝影前輩謝震隆、翁庭華學習傳統攝影及暗房,喜歡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懷念小時候在戲棚下觀看野台布袋戲及歌仔戲並且吃著把噗的童年。英國留學期間為欣賞英超聯賽 (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樂部球場擔任清潔人員。

專長:藝術與時尚策展、時尚藝術經紀、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領域合作、品牌管理與整合行銷、傳統及當代攝影。


臺灣時尚界盼望許久之願望臺北時裝週,終於誕生,也順利落幕。

這一劑強心針,來的是時候,讓奄奄一息的臺灣時尚產業,有了生機,但這不是仙丹,經年累月病灶,不可能一次回春,這帖藥究竟只是讓產業多幾年喘息機會,迴光返照,亦真是產業重生,不得而知。

臺北時裝週的成立,讓很多時尚工作者看到產業的希望,很多人也觀察到臺北時裝週運作期間,出現愈來愈多隱憂及待克服的新問題一一浮現。希望透過對比國外時裝週運作方式,藉由系列專文,與大家分享,臺北時裝週未來可以如何借鏡國際,調整方向,持續進步。

臺北時裝週是拯救臺灣時尚產業的第一大步,這一步走得相當不易
節儉的臺灣,因時尚虛華浪費刻板印象,百姓不特別支持,本就不易發展,加上政府長期不了解,政策錯誤,以紡織來引領時尚,方向完全錯誤,且目前島內市場不大,業界亦不甚團結,深怕彼此搶彼此飯碗,市場其實有時候也是自己做小的,好像臺灣很多產業,都有類似情況,不知團結力量大,有利則來,爭搶破頭,無利則走,不關己事。

臺灣時尚產業病很久了,且是重症病患,文化部策劃的臺北時裝週,以SS19(2019春夏)為名,正式在國人面前亮相,SS春夏及AW秋冬的字眼,是臺灣等很久的國際時裝週商業要求模式,這才是國際認可的時尚商業(Fashion Business)操作手法,臺灣終於跨出時裝產業復健的第一步。

臺灣時裝界,用辦喜事方式來迎接,雖晚亞洲國家一、二十年,甚至晚歐美時尚大國幾十年,這個決定,真的來得很晚,但,總比不來好。

很多人不知,文化部2018年規劃的臺北時裝週標案截標當天,也就是開標前一天,出現黑函,攻擊某一投標單位,據側面了解,許多媒體甚至立委都收到,時間算得精準,宛如八點檔連續劇劇情以及政治選舉戲碼,由於開端就牛頭不對馬嘴,自然破功,沒有人想跟著起風。

2019年又有標案,不知黑函會不會再來一次?文化部一季近3,800萬台幣的標案,金額說大不大、說小也真的不小,搶成如此,令人搖頭,難怪不少人說,臺灣時尚產業會卧病不起那麼久,過去根本沒人想淌混水,乾脆一直放在經濟部給它爛,省事。

很多看過信的朋友私下說,很擔心一封信毀了眾人努力,只能說天佑臺灣,若一封信毀了,也是臺灣時尚產業的宿命。

Zara、H&M指定供應商佳尼特總經理莊住維談台灣時尚產業困境:「台灣人就是不懂資源整合」

憂喜參半的臺北時裝週: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7.jpg
由文化部主導的第一屆臺北時裝週主視覺。(圖/臺北時裝週)

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
之前自己在另一篇文章《外圍主宰核心!被代工思維拖垮的台灣時尚》曾提過,臺灣一直把推動時尚紡織等同於推動時尚產業在看待,政策也是以推動紡織為主,把時尚歸到經濟部管轄,與英、法、韓國、中國大陸等國家,將時尚歸在文化部底下推動,並積極發展服裝品牌的政策思想與作法完全不同,韓國更結合K-Pop,誓言要將K-Fashion透過韓流,攻佔國際市場。

在英國,時尚產業是創意產業的領頭羊,比電影、流行音樂產值還大,甚至是汽車市場的兩倍,和房地產旗鼓相當,但時尚產業在臺灣一直像是棄嬰或重症病患,時裝品牌更是紡織的小媳婦。

不管是重症病人或是娃娃蹣跚學步,做家人或是父母的,多以鼓勵及高興心情看待,等到會走路,再來學大步走,甚至小跑步,一步一步來,急不得,臺灣時尚產業重建工作,雖然很急,但也急不來,如同一位資深時尚工作者朋友在去年趁著旅美吳季剛返台時,曾私下請教他關於紐約時裝週的運作情況,吳季剛和她說,時裝週不可能第一次就辦得很完美,需要時間去調整、改進與學習。

政府在學習如何運作時裝週,服裝品牌設計師也在學習如何參展時裝週,本土彩妝師、髮型師、攝影師等也在學習;百姓及民間企業,同樣也在學習。

時尚產業在立委的協助下,從2017年年初開始整合產業工作者,將收集到的國內外時尚產業運作資料整合呈報給文化部長鄭麗君參考,並向其請命。

鄭麗君部長也開始積極走訪產業不同單位或協會活動,傾聽臺灣服裝設計師面臨困境,李連權次長亦努力協助部長進行政府各部會及業界整合,文化部終於推出令臺灣時尚界振奮的兩個旗艦計劃,一個是臺北時裝週、一個是還在規劃中的時尚獎,這個獎項類似美國時尚設計師協會大獎(CFDA Fashion Awards)及英國時尚獎(British Fashion Awards),用來鼓勵時尚產業工作者。很多人說,終於遇到一個知道時尚產業重要性與願意推動時尚產業的文化部長,如同知名製片葉如芬在臉書寫道:「唯一聽得懂我們電影人的問題的部長」,其實她也是唯一聽得懂時尚界問題的部長。

關於臺北時裝週的運作,文化部預計前兩年先以一年一季的方式進行,第三年開始,將和國際時裝週的方式一樣,一年兩季,經費也將愈來愈提高。同時更引進國發基金目的是為了更健全產業,讓時尚產業能被投資,或許目前離時裝業界期待及國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畢竟十年才能磨一劍,但政府對產業的企圖心與積極整合的態度,讓業界看見產業成長曙光。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台灣時尚產業為何難以發展?多頭馬車管理成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第二大致命傷!

憂喜參半的臺北時裝週: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8.jpg
文化部長鄭麗君(左三)於第一屆臺北時裝週展前記者會上,與參與品牌秀的設計師們合影。(圖/臺北時裝週)

臺灣有兩個臺北時裝週?
不少人困惑,即便時裝界,一直有人問,10月,有個臺北時裝週,12月,又來一個臺北時裝週,臺灣是不是有兩個臺北時裝週?

其實,這是文化部與臺北市文化局各自有自己的標案在推動臺北時裝週,分別由創藝傳媒及樺舍全媒體整合兩個不同單位得標。

10月份,臺北市文化局與台灣康泰納仕樺舍集團合作臺北時裝週Vogue Fashion’s Night Out全球購物夜,以「時尚,現在式怎樣」作為宣傳口號,展演AW18秋冬作品。

由於Vogue Fashion’s Night Out屬全球性的大型時尚活動,再加上有國際大廠賓士的搭配,活動規劃方式確實吸引眾多知名藝人,例如蔡依林、蕭敬騰出席,甚至蔡依林也推出翻糖品牌皇后陛下首間實體快閃店。臺北市政府亦封街辦活動,《Vogue》雜誌更大手筆策劃六組封面,讓六組藝人搭配包括詹朴、周裕穎等六位設計師拍照,以及這六位設計師的封街走秀活動,甚至讓不同公司的模特兒一起走秀,亦推出國際論壇,此外也有捷運時尚車廂及眾多藝人宣傳影片。

在封街之夜,甚至有大型觀光巴士載著明星出席,由市府副市長陳景峻率百位紳裝男士騎YouBike入場,再由臺北市雙層觀光巴士與賓士組成時尚車隊,文化部次長李連權也出席活動,更有Line Today的線上直播,聲量及關注度的確很大,看得出臺北市文化局及得標公司,努力投入整合及推動,其實都是好現象。

台北時裝週「時尚,現在式怎樣」活動起跑!6台灣設計師聯手 FNO封街秀時尚

憂喜參半的臺北時裝週: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3.jpg
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的臺北時裝週,在臺北信義區封街舉行綜合品牌時裝秀。(圖/樺舍公關)

據了解,臺北市文化局主導的臺北時裝週是透過兩個不同標案的經費預算整合,加起來合計近台幣1,000萬,主贊助商賓士也投入經費。

賓士,在四大時裝週雖已不再冠名,在紐約,甚至在時裝週期間,自己策劃品牌走秀活動,其實,賓士可以考慮國外贊助時裝週的方式,持續贊助臺北時裝週,甚至未來籌辦時裝週的中介組織若是正式成立後,不受標案限制,可以冠名贊助,畢竟國際時裝週最後都靠大型的時裝中介組織推動,而且自負盈虧,在臺灣,時裝週還是一個新的活動,臺灣在地民眾還是會很好奇。

不只在背板上掛名!品牌贊助時裝週 隱性宣傳效果超驚人

憂喜參半的臺北時裝週: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2.JPG
臺北市副市長陳景峻(正中央)與所有與會設計師與藝人名模群們合影。(圖/樺舍公關)

至於另一個由文化部策劃的臺北時裝週,2018年12月6日至9日在臺北戲曲中心進行,以時尚未來式「Culture Style看見自己,獨特的樣子」為宣傳主軸,展演2019春夏設計,開幕秀找來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擔任總導演。

為了力挺臺灣時尚產業,文化部長鄭麗君與三位次長,更身穿著臺灣設計師服裝出席開幕秀,開幕秀也有精彩的演出,或許開幕秀的演出方式,身邊文化界朋友與時尚界朋友有不同觀點與想法,但在第一屆做為整合國內向心力,有其宣示必要與重要性。

政府部門的部長和三位次長們同時出席臺灣時尚產業大型活動,應該是史上第一次,可見文化部對時尚產業發展重視的程度,這也是過往經濟部沒有的情況,業界是蠻肯定。

看見設計師獨特的樣子!玩轉臺北時裝週 品牌秀獻滿滿驚喜

憂喜參半的臺北時裝週: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1.jpg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右二)與次長‎李連權(右一)、丁曉菁(左二)、蕭宗煌(左一),穿著臺灣設計師的服裝出席第一屆臺北時裝週開幕式。(圖/臺北時裝週)

文化部得標單位創藝傳媒也努力邀請國外KOL及國際時尚媒體來台,舉辦六場國際論壇,規劃八場品牌秀、四場主題秀、靜態展、會外展,在機場及捷運刊登廣告,成立正式官網、官方臉書及官方IG,也找了盧廣仲、楊謹華等名人,做為臺北時裝週大使,拍攝宣傳影片,同時也規劃國際時裝週重要的街拍。

開幕秀除了展出臺灣老、中、青不同世代的服裝設計師之作品,還特別邀請資深歌仔戲演員廖瓊枝登台,而開幕秀和主題秀,均由中華電信MOD與Hami Video獨家轉播,品牌秀和國際論壇則是透過YouTube和臉書直播。

關老爺、官將首也時尚!臺北時裝週打破框架 主題秀翻玩你的刻板印象

憂喜參半的臺北時裝週: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5.jpg
資深歌仔戲演員廖瓊枝在第一屆臺北時裝週開幕表演中,帶領眾人向臺灣時尚產業背後的隱形英雄們致意。(圖/臺北時裝週)

隱憂及新問題,一一浮現

1. 資源依舊未有效整合,舉辦時間點須跟上國際脈動
在很多國家,時裝週的運作機制、發表時間、形式及場地,會一直調整,這很正常,甚至四大時裝週的進行日期,有的是經過國際協調、安排而來。

臺灣目前文化部及臺北市文化局都有各自規劃的臺北時裝週活動,經濟部也委託紡拓會執行台北魅力展(Taipei In Style),另外,更有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紡拓會執行的時裝設計新人獎及臺北市商業處舉辦的臺北好時尚獎項,未來,文化部、經濟部與臺北市文化局如何有效整合,中央與地方各部會如何分工,還是各自放煙火及小鞭炮,將是產業成敗與否最大關鍵。

臺灣舉辦臺北時裝週,其實缺乏很理想的場地,選擇似乎不脫松菸等類型場地,在國際宣傳上的吸引力就吃虧許多。文化部選定的臺北戲曲中心,屬劇場規格,燈光音響設備是國際一流水準,八個設計師的品牌秀,類似倫敦時裝週放大版的數位展示(Digital Presentation),展示評價不錯。但場地略為偏遠,加上空間限制,缺乏商業交易場域,無法策劃設計師需要的設計師展示間(Designer Showroom)及商展(Trade Show)的商業交易場所,加上12月已經過買家截單時間,今年臺北時裝週的舉辦時間與地點,文化部應重新評估。

臺灣戲曲中心變身時尚伸展台!臺北時裝週打開劇院 名模換你當

2. 時尚即文化,勿被文化策展思維框架住

由於國際時裝週並沒有開幕秀,對於本屆臺北時裝週的開幕秀,聽到了幾種不同聲音,身邊一些文化界朋友覺得很新奇,是很棒的跨界展示,震撼及前衛;一些時裝界朋友則說,若事前不了解他們的創作概念,直接去看表演的人,會對空中飛人雜技及專業把玩火焰等精彩畫面有深刻印象,但服裝似乎已成為配角,而且作品風格太過多元,有禮服、高級成衣、前衛實驗風格、街頭、劇場服裝、歌仔戲服裝等等,一幕幕接連混搭出來不同風格的服裝,容易有混亂感,也有人覺得當劇場表演來看就好,畢竟是臺灣服裝界融合,無須太嚴肅。

可以理解不同業界的想法,每個人的觀看角度原本就不同,至少聲量有出來。

策劃第一屆臺北時裝週開幕秀是有其必要性,一來可以做為對外宣示,二來也可以整合各界。不過時裝界不少人建議,第二屆應該要回歸國際時裝週模式,省下辦開幕秀的費用,可以增加品牌秀場次,以及辦Trade Show或Showroom並邀請更多國外專業人士來台,同時進行國際四大時裝週主辦單位之國際交流。

揭開臺北時裝週的序幕!總導演李小平:要讓大家對MIT感到驕傲

憂喜參半的臺北時裝週:雖蹣跚學步,但看見成長曙光4.jpg
第一屆臺北時裝週開幕式的表演,獲得評價不一。(圖/臺北時裝週)

英國時尚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簡稱BFC)舉辦的倫敦時裝週開幕,就是簡單讓買家及媒體在第一天一大早,在Designer Showroom讓他們直接和設計師面對面在攤位面前對談,他們也喜歡直接和年輕設計師談創作理念、直接觸摸及研究設計細節。現場備有簡單的餐點或是舉辦小型派對,畢竟很多人可能看完了,花了一兩天時間,就要馬上再回國或去另外一個國家處理商務之事。

「時裝品牌就是文化品牌」,文化部或許擔心經濟部或立委會覺得憑什麼理由是文化部來舉行時裝週,才會想出策劃文化展。

未來若文化部仍想持續規劃文化策展,應該學習國外由服裝界策「時裝文化展」,還是透過文化界來策臺灣傳統印象的「文化概念時裝展」?另外文化策展是否可以學習韓國規劃到文化博覽會,亦或學習倫敦時裝週,以策劃時裝主題展,例如綠時尚、永續時尚、時尚影展?像倫敦時裝週IFS國際時尚展(International Fashion Showcase)就是由各國時尚工作者策劃自己國家的時裝文化展,2017年陳劭彥就曾以紅白塑膠袋的創作,去反思環保問題,建議文化部改以策劃「主題展區」取代「文化策展」的訴求,除了更具多元性之外,也更貼近國際時尚潮流,才不會讓資深時尚工作者覺得強壓文化在時尚界身上。

文化部應思考,若以「文化策展」為訴求,標案規格就會出現「文化策展」字眼,而投標單位就會思考是否找知名文化人或策展人來策時裝展的思維來寫臺北時裝週投標計劃書,這其實讓一些資深時尚工作者覺得,政府無須用傳統文化思維強壓在時裝身上,如此反而會讓時裝的發展更受限,因為國際時裝界,都是服裝設計師玩出自己的文化,而且是由時裝設計師自己策展。

其實許多服裝設計師,是自己創造出新的文化,例如英國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的龐克文化、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Rei Kawakubo)不對襯造型之服裝醜文化及結構解放文化、已故英國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的暗黑文化,甚至迷你裙文化、寬褲文化、內衣外穿文化等等,都是時裝設計師自己創造出時裝文化,所以文化部何需停留在舊有的思維,在文化部就一定要有文化策展?那和經濟部一定要用紡織的出發點有什麼不同?兩者其實都被框架住了。

既然時裝品牌就是文化品牌,文化部何須擔心外界的保守要求,一定要在時裝週進行傳統思維的文化策展?而且國際時裝週只有兩個主題,就是SS及AW兩種,或許一開始在整合臺灣各界的聲音及宣示是有其必要性,但建議未來的主題,應回歸國際運作的SS及AW兩個主題即可,無須再有另外的主題或口號標語(slogan)出現。

從天而降的魔幻時刻!臺北時裝週跨世代設計師展演 用實驗體現設計精神

3. 缺乏專業非營利中介組織,媒體效應難以極大化

臺北時裝週活動執行單位以標案方式決定,雖促成活動進行,表面看似團結,無形中也是另種分裂,很多有經驗的人不想被認為選邊站,選擇中立,而龐大標案預算,也吸引愈來愈多非時尚產業背景的單位,想加入標案行列,是另種隱憂。

標案,是由於臺灣長期缺乏專業時裝產業中介組織不得不使用的手段,過渡性的標案階段完成後,未來專業中介的NPO非營利組織要如何形成?成員為何?產業愈來愈多小山頭,誰來進行專業領導,才能讓大家都服氣,甚至可以協助溝通?

儘管文化部主導的第一屆臺北時裝週屬於國家級的盛事,也是臺灣時尚產業的重要大事,這個事件雖然獲得臺灣時尚專業媒體如《Vogue》、《GQ》、《ELLE》、《Harper’s Bazaar》、《Cosmopolitan》等國際中文版的報導露出,但依舊有一些關注時尚或潮流的時尚專業媒體和其他綜合型媒體在報導上缺席了,或許因為活動策劃方式可能無法吸引他們,也或許剛好當時不在台灣或另有行程,也或許是業界的一種潛規則,不想幫同行得標單位做媒體曝光之政府KPI。未來臺北時裝週的執行單位若仍舊以標案方式決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就看政府智慧,也要看得標單位如何用心去邀請了。

反觀國外,推動時裝週的時尚協會都是屬於NPO性質的中介組織,媒體很樂意用不同角度去報導自己的時裝週,及各式國家重要的創意展會活動,甚至連英國官方的國家廣播公司BBC都會製作倫敦時裝週特輯,像之前陳劭彥(SHAO YEN)及黃薇(Jamei Wei Huang)都曾被採訪過。

台灣文創產業許多項目,幾乎都缺乏中介組織,時尚產業也是,只能靠標案方式靠得標單位推動,這問題唯一能解決之方式,只能透過學習英國及韓國,大量成立創意產業各項目的專業型NPO非營利中介組織,當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單位在推動的時候,才有辦法吸引更多人,包含媒體,願意主動跳進來幫忙,要不然,相同問題會一直存在,媒體效應就無法發揮到極大值,對產業發展也會是一種限制。

「不要只跟合得來的人合作!」《國際時尚高峰論壇》揭露時尚產業現實面

4. 擁有國際化企圖心,但執行未到位

文化部的標案經費預算近3,800萬,若加上企業贊助經費,總經費就不得而知,但這應該是臺灣有史以來官方時尚活動最高金額。其實去年因辱華鬧得沸沸揚揚的D&G(Dolce & Gabbana)被迫取消的上海秀活動,據媒體報導,該場秀的經費是大約6,000萬台幣,可見要辦好時尚活動是要投入不少經費的。

目前臺北時裝週的設計師品牌日程活動(Designer Brand Schedule),除規劃品牌服裝秀(Catwalk Show)外,可否學習倫敦及上海時裝週,也加入展示(Presentation)及活動(Event)主題活動日程,讓活動更具多元性,甚至也可以規劃倫敦時裝週的倫敦時裝週節(London Fashion Week Festival)及上海時裝週的上海時尚週末(Shanghai Fashion Weekend),開放民眾買票進場看秀、購物及體驗活動。

文化部臺北時裝週由於是第一次舉辦,得標單位應該是第一次執行這種大型時尚活動,要處理的事不少,再加上缺乏執行及推動大型國際時尚活動的行銷與招商經驗值,目前臺灣只有紡拓會時尚行銷處有這些經驗,不過因為紡拓會過去經費不多,做得很辛苦,建議文化部未來可以借將紡拓會時尚行銷處同仁來協助國外招商及行銷,畢竟他們過去累積了不少活動的經驗,而且是臺灣最大的時尚商業活動,應該整合他們進來。

臺北時裝週得標單位雖努力規劃,但仍有些細節沒有執行到位。

比方說,臺北時裝週官網使用免費Gmail做為正式對外聯絡Email、網站並無規劃設置影音後台資料庫,採內嵌YouTube影片連結,這些其實或多或少會影響臺北時裝週國際專業度形象。Gmail及YouTube更會造成中國大陸設計師及媒體無法直接觀看及聯繫之問題,若展會不具吸引力,他們可能連翻牆都不太想。

而臺北時裝週對外形象概念影片與臺北時裝週宣傳大使影片,也都以中文字幕及中文發音,缺乏完整的中翻英字幕或英語配音的宣傳版本,FB臉書宣傳也只有中文,並無英文翻譯,執行單位偏重國內宣傳,目標對象感覺以島內及華人為主,雖然執行單位提供數據顯示,國際媒體共邀請12家,國內媒體共計47家,相關國內外新聞露出共計285則,不過以「Taipei Fashion Week」為關鍵字在網路上搜尋,可查到的外文媒體報導露出,似乎只有《Vogue》英國版的活動預告、《Vogue》澳洲版的活動街拍及《Taiwan News》《Taiwan Today》和《關鍵評論網》等,我們的國際宣傳部分似乎可再加強。

文化部未來標案規格一定要加入所有文宣都要以中英文呈現,包含網站、FB、IG、甚至微博,對外所有官方影片、甚至YouTube、Vimeo等影片的頁面說明,也應該有中英文,甚至對外的國際文宣品,更應該有獨立的英文宣傳版本。未來所有臺北時裝週影片,除了要有基本中英文字幕,若有配音宣傳,也需有中文與英文配音的版本。

讓國際看見臺灣時尚設計能量!臺北時裝週邀你 「看見自己,獨特的樣子」

另外,亦有品牌反應媒體採訪區規劃不甚理想,形成觀眾和媒體搶拍設計師受訪畫面,或許因一樓空間受限,其實可以規劃到二樓或其他空間進行採訪。而主辦單位公關保留票保留的數量多寡,也要再討論,這次主辦單位保留位約保留了90個,但若有些人沒有來,就會出現不少空位,造成拍攝畫面出現某些觀眾席位置稀疏之情況,其實倫敦時裝週的秀是以品牌自己的貴賓為主,當然主辦單位也可以向品牌要求一些公關保留票,紐約時裝週主辦單位IMG則是將公關保留票留給名人進場。

在國際時裝週期間,大大小小品牌會再另行編列一筆金額不一的經費預算,尋找符合自己品牌風格屬性及規模的PR Agent(專業時尚公關公司)及Sales Agent(專業時尚商品銷售經紀公司)合作,透過他們的專業,協助媒體宣傳及商品銷售推廣。時裝週也因此成為眾多大小不一的專業精品公關公司及商業經紀公司重要舞台及收入來源,這也是時尚商業市場運作更加活絡及品牌持續成長的重要動力,這種專業性的時尚商業分工運作機制及觀念,在臺北時裝週,其實也是相對較欠缺的。

另外像旅外的國際模特兒金禧、唐熒霜、吳宜樺等指標沒出現在品牌走秀活動以及臺北時裝週官方宣傳影片或視覺畫面,藉以增加國際宣傳能見度,而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夏姿(Shiatzy Chen)以及多位旅外的年輕設計師也缺席了。

【模特兒的一天】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亞洲首位Maybelline全球代言人吳宜樺的紐約快步調日記

另外一個嚴肅的問題,由於以時尚為名的組織單位快速出現,文化部對時尚產業的核心項目似乎也還沒定義很清楚,會看到找來一些和產業無關,甚至可能沒參與過國際時裝週的人提供意見,外行指導內行,也許一開始有必要多方廣納意見,但錯誤資訊愈多,愈亂,若不及時調整,將步入上海時裝週頭幾年運作的迷航命途。

文化部與臺北市文化局規劃的臺北時裝週系列活動,雖仍有不少地方需再調整,但至少臺北時裝週聲量出來了,是好事。而今年兩單位是否更有效整合,且如何整合並借助紡拓會時尚行銷處同仁過往累積的經驗與人脈資源,將會是未來臺灣時尚產業成敗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知識不足,眼高手低又亂無章法!如何拯救台灣時尚產業?

時裝週核心,是品牌日程名單、Trade Show以及Showroom,不是開幕秀也不是Event活動
臺北市文化局的臺北時裝週,籌辦之初便定位為文化部臺北時裝週的前導暖身活動,因此也就沒有時裝週的設計師品牌日程活動,以國際時裝週活動內容規劃方式來看,類似為時裝週的Event活動。其實倫敦和上海都有類似的Event活動,主要目的是想讓時裝週活動更多元及熱鬧一點,像上海時裝週就把「Elle China三十週年風尚展暨原創設計風格展開幕活動」「上海時裝週開幕派對」「海派旗袍秀」「上海時尚週末」等眾多活動放入Event日程裡。

至於有人覺得活動太過商業化,賓士置入太過明顯,但在臺灣時尚產業資源極度缺乏情況下,透過這種整合,在臺北時裝週草創初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行銷策略。

而令臺灣時尚圈關心的,其實是2018年12月文化部、經濟部合作的臺北時裝週SS19裡的品牌日程活動,因為品牌才是時尚產業的核心。

臺北時裝週目前是透過補助方式讓設計師發表作品,未來若停止補助,本土設計師是否願意自費參加?此外,最重要的國際招商,如何進行?如何吸引國外獨立設計師、國外品牌、國際買家及國際媒體自願來台?即使國際媒體沒來臺灣,也是否會主動關注臺北時裝週出了什麼有趣的品牌?有什麼創意的作品或發表形式?這其實也是之前紡拓會台北魅力展一直面臨的國際困境。

雖然買家及媒體有時候也會去Trade Show及Showroom看有什麼有趣的新品牌,但熟悉國際時尚裝週運作模式的人都知道,設計師品牌日程活動列入官方日程表的名單,這才是買家及媒體最關注的重點。

比方說,華人媒體會看四大時裝週有什麼華人品牌在官方走秀日程,專業時尚媒體會討論的都是在品牌上,例如Alexander Wang王大仁離開紐約時裝週日程;Victoria Beckham回到倫敦時裝週;Burberry的即看即買,或改Logo後,是否有什麼新把戲;倫敦時裝週成為四大時裝週首個棄用動物皮草的單位;巴黎時裝週會關注的更多,包括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如何再把香奈兒(Chanel)玩出新花招;或是Hedi Slimane改掉原有Celine前創意總監Phoebe Philo風格,改以暗黑手法出現,哀嚎聲遍野等等。

其實,時裝週品牌秀才是國際及國內時尚界最關注,政府應該去看一下什麼才是國外所定義的時尚產業核心,其實也是「品牌」,時裝週是品牌商業活動的行銷推廣與交易週。

時裝週的運作也是以品牌的日程及品牌的商業交易為核心,媒體指的時裝週開跑,就是指品牌日程開跑,不是Event活動開始,也不是開幕秀。雖然倫敦透過倫敦時裝週推廣城市行銷,它雖然是其中一個目的,但國際時裝界最關心的還是他們品牌日程活動有沒有辦法吸引什麼大品牌或有趣且有商業潛力的品牌入列。

臺北時裝週品牌秀飆創意!茶香四溢挑逗感官 蒙面模特展前衛設計

四大時裝週只有倫敦時裝週有Event日程,它是讓業界單位自己來談的活動,或是BFC和其他商場或單位一起規劃的活動,會放到Event,主要目的是想讓倫敦時裝週更活躍,加強城市行銷,但Event並非主角,很多活動都是陸續增加,甚至到最後一天才把所有Event日程活動列入。文化部若想辦機能紡織秀、原民秀、客家文化秀,其實是可以學習倫敦及上海,另外拉出一個Event日程,把這些活動,規劃進去,甚至可以把一些時尚商業活動納入。

未來文化部甚至臺北市文化局的時尚產業相關政策議題評審委員,是否應該學習國外由具國際經驗的時裝產業相關的專業人士來擔任,四大時裝週是由服裝業界產業工作者來做主導,而非包含文化界、藝術界甚至學術界,其實非業界人士,對產業都蠻陌生,很難提供實質有效建議。而目前文化部評審名單都會對外公佈,但臺北市文化局似乎還沒有類似作法。

建議政府未來的標案規格要加入「至少要邀請四大時裝協會其中一個單位的高層來台」,最好是總監(Director)或是主席(Chairman)前來進行交流,其實最建議可以先邀請BFC英國時裝協會,因為臺灣和英國一樣,都是島國市場,而且新秀輩出。

在一連串的時尚政策改革推動之搖旗納喊後,設計師脆弱的商業知識,也將會一一現形,商業不是扮家家酒,做品牌不是自己開心就好,吳季剛曾說:「不能只當設計師,還要當銷售員。」設計師實務上的商業知識如何補強,政府是否有可能學習類似英國時裝協會BFC成立的時尚創業中心(Centre for Fashion Enterprise;簡稱CFE)?

CFE是英國時尚產業的創業孵化器,每年開一系列的專業商業課程,免費教導已經在倫敦時裝週開始參展的品牌給予商業性輔導。像目前仍旅英的黃薇(Jamie Wei Huang)、金工設計師黃子展(Niza Huang),都曾在這裡學習專業的時尚商業知識,中國官方單位與媒體,也都曾實際考察這個單位。

【迷航中的台灣時尚產業】知識不足,眼高手低又亂無章法!如何拯救台灣時尚產業?

避免閉門造車,臺北時裝週標案規格項目,要有國際四大時裝協會的國際交流
媒體《時尚商業評論》(BoF China)有一篇文章《新產業環境下的中國「官方」時裝週》,這篇文章提到,「上海時裝週是2003年創立的。創立之初參與機構比較多,頭幾年走了些彎路,各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後來聽說由市政府成立專門的班子來牽頭,重新整合資源架構,所以最近這幾年上海時裝周發展得越來越好。」

臺北時裝週和上海時裝週一開始前幾年一樣,已陷入同樣泥淖,找太多團體給意見,每個團體似乎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上海時裝週後來是直接找國際四大時裝協會的人進來協助,並大量觀摩及參訪四大時裝週的運作,才把這些問題導正,因為中國有很多新品牌,近期更大量學習倫敦時裝週的活動模式,水準也才愈來愈高,已具備第五大時裝週態勢。

國際時裝週自有特殊遊戲規則,如同畫廊界銷售畫作一樣,國際時尚買家及時尚編輯不是笨蛋,什麼值得看,什麼不值得看,什麼是潛力品牌,什麼是不成熟、自己玩開心的品牌,什麼是自己玩開心的活動,什麼是專業型活動,他們清楚得很,有沒有必要花時間來陪你們玩,自有盤算,畢竟時尚有不少客人,和藝術品收藏家有點類似,是金字塔頂端消費者,尤其高端精品。

品牌彩妝總監眼中的紐約時裝週!後台亂象比你想像的更誇張

時尚不是我們自己在島內喊好時尚就是好時尚,覺得有魅力就是有魅力,挑剔的國際買家及媒體是否買單,才是品牌能否走向國際市場的關鍵,即使國內買家也是專業的,很多買手都是國外受過專業訓練回來的,大家都想幫臺灣設計師,但也同樣有生存壓力。

由於臺灣對國際產業運作不了解,才會鬧出時裝週首席彩妝師的國際笑話。大玩文字遊戲,遊走法律邊緣,以不實驚人頭銜包裝自己的豈止那位首席彩妝師,很多產業都有,只能說學校教育出了很大問題,社會病了,不少人想一步登天,能瞞天過海的問題在於臺灣對國際時尚產業非常陌生,到目前為止,不知道過去紡拓會或文化部是否邀請過國際四大時裝協會高層來台交流,若沒有,應該放入時尚推動的最重要項目之一。

推動臺北時裝週的確讓臺灣時尚界看見希望,也振奮人心,未來是一艘乘載眾多希望的鐵達尼號,還是一飛升天、漫遊天際的太空船,就看政府如何掌舵引航,以及業界是否真的同心,是為了產業為數眾多工作者及下一代著想,還是各有算計,只為私利,好的計劃最後若只肥了某些為了私利的少數單位荷包,那就白白浪費老百姓辛苦血汗錢,以及眾人努力,只是在造另一種業。

成立臺北時裝週,絕對是正確方向,經眾人的努力,也已有初步聲量,未來文化部也預計透過專業NPO中介組織去運作臺北時裝週及時尚獎,在中介組織成立之前,文化部仍會透過標案進行活動執行。

建議文化部,臺北時裝週未來絕對不能閉門造車,即使現階段是以標案進行,也一定要引入四大時裝週的四大時裝協會的人給予專業建議與協助,才能少走冤枉路,畢竟精彩熱鬧型活動,不等同於專業型活動,時裝週是可以同時存在精彩型與專業型,但不是我們覺得專業,就是國際認可的專業,國外的時尚媒體及買家眼光極為挑剔,上海時裝週初期絕對是前車之鑑,唯有走向專業型的展會,臺北時裝週才有機會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

資料來源:臺北時裝週、樺舍公關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ad@beautimode.com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為宏麗數位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時尚商業知識的線上媒體,我們從人文角度出發,報導國內外優秀的時尚與娛樂產業工作者及創意人士,推動台灣新銳品牌,探索影視美學…期望透過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業內人士或產業門外漢都能對相關領域發展和脈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